遇见日本教育 | 他乡不一样的童年!周轶君六国行教育纪录片
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而对人生起决定性作用的则是教育。
知名国际记者,也是两个孩子妈妈的周轶君,横跨六国探索不同文化下的教育观,走进不同国家的课堂、校园、家庭,探讨培养下一代的哲学,为中国家庭提供世界的教育智慧。
第一站 日本
藤幼儿园
这个圆形的设计,是个幼儿园
圆形很接近禅
禅的理念就是空无
孩子在其中能感受到自由
随心所欲的成长
在这里孩子有了选择权
自己决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这里的草地是不平整的
就像无人打理一样
草地里不止一种植物
有时会长出小花
不平整给孩子带来一些不便利
面对不方便,孩子开始思考
形成自己的理解
如果草地是平整的
孩子不需要操心
就不会思考任何事情
没有什么必须是完美的
但它必须是真实和自然的
孩子们自己种的洋葱
看一看,摸一摸,去感觉
去思考,再问一问
有时还会咬一口
自己去体会这样一个认知的循环
把洋葱的外皮剥开
直到露出洋葱白净的部分
对于大人来说
这件事,稀松平常
但孩子会非常专注的研究它
当看到里面干净而又洁白
我们能从孩子的眼睛里
看到一种恍然大悟
而又自信满溢的神情
在幼儿园,有的孩子自己带午餐
也有孩子吃学校的配餐(有果冻哦)
让他们自由选择想吃的东西
这是一种相对平等的做法
怎么让孩子知道既要和别人分享
又可以保护好自己的东西
培养分享精神的前提是
需要大家把自己的食物分享出来
再去选择喜欢的吃
因此需要意识到
即使是自己喜欢的东西
也是需要分享的
另一方面,自己的东西需要去保护
这个概念如何体现
分享之后,每个人只有一个
这是一个平等的局面
需要每个人确认和保护
当我们打开水龙头洗手时
水流四溅会淋湿自己的脚
这样孩子会意识到
要及时关上水龙头
孩子们的运动量特别大
上完一天的课,不累吗
“累了”听上去是一种非常消极的表达
我们更愿意称之为
“令人愉悦的疲劳”
竭尽全力激发自己的可能性的活动
集体活动,并不是让所有人
像机器人一样做同样的事
而是每个人之间都能产生回响
进而产生集体的共振
共振,强调的是中间那种相互的感觉
教育的目的是
认同每个人的差异性
同时创造出能够包容差异的氛围和回响
这么做,可以帮助孩子
走向社会后,适应社会的规范
孩子在幼儿园期间
学到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一个是,永不放弃的精神
另一个是,有一颗时刻为他人着想的内心
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
我们看到影片中日本的孩子
身体结实,自理能力强
自己把卧具拿到班级
帮助老师整理餐盘
关于校园霸凌
在日本,校园霸凌的现象非常严重
几乎不存在没有经历过霸凌环境的孩子
学习好的孩子,擅长体育的孩子
或是受欢迎的孩子
擅长与人沟通的孩子
会营造一个受欢迎和受认可的团体
逐渐形成一种类似于
金字塔分布的身份制度
在一个班级中
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
泾渭分明
继而发展成强势对弱势的霸凌行为
关于日本如何防范校园霸凌
只提出,更多的强调孩子的个性化
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展开
很可惜
跟着周轶君看不同国家的教育
父母的眼界宽了
看待问题会有不同的答案
最好的教育,在于大人也变成学习者
不要停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