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孩子“抱怨”“不顺从”,不是和家长作对,是受够了“挑剔”

2019-11-06 13:00:03孕产
学琴的儿子总和我抱怨弹琴这件事:只要一提醒他弹琴时间到了,我就能很明显地感受到原本兴高采烈的他,眼神马上暗淡了下来。

文|C位妈妈(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我这阵子有件烦心事,学琴的儿子总和我抱怨弹琴这件事:

只要一提醒他弹琴时间到了,我就能很明显地感受到原本兴高采烈的他,眼神马上暗淡了下来。

他总是一边不停地嘟哝着我真不喜欢弹琴,一边慢吞吞地坐到琴凳上。

在弹琴的过程中也在不停地抱怨,说着“这曲子太难了,我弹不好怎么办”这类的话。这段时间我们俩聊天时,说到钢琴,他总是表露不满。

​听到这话,我心里很不舒服,当时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商量后才决定报名,我希望他是带着对音乐的热爱去学习一门乐器,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着音乐带来的快乐,而不是为了学琴而学琴。

事实上,这之前大部分的时候他是很愉快的,每次听到他对我说“我喜欢弹琴,我觉得弹琴很快乐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音乐教育到目前为止还算顺利。

可是现在的他开始抱怨,不耐烦,甚至有的时候会跟我耍“心眼”,为的就是逃避弹琴这件事,这让我觉得儿子做事一点耐性也没有,才坚持几天就想放弃,为此我也很苦恼。

于是找了一位心理教育师,想着帮儿子建立一点耐性,没想到,做错的不是儿子,是我自己。

很多家长和我一样总是错误地认为,孩子抱怨,吐槽,都是因为孩子不耐烦,没耐心

很多家长包括我都有一种观念:

自己和孩子说的,对他们提的要求都是正确的合理的,都为了孩子好,所以孩子必须按照家长的要求来完成任务。

如果他们有任何的抱怨和不满,那就必定是孩子没有耐心,没有毅力做好一件事。

但经过儿子弹琴这件事,我反思:事实果真如此吗?

我开始回忆儿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抱怨的,一个月前似乎还很快乐地练琴啊。

难道是考级将近,这段时间我对他的催促和要求造成的?

马上要考级了,我对他的要求也从原先的快乐练琴变成了好好练习,精准练习,从音符到节奏都不许有误。原先弹错一两个音,他自己发现纠正了,我觉得就可以了,不太念叨他。

现在因为顾虑到要考试,只要他一弹错,或是节奏不和谐,我就会立即对他说“怎么练了这么久还不熟练?这段节奏不对,要按照考试的要求来弹…”似乎从那时起,儿子吐槽练琴的次数逐渐增多。

上周,孩子到爷爷家过周末,我去接他的时候,爷爷说孩子弹琴很自觉,练习了很久,弹得很不错。爷爷说这话的时候,我注意到儿子脸上满是骄傲的表情。

那一下,我突然反应过来,孩子并非不想弹琴,不喜欢弹琴,是因为我的态度,让他心生排斥。

​其实,孩子的抱怨不是对所做事情的抱怨,而是抱怨家长的唠叨和挑剔
在爷爷家练琴:
他是主角,其他人是安静聆听的欣赏者。
没有耳边不停的唠叨,没有人不停的提要求,他不会无所适从,又变回了快乐的演奏者。
但是在家里练琴:
只要他有一些小毛病,不等他自己纠正,我便急于指出。
我逐渐变成了他耳边一只嗡嗡叫的蚊子,他对我的挑剔极不耐烦,练琴的兴致也不断地降低。

这么看来,我们家长的抱怨、挑剔和唠叨才是致命的毒药,才是让孩子丧失兴趣的罪魁祸首。有句话说的好“我们总是太急了,不愿意给孩子等待的时间,我们总是把自己的焦虑转化成孩子的焦虑”。带着焦虑去做事,这件事怎么可能带来快乐和满足?

那么想要孩子不抱怨,家长首先要改变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

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意识到这点,我自己就很注意平时的言行了。

之前孩子吃饭常把饭菜掉在地上,弄得地板脏兮兮的,我特别烦,只要他把食物掉地上,我脱口而出的必然是“烦死了,你怎么又这样。”

现在我有意识克制自己的情绪。上次他又把一块苹果掉在了地上,我看着惴惴不安的孩子,

对他说“妈妈知道你是不小心的,咱们想想,现在该怎么办?”
孩子想了会说“要把它捡起来扔掉。”
我继续问“那地板脏了,我们该做什么呢?”
孩子说“拿餐巾纸擦干净。”

然后自己动手收拾。下次食物掉了之后,我也不再指责他,他自己也知道怎么做了。

育儿的过程其实更是自己重新接受教育的过程。都说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缩影。父母为人处世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试想一下,家长若是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不停地埋怨,不用想也知道孩子必然是有样学样,他们无法用更积极的方式来处理事情,除了抱怨,别无他法。

我一直觉得自己不是个唠叨的母亲,但是曾经有一次问孩子,妈妈有哪里不好吗?

孩子说“妈妈很唠叨,太烦人了,一件事说好几遍。”

我当时很吃惊孩子的评价,后来自我反思,也确实如此。比如,之前指出他音弹错了,我肯定还会带出一大段话,类似弹了这么久了,还这么不熟练这类的。

这些在孩子耳边就是噪音。这些噪音应该被及时砍掉。真的有必要提醒的时候,简单的一句“音错了”就行。不要再借题发挥,把所有犯过的错罗列一边。

我想大多数母亲的唠叨应该能排到前三名。

什么是唠叨,唠叨就是反复不停地说一件事情,翻来覆去,没有新意。

试想一个场景:

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一开始他们心里肯定会有愧疚,想要尽量弥补改正错误。

如果这时母亲不懂适可而止,还在不停责备他们,必然使孩子烦躁不已,心生叛逆。

他们会产生自己已经接受惩罚了的想法,那么他们原先的愧疚感便会荡然无存,想要弥补错误的行动也嘎然停止。同时,他们会越来越反抗家长的说教,不耐烦与家长交流,并对家长产生抱怨。

有的时候我们做家长的可以静下来问问呢你自己:​真的有用心去了解和体会孩子的真实感受吗?其实并没有。让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是一件小事:

有一天晚上,我让孩子做题目,他和我讨价还价,要少做,而且久不行动。我当时就火了,说了句“你爱做不做。”儿子脸色马上拉了下来。

我心里纳闷,他平时还算比较自觉,怎么今天会这样。联想到整个白天他都在外面玩耍跑跳,会不会是累了?于是我问他 “你是不是因为累了,所以今天想少做一些?”儿子马上委屈地哭了起来。

所以自此之后,如果他有什么抱怨或是不满,我总要多想想是什么原因,多问问他,而不再是先入为主地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在他身上。

孩子会抱怨,说明孩子长大了,慢慢有了自己的想法。这个想法和大人的不一致,因此才会产生冲突。有心的家长应该看到孩子成长的这个变化,用心去体会和感受。

我们常常以己度人,用成年人的想法揣测孩子不想弹琴,不想写作业的原因只是因为懒惰或贪玩。其实背后的真实原因很可能不是这样的。可能他们遇到了困难,却无法很好地表达他们的需求;

也可能他们有别的需要我们关注的地方。家长应该关注孩子抱怨背后的真实想法,而不是关注孩子不停的抱怨这一现象。

与其唠叨不如学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给孩子时间,静待花开

不知道是哪位大神说了一句话“孩子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

真诚的鼓励和赞赏能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找到自信,更有动力坚持接受教育。鼓励教育无论对家长还是对孩子都非常重要。家长要学会发掘孩子身上的亮点,激励孩子展现更好的自己;

比如:
“今天书包收拾得真好”
“厉害啊,已经会自己穿袜子了”
“这个玩具原来是这么玩的,你比爸爸厉害多了”

孩子感受到家长的信任和认可,会对自己产生认同感,他们的自尊与骄傲会让他们更具有自驱力,自觉鞭策自己前行。

​父母是天下最伟大的职业之一,可是这一职业没有上岗证,我们都在边做边学,并接受时间来的检验。

只是若是做得不对,做得不好,我们也再没有改正的机会。

家庭教育其实是家长的自我修行。优秀的家长是用爱去感受孩子的内心,尊重孩子的想法,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去引导他们,而不是为了教育而教育。

今日互动:你也会经常挑剔孩子吗?欢迎评论区留言互动。

——————————

在育儿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找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帮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烦恼与困惑。

关注【C位妈妈】,棘手的育儿难题和倍感幸福得育儿瞬间都能得到帮助和回应,经历和经验可能不同,但我们爱孩子的心始终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