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宝宝长得好不好,不能只看身高体重!应注重能力的发展促进发育

2022-02-16 12:25:47孕产
“哎呀,小孩子,只要像这样吃得好,长得高,也不瘦,就好啦。像你说的其他的什么发育,那些不用去想太多的。”

“你家腻腻蛮高的,长得挺好的。”同事边看着腻腻边说着。

“很多人都这样说,不过我用孕育软件测试了她的发育,她的精细运动发育得比较迟缓。”我说着。
“哎呀,小孩子,只要像这样吃得好,长得高,也不瘦,就好啦。像你说的其他的什么发育,那些不用去想太多的。”

同事说的话是有道理的。宝宝正处于快速生长的阶段,爸爸妈妈需要让宝宝吃得好,这样宝宝才能长得高,有斤两。

不过,爸爸妈妈也不能只重视宝宝的生长。我们经常将“生长发育”这个词挂在嘴边,其实,生长和发育是不一样的。生长就是我们平常最关注的,关于宝宝身高、体重、头围以及体块指数(BMI)这方面的发展。这些是有数值的,能很直观看出效果的。而发育则是关于宝宝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其中包含宝宝的大运动能力、精细运动能力、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5大方面。只有当生长和发育共同发展,宝宝才能算是真正的长得好。

所以,爸爸妈妈在让宝宝吃得好,让宝宝生长得好之余,也别忘了锻炼宝宝各方面的能力,让宝宝发育得好。

那么,爸爸妈妈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宝宝更好地发育呢?

大运动能力

大运动是指大肌肉群共同参与的运动,主要指头颈部、躯干和四肢幅度较大的动作。像宝宝的抬头、抬胸、翻身、坐、爬、站、走这些运动都属于大运动。

有句关于宝宝大运动发展时间的规律的俗话是这么说的:“一举头、二举胸、三翻、六坐、七滚、八爬、九站、周走。”所以很多爸爸妈妈可能会因为宝宝发育“迟缓”,而通过人为的干预加快宝宝的大运动能力的发育,或者在逗宝宝玩的时候会刻意提前让宝宝做一些动作。但其实,这些做法都是不合适的,可能还会给宝宝带来一些伤害。

想要促进宝宝大运动能力的发育,爸爸妈妈应该做的,是给宝宝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宝宝可以随着自己的意愿去多加练习自己的能力。

比如:在宝宝清醒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多将宝宝放成俯卧的状态,让宝宝练习趴着。而让宝宝练习趴着的地方,最好是干净的地毯上。比较硬的地方能让宝宝趴起来更好用劲,而将宝宝放在地毯上又能避免宝宝出现坠床的危险。宝宝在趴着的时候,爸爸妈妈还要多观察宝宝的表现,可以根据宝宝的表现来调整让宝宝趴着的时间。只要宝宝在趴着的时候很平静或很开心,就让宝宝多趴一会,而如果宝宝开始哼唧或哭闹了,爸爸妈妈就要把宝宝抱起来了。

一项能力的掌握是锻炼出来的,爸爸妈妈应该多给宝宝创造机会,让宝宝能有更多的机会去练习。对于其他方面的大动作,也同样需要使用这样的方式去多练习。

精细运动能力

精细运动指的是使用手指的动作,如:抓、捏、拿、握,以及手眼协调能力。而精细运动的发育起点,是从宝宝张开手开始的。这里,就不得不再次提到趴着这个动作。让宝宝多趴着,不仅能促进宝宝大运动能力的发育,对于精细运动能力的发育也是有着很大的作用。

宝宝出生后就可以开始练习趴着了,起先,趴着能帮助宝宝学会抬头,其次,是帮助宝宝学会抬胸。而到了抬胸这一步,宝宝就需要使出更大的劲才能做到。细心的爸爸妈妈一定能发现,宝宝从出生开始,双手就一直保持握拳的状态。不过,宝宝用握拳的姿势去做抬胸的动作是不好使劲的。这时候,宝宝为了能撑起自己的身体,双手会自然而然的张开,这样手与床面或地面的接触面积就会增大,身体会更加平衡。这个过程,宝宝便张开了自己的手掌。

3个月左右的宝宝,小拳头就会完全打开,从这个时期开始,爸爸妈妈就可以给宝宝创造机会,让宝宝进行精细运动的探索。不过,爸爸妈妈最好能了解宝宝精细动作发展的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宝宝做一些锻炼。

3个月左右的宝宝,会有意识地用小手去触碰东西。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可以让宝宝趴着,同时在宝宝周围的20cm处放置一两个小玩具,引导宝宝去拿到玩具。

4-7个月的宝宝,会用一只手抓着一件东西,另外一只手去抚摸。这个时候,宝宝刚好也处于出牙期。爸爸妈妈可以准备一些牙胶、摇铃等易于抓握,适合啃咬的玩具,让宝宝学着用双手配合摆弄手上的玩具。

8个月-1岁的宝宝,开始学会用拇指和食指并拢起来捏东西了。这个时候,宝宝添加辅食也有一段时间了。爸爸妈妈依旧可以给宝宝准备一些磨牙棒、牙胶等适合磨牙的食物或玩具,还可以给宝宝准备一些小块状且入口能融化的食物,锻炼宝宝用手指捏取的动作,如:小饼干、小馒头、小溶豆等。如果是给宝宝吃水果条或水果块,得看看宝宝能不能嚼碎咽下,安全第一。

1岁以后的宝宝,基本已经掌握了各种拿、抓、握、推、扔、压、挤、拍、拧等多种精细动作了。这个时候,在照顾宝宝的过程中,爸爸妈妈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应该多放手让宝宝去“干活”。如:吃饭时鼓励宝宝自己拿勺子给自己喂饭;读绘本时鼓励宝宝自己翻页;玩完玩具后鼓励宝宝将面前的玩具收进小盒子等。

语言能力

想要培养宝宝的语言能力,爸爸妈妈需要持续对宝宝进行语言刺激,也就是多和宝宝说话。爸爸妈妈每天都要和宝宝多说话,即便是自言自语也可以。通过日常中一点一滴的语言刺激,能够激起宝宝的表达欲望,还能增加宝宝的词汇量,让宝宝将自己的非语言表达(哭闹、用手指、眼睛盯着看)和语言联结起来,明白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要用什么词语表达出来。这样,当宝宝想要表达的时候,就能更顺利的运用语言将想说的话顺利表达出来。

这里,举个例子说一下。宝宝饿了想喝奶,就会开始大哭,而爸爸妈妈也能马上知道宝宝的需求。不过,爸爸妈妈不要马上给宝宝冲奶,而是先问宝宝:“宝宝,怎么啦?是不是肚子饿啦?”“你现在想喝奶对不对?”“妈妈给你冲奶粉。”“如果你想喝奶,就跟妈妈说‘想喝奶’”。

如果宝宝还不会说话,爸爸妈妈就要像这样多和宝宝说话,对宝宝进行丰富的语言刺激。如果宝宝会说话了,爸爸妈妈也要多和宝宝交流,并引导宝宝回复我们。

面部细小肌肉的发育直接影响着宝宝的语言能力。爸爸妈妈引导宝宝多说话,可以刺激宝宝面部细小肌肉的发育,从而更有利于语言能力的发展。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方法可以促进宝宝面部细小肌肉的发育,那就是锻炼宝宝的咀嚼能力。

在宝宝添加辅食之前,爸爸妈妈可以让宝宝坐在餐桌旁,观看大人吃饭。当宝宝添加辅食以后,爸爸妈妈也要让宝宝和大人一起吃饭,以便宝宝模仿大人的咀嚼动作。同时,爸爸妈妈还要逐渐改变宝宝辅食的性状,充分锻炼宝宝的咀嚼能力。

育学园首席健康官崔玉涛说:“我们人类的面部细小肌肉在两岁半之前如果发育不成熟,这一生也很难再发育成熟了。”

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抓住宝宝两岁半之前面部细小肌肉的锻炼时期。通过引导宝宝多说话,锻炼宝宝的咀嚼能力,让宝宝的面部细小肌肉得到充分的发育,从而促进语言能力的发育。

认知能力

认知就是认识世界的过程。想要让宝宝的认知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爸爸妈妈自己就要做好榜样,并多带宝宝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和喜好会影响宝宝的认知。爸爸妈妈想让宝宝获得什么样的认知,自己就要多去接触哪方面的事物,或成为哪方面的相关人士。比如:爸爸妈妈经常带宝宝去接触大自然,逛动物园,宝宝就会对各种动植物特别感兴趣,可能会特别喜欢乡村田野生活。而如果宝宝没有这方面的熏陶,那当带宝宝去接触大自然时,宝宝可能就会觉得没劲,可能会更想要去找小朋友玩。

有个成语是见多识广,只有见得多,才能识得广。所以,爸爸妈妈还要多带宝宝出门见见世面。可以是带宝宝去不一样的地方玩,让宝宝走遍所在地区的每个公园、儿童乐园,也可以是带宝宝出去郊游,甚至到更远的地方旅游。只要让宝宝多去接触各种不一样的人、事、物,让宝宝多去见见世面,就能提高宝宝的认知。

此外,爸爸妈妈和宝宝多说话,为宝宝创造丰富优质的语言环境,除了能提升宝宝的语言能力外,还能促进宝宝的认知发展。比如:有些比较大的孩子可能还说不出自己经常吃的蔬菜的菜名,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出在爸爸妈妈日常生活中的少说话少引导。爸爸妈妈只顾着让宝宝吃好饭,却忽略了对宝宝的语言刺激,宝宝又怎么可能知道自己每天吃的东西叫什么呢?

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就是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这个概念可以看出,要想发展宝宝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应该多带宝宝出去见见世面。而关于社会方面的,主要指的是人。对于宝宝而言,更多的是指小朋友。

宝宝的社交对象就是年龄相仿的小朋友,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多带宝宝去小朋友经常出没的场合玩耍,让宝宝多见见不同的人。爸爸妈妈也别担心宝宝在和小朋友交往的过程中会起冲突。其实,冲突的发生并解决的过程,也是宝宝适应社会的一种方式。宝宝在和小朋友发生过几次冲突之后,能逐渐明白社交的“规则”,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从而提升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此外,爸爸妈妈还要引导宝宝用正确的方式与人交往。首先,爸爸妈妈要给宝宝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平时在与人交往时,要做到文明礼貌,让宝宝在潜移默化中习得正确的交往方式。其次,爸爸妈妈可以有意识地教给宝宝一些简单的社交语言。比如:当宝宝想加入小朋友的游戏时,爸爸妈妈可以教宝宝向小朋友招手,对小朋友说“我能和你一起玩吗?”在和小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可以教宝宝用眼睛直视小朋友的眼睛,对小朋友微笑,跟小朋友拉拉手等方式来表示友好。

总的来说,宝宝的健康成长取决于宝宝的生长和发育。只有宝宝既“生长”得好,又“发育”得好,才能算是真正长得好。所以,爸爸妈妈需要给宝宝提供环境,创造机会,给宝宝布置一些可以促进各方面能力发展的小任务,让宝宝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从而促进宝宝的发育。


我是@腻腻妈,青云计划获奖者,已获得3月、8月「青云计划月度优质账号」奖励,入选头条精选频道。目前已发表“乳牙健康”、“辅食添加”、“绘本阅读”系列文。想了解更多养育宝宝的知识,请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