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玩”娃VS“不可以”妈 教育熊孩子从正视“玩”开始
“吃饭玩手机?不可以!”“又要买玩具?不可以!”“厨房太危险,不可以进来!”“没做完功课不可以看电视”“不可以和小朋友抢东西!”如果每位家长回顾一下自己每天和宝宝的对话,会发现其中充斥着一个“不”字,爸爸妈妈用这个字,阻止、预防一切因调皮捣蛋产生的不良后果!宝宝成长着,妈妈担心着。然而以爱之名,压抑所谓“熊孩子”贪玩调皮的天性真的好吗?
《大卫,不可以》中的大卫是熊孩子的代表,每个看过这本绘本的孩子都非常喜欢这个天真无邪、把家里搞得一团糟的小男孩,让他们觉得又开心又释怀,哪个孩子不渴望像大卫一样随心所欲地在把浴室变成波涛汹涌的大海、在墙上画一个绿色的太阳,模仿鼓手把铁锅敲得叮当乱响呢……
然而和每个生活中的妈妈一样,大卫的妈妈经常对大卫说不可以,这本书看似是给孩子树立反面教材,用这些例子来制止孩子的出格行为,实际上说的是界线问题,它告诉孩子可以爬高,但要自己保护自己;遇到难题,学会怎样正确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知道自己能“行”,于是动手完成任务,获得成就感;对于不确定是否存在危险的事情,先问家长。
孩子学会了使用垫脚椅子,知道怎么玩水,知道如何扮超人,知道如何施展创意,同时也知道了何为秩序,何为规范,例如公共场合要排队,玩好玩具要收拾好,上课不能吃东西。
玩是孩子的天职,小孩子的世界充满了等待尝试的食物,等待玩的新鲜游戏,等待掌握的新单词,等待结识的新朋友,等待理解的新概念,他们通过抚摸、攀爬、观察、聆听、模仿、创造了解世界,通过玩来实现成长。不要过多的阻止孩子,给予正确的引导才是教育中的关键。
相比斩钉截铁地说“不”,限制孩子的尝试和摸索,不如鼓励他们去发明创造,鼓励他们动手制作自己“想象”的玩具,在给予安全保护的前提下,不制止玩水、玩泥巴、玩颜色等“创造性游戏”,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要鼓励孩子尝试“角色类游戏”,通过扮演角色,用模仿和想象创造地反映周围的生活,从而发展幼儿的设计和创造才能。
相关文章
- 孩子不和同伴玩耍被妈妈骂:好的教育,从不要求孩子盲目合群
- 熊孩子把妈妈耍得团团转,教育孩子有方法,这三点家长需牢记
- 49岁娃妈和娃一起考上研:最好的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
- “妈妈,我要出去玩!”孩子的周末小假期,父母应该怎么安排?
- “妈妈,我要玩手机”,孩子陷入“手机焦虑症”,家长要如何应对?
- 世上本没有熊孩子,有的只是不会教育孩子的父母,妈妈早看早纠正
- 为什么中国人养孩子那么累?“坑妈又坑娃”的教育你中了几条
- 二胎抑郁症妈妈带两娃跳楼,孩子哭喊着“我要回家”
- 内向的孩子其实更优秀,最好的教育,是正视孩子自身的优势
- 如何正视孩子教育问题呢?
- 自己没有做到,却在冠冕堂皇的教育孩子,家长如何正视自己?
- 这种妈妈,永远教育不出优秀的娃,甚至都没意识到自己在害孩子
- 妈妈不给孩子买玩具,娃撒泼式表演,教好孩子这三点很重要
- 妈妈再强势,教育孩子也离不开父亲,这些事爸爸做会比妈妈好
- 妈妈离世后,孩子每天抱着玩具熊发呆,奶奶的话让爸爸泪流满面
- 孩子“我要回家!”,紧抓妈妈的衣服不放,入园前准备工作很重要
- 孩子从没输过,家长很骄傲?睿智妈妈却知道怎么教育孩子面对输
- 孩子吵着要买玩具,恭喜你,教育孩子的机会来了
- 孩子告诉妈妈自己多次想自杀,离婚后的养育从正视情绪感受开始
- 孩子小时候很笨,长大为什么却能逆袭?妈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