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父辈学做父母
“爸爸您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语意质朴,寓意深刻。
人一成家,面对责任与义务、工作和家庭,特别是在教养孩子的纠结与困惑中,常常觉得眼下就是将自己用青春换来的成熟一瓣一瓣地掰给孩子。
或许,我们该静心想想,为何在教养孩子上老摔跟头?或许,是时候向父辈多学习了。
我们小时候虽不如现在的物质生活那样优厚,但父母给我们的爱,是丝毫不打折扣的,比如,父亲会在赶集时给我们买张烧饼,带给我们一本小人书;清晨,母亲会悄悄的把炒鸡蛋等“好菜”放进饭盒里,夜晚还要就着昏暗的灯光给我们缝补衣物;忙种时,父母宁愿自己劳累也不让我们太累,而是催促我们写好作业。
这样的生活经历,对如今的大多数孩子来说,仿佛天方夜谭。但对于那时的我们来讲,父辈能给予的,不是物质条件,而是最质朴最无私的爱。他们经历过太多艰辛、困苦和磨难,他们知道,人需要爱超过物质条件。
如今我们也为人父母了,虽然也像父辈一样地爱自己的孩子,但实际上,却爱得不够纯粹、不够完全。个中原因,或许因为一方面,我们有实现自身追求的强烈愿望,唯恐被同龄的同学、同期的同事超过,不甘心被孩子的琐碎事所缠身,于是常常在孩子的成长中缺席。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庞大数字,体现出我们在面对家庭与事业两难处境中的尴尬抉择。
另一方面,有很多年轻父母本身就是独生子女,还处于“断奶”期,原本简单随性的生活因为孩子的降生而变得一团糟。角色变了,生活更琐碎了,这些让他们应接不暇,焦头烂额。
怎么办?是时候俯下身子勤学苦练,不再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小姐少爷,不再去逃避现实生活的责任。我们要感恩父辈、检讨自己,不能再将负担转移给辛苦了大半辈子的父母。他们有的已两鬓斑白,不应再无止境地承担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我们要主动担当,不逃避角色,努力挑起家庭的大梁,干好我们自己应该干的事,让父母放心,让家庭充满温馨。
记得儿时,尽管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但不管多忙、多累,总会教导我们好好学习,见到亲戚朋友要懂礼貌;还叮嘱我们要老老实实做人,诚实做事;离家求学了,告诫我们坐车要拿好行李、车票和钱,与同学要处好关系,不要打架。这是多么朴素的教养之道。
当时我们总感觉父母没见过世面,话语很唠叨。长大后,我们才知道到这就是父辈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
在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人们仿佛多了份浮躁少了份踏实。我们喜欢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结果就变得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
从内心来讲,我们也想把孩子带好教育好。但如果我们只心想去建一个美丽的花园,但不去播种,不去灌溉,不去施肥,不去除草……没有付出,永远停留在空想阶段,只怕时不待人,那片原本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恐怕已是荒草丛生了。
所以,去掉空想,戒除浮躁,从平时抓起,踏踏实实地用心、用情滋润孩子、培育孩子。教养孩子无小事,功夫要下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放弃那些一夜成名、追名逐利的思想,用润物细无声的小雨去滋养孩子,少些应酬、打牌等娱乐时间,多学习些教育儿童的理念,了解孩子的性格,用心尽好为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父母是孩子的首任启蒙老师,也是终身老师。教养孩子会遇到各种各样问题,我们要有耐心和爱心。不能因孩子爱玩就变得忧心忡忡、管得太死,不能因孩子做错事就变得情绪暴躁、言语呵斥,也不能因孩子没有顺我们的意而没了耐心,甚至粗鲁动手。
总之,做父母,就必须学会用持久坚韧的耐心,既不溺爱也不毫无节制地放纵,而是用平时踏踏实实的关心和关爱,让孩子在正确的指引下成长。
相关文章
- 育儿必知:孩子打人,或孩子被打,父母的科学做法?
- 育儿必知:孩子打人,或孩子被打,父母的科学做法?
- 学做月饼,向长辈敬茶——这些小朋友传承中华传统有一套
- 父母3种做法,扼杀宝宝艺术潜能
- 父母:怎么说你都不听。 孩子:为什么你们都不听我怎么说
- 父母“高龄”可能影响下一代健康
- 父母一定要和孩子谈钱,不仅仅是教会孩子如何使用钱
- 父母一定要让儿女多读经典
- 父母不仅是孩子的创造者,这些独一的“代表”,不要成为现实
- 父母不发火,孩子的人生有多美好?教育专家这样告诉你
- 父母不吵架可能是“伪和睦”!啥是健康家庭的”有益争论模式“?
- 父母不帮带孩子,自己辞职带孩子,空闲时候能干点什么呢?
- 父母不得已让孩子独自在家的时候,要反复教会孩子注意安全事项
- 父母不是天生的教育家,但却是最了解孩子的那个人
- 父母不要轻易得给宝宝下结论说宝宝这不行那不行
- 父母不要这样称呼自己的孩子,对自己和宝宝都非常的不好
- 父母与孩子最好的关系:做孩子的园丁,而不是孩子的木匠
- 父母与孩子沟通出现误解,是因为因果关系错误,不在同一个频道上
- 父母与孩子需要分享的重要人生智慧之一,快乐分享的智慧
- 父母与宝宝之间的关系该如何培养?这些小技巧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