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昶妈昶宝一起学之二:一次亲子艺术体验课后的感悟

2022-02-06 13:49:10孕产
前段时间一直在想,是不是要给孩子报一个绘画艺术类的课外班?因为大宝时常会有写写画画的动作,而且爱做手工,外加现在的课外班声势浩大,此起彼伏,不报好像孩子就输在了起跑线上,我也怕在这个浪潮中有所过失,耽误了孩子。

前段时间一直在想,是不是要给孩子报一个绘画艺术类的课外班?

因为大宝时常会有写写画画的动作,而且爱做手工,外加现在的课外班声势浩大,此起彼伏,不报好像孩子就输在了起跑线上,我也怕在这个浪潮中有所过失,耽误了孩子。

虽然在理智上是觉得,这种潮流一定是哪里不对劲,但又没有找到足够说服自己的缘由,所以,就折了个中,既不鲁莽报班,也不一概排斥,带着孩子去试听体验总没错吧。

于是周末,我和爸爸就带着两个孩子一起去体验了一次艺术课。

这次课是关于手工创作的,形式上我觉得没有什么问题,是很常规的,主题是海洋生物,通过图片让孩子先有一个感性的认知,然后,通过自己的加工,再现出来。

中间的闲暇时间,我跟老师也就闲聊起来。

通过这次的聊天让我察觉到了兴趣班老师如何推广课程,父母如何给孩子报班,甚至育儿中的几个bug。

Bug 1:推广兴趣班,老师的着力点不能只是强调自己课程好,团队牛,而一定要满足父母的需求,从市场角度来看,孩子的需求都是其次,因为父母掏钱,所以一定是满足父母的需求。

这次体验的艺术班,老师是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因此专业上是毋庸置疑的。在授课过程中,他们对于孩子的耐心和知识讲解上,都是没有问题的。

他们主要的工作室在中央美术学院里,只是对接到这边幼儿园的一些课程,所以干脆就在这设立了个小的工作室,给我的理解他们最主要还是秉着情怀,老师也没有什么销售的经验。

我反而觉得是件好事,老师就讲艺术挺好。而且小的工作室会更能够适应孩子各种各样的需求。

但是有一点,对于我的疑惑老师始终没有给到答案,那就是,孩子想象力是天马行动的,而上课的讲述、各种技法其实就是客观的标准,是不是矛盾呢?(其实我就是想知道这种方式的讲述到底对孩子的想象力是激发还是限制?)

我相信父母让孩子去参加兴趣班,一定是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有的是希望培养孩子的艺术特长,这个就是往专业方面去了。

然而大部分是以下两种情况,

1,多让孩子接触艺术,受点熏陶,陶冶情操,多个一技之长啥的。

2,希望启发孩子的想象力,艺术来源于创作,而创作一定离不开想象力。

我是希望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希望这个课程可以给孩子插上想象力的翅膀。

而我又有顾虑,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儿在美术课上因为把溪水画成了粉色,而没有得到小红花的奖励。

在想象力这件事上,难道粉色的溪水不比透明的溪水更有能量吗?而如果所报的兴趣班的老师只是强调客观的规则,那不报好像反而更保护了孩子的想象力,不是吗?

所以我一直非常的好奇,美术课怎样上才能更有效地启迪孩子想象力,或者保护孩子的想象力,而我虽然是地地道道的门外汉,但我相信艺术的表达技法一定是为了更好地再现作者的想象力、创造力才得以存在的。

但这其中的逻辑,我看不透,而这次体验课的老师也没有给我答案,这个答案她内心一定有,只是她没有意识到我的需求。

我理解的他们的授课方式是在一定限定下的发挥想象力。比如说到表现大海,可能会给孩子发5种蓝色,在这个框架内,让孩子选择各种蓝,也可以自由发挥调成各种蓝。

这种思路依然没有切中我的要害,就仿佛一个鸟被关进了笼子里,鸟失去了自由,但把鸟从笼子拉出来放到森林公园,虽然开阔了但依然不自由。

所以,对于第一bug的解答是,要想课程卖得好,就一定要了解父母的需求,有个词挺火的这段,用在这里也挺合适,就是“用户思维”。

不会销售、不懂套路都没有问题,清晰需求可以少做很多无用功。

其实想象力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课题。我纠结的这个东东或许有点太难为市场上的兴趣班了。但不管怎样,我觉得与其草率行动走了个错的路,不如原地不动,想清楚问题到底是什么!

Bug2:报兴趣时,父母思维里的bug。

在谈话的过程中,老师的一句话让我清醒了些。

她说,现在学绘画的孩子们很多,但大多数父母一定不是奔着把孩子培养成画家去的。

父母的出发点无非还是上面的那几条。

既然不是奔着画家去的,更多的是希望陶冶情操,开阔孩子的视野和想象力,那么问题来了,给孩子报的辅导班到底能够满足你的需要与期待?

把孩子送进了兴趣班貌似是再正确不过的选择,但效果怎样,好像我们又没有过多考量过,所以就有了越来越多应家长需求而起的兴趣班、辅导班,良莠不齐,但生意却同样是风生水起。

当然一定有些是好的,质量高的,但根据概率来说,小概率的不好的必然存在,而让自己的孩子碰上了,损失了金钱都是其次 ,重要的是孩子成长的时间被耗掉了。

所以解决的方法一定是充分的考量,做好孩子的筛子和漏斗,宁缺勿滥。

而如果不在选那家兴趣班这个层面上,在跳脱出一点来看,就会又冒出个问题,对于父母的 各种培养孩子的需求,陶冶情操也好,培养想象力也罢,报兴趣班就是最好且有效的选择吗?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呢?

伴随着这个问题,就又引出了个父母培养孩子中的大bug。

Bug3:你希望孩子学这学那,都是你的需求,不是孩子的。

兴趣班卖的好不好,取决于兴趣班是否满足了父母的需求;

给孩子报不报,取决于父母的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

这个乒乓球始终是在兴趣班的销售老师与家长之间来来回回,那家长的需求等于孩子的需求吗 ?如果不是,那孩子的需求是什么?谁来满足?

父母会说,孩子们太小,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喜欢啥,有啥特长,所以我就大片撒网重点捕捞,兴趣班报起来,让孩子在里面浸润慢慢寻找和发现兴趣。

听着似乎有道理。

但真是这样吗?

回忆下我们的亲身经历,虽然我学生时代没有如此浩大的兴趣班,但大学是上过的,大学专业也是自己选择的,对于一个年满18岁的人来说 ,应该更能知道自己的喜好和特长,但大学的专业又是怎样学过来的呢?一毕业就把知识专业彻底还给老师的又有多少人?

在大学期间培养出了对于本专业的爱的又有多少人?

成年人都不见得能靠着这样的方式培养出兴趣,更何况孩子呢?

但大学里或者毕业后有些人胜出了,什么人?明确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即便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大体方向很明确的人。

因此,没有任何人能代替孩子决定他们的需求、喜好和兴趣。

一个兴趣班里,那些不是出于自己的兴趣被动报班的孩子,和那些求知若渴的孩子相比,学习的效果自然不同。

一个像渴望吸水的海绵,一个像是被包裹着的可能会无比美丽的茧。

所以让孩子学什么是次要的,孩子的好奇心和需求才是主要的,应该是父母着力挖掘的。

那问题又来了,如何发现他们的兴趣,或者如何引发好奇心呢?

首先,可以在生活当中发现蛛丝马迹。

孩子与孩子是不一样的。就比如说我的儿子比较慢性子,他对于做手工会饶有兴趣,也很专注。在这方面就比我的女儿优势要明显。

而女儿属于急性子,爱唱爱跳,经常手舞足蹈,那在音乐舞蹈方面她可能比哥哥更占优势。当然,兴趣并不是恒定的,但是发现的“眼睛”是恒久需要的。

其次,也就要回答第二个bug末尾提出的问题,发现了兴趣,在孩子继续探索的路上,兴趣班是不是有效且唯一的方式?

根据我的亲身经历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曾经我很执念于写新媒体文,由于不懂技法和套路,我报过几个写作班,但在写作班里慢慢地,越来越觉得字的费劲,输出困难,因为技术太多了,要投稿到更大的平台,文章各方面的要求和技术都很高,下笔前就畏惧了。

就仿佛每次准备出发,但面前都立了座喜马拉雅,还有什么勇气再前进。

一次在听樊登老师讲书时讲到了个这样的故事。

有这样两组摄影爱好者,一组是自由发挥派,他们不受任何技法的制约,想拍啥拍啥,想怎么拍怎么拍,各种旅游,采风,拍摄喜欢的素材。

另一组则开始教室里学习各种摄影技法,希望用更好的技术拍出好的作品。

结果,一段时间后,第一组的摄影爱好者取得的成绩反而高于第二组。

我开始思考,也许让兴趣继续下去的不是报班学习,而是其他的什么。

在我写得很痛苦的时候,我开启了另外一种模式,各种听讲座,也是希望从不同人的观点里找到自己能继续下去的方法。

也就是这样的想法,帮我有打开了一片新天地,我接触到了很多写作领域和其他领域的大咖,他们的思想或来源于传统但更为深刻,或干脆反其道而行,但却成了捷径弯道超了车。

各种各样的人,琳琅满目的思想,但这些人身上有个最大的共同点,对自己所研究领域的极大热情,而这个热情也极大的鼓舞和带动了我,这些带给我的动力,远超各种写作技法带给我的。技法是要学的,但一定不是最先要学的。

而同样的思路也可以复制到孩子的发展中去。

自己学不如跟着别人学,跟着一个人学不如跟着多个人学。

一定跟着专业领域的大咖学,因为他们一定具有足够的热情,这个热情也能够传递给孩子。

其实,这更像是给孩子找师傅。

但是操作起来好像又有些困难,资源有限,大咖不在身边。

可以去带着孩子去听各种各样适合他们的大咖的演讲,能够链接到这样的人更好,可以带着孩子去参加画展等等,感受大师级的作品,慢慢触发他们的好奇和热情。

这么来想,好的兴趣班也是很有必要的。但有个隐形的标准。

兴趣班的老师的专业性上大部分应该是无需置疑的,老师的热情才是更加重要的隐形标准,因为足够的兴趣撑起热情,这种东西传递给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而如果老师是一个有趣,生动的人,能够走进孩子的心里,我觉得这样的师傅绝对就是上上等。

花更多的时间与他们一起探索兴趣,培养好奇心,而不是盲目的各种学,会发现反而是以慢为快了。

最后,再回到开头和那个老师的聊天中。

如果,当我问到想象力的问题,老师给的答案是这样的:

“想象力是这样的...艺术与想象力的关系是...,我们希望给孩子一双翅膀,所有的技法都仅仅是这对翅膀,靠着它们,孩子可以更自由的驰骋翱翔;

梵高在创作的晚期由于受到严重的精神分裂的折磨,让他极度痛苦,但依然没有放弃对艺术的执着,眩目的《星空》是梵高高妙的绘画技法的表达,更是内心汹涌情感的诉说,而更难言说的也许是梵高被长期的疾病折磨而后有了易于常人的觉察,借着星空表达了他灵魂深处对宇宙的感悟...”

我想至少我会无比的激动和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