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能与父母沟通的孩子更聪明
随着宝宝年纪在不断增加,平时我跟宝妈们的聚会一聊起孩子,聊天内容已经不再重点谈论体格生长这块了,更多的是大家开始探讨如何使宝宝更聪明这类话题。
有的宝妈说,花个几万去国际游,去长长见识有见识,人也聪明了。
有的宝妈说出国游时间太短了,起不了什么作用,现在有很多类似头脑风暴的培训班,像乐高班,2岁就可以去上了,多参加培训班才是正道!……
那到底如何才能让孩子变得聪明?我想1000个人有1000种方法。
我有一个好友小艾非常相信一个著名的育儿理论:“3000万字差距”。这个理论来源1995年美国人类学家贝蒂·哈特和托德·雷斯利的研究。
这项研究费时2年半,跟踪调查42个家庭,记录父母和孩子间的对话。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孩子,到四岁时,与出生在较富裕家庭的孩子相比,会少听到3000万个英语单词。
研究结束时,测试他们的智商是79,而富裕家庭的孩子是117。在孩子们10岁时,贝蒂和托德进行了回访:那些词汇量大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好。
因此,小艾每天都不断给宝宝灌输各种词汇,去上各种培训班,每天一刻不停地跟宝宝谈天说地,就是为了追赶这“3000”个字的差距!
可是小艾4岁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并没有显得比其他小朋友更聪明,反而我觉得她跟比同龄人对比,显得特别闷闷不乐,也不怎么愿意跟人沟通。
为此小艾很苦恼,她不明白在哪个环节出了错。就像很多想让孩子变得更聪明的家长一样,各种办法都用上,精疲力尽,却一点作用都没有。
那到底用什么办法才能让孩子变得聪明?
最近麻省理工对这个“3000万字差距”的研究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而这项研究给了我们这些家长有了一些新启发。
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小组共同组织一个新项目,项目内容为:
他们以波士顿地区30多名4-6岁的儿童为研究对象,在孩子们听故事的同时扫描他们的大脑活动,并且回顾孩子与父母在家中互动的录音。
他们发现,孩子与父母交谈的频率越高,他们大脑中语言相关区域的活动就越强。无论家庭收入多少,父母教育程度如何,都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
父母和孩子谈话可以影响孩子大脑的生物成长。
可是为什么同样是谈话沟通,有的孩子更聪明,有的孩子不仅不聪明,反而变得更糟糕?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著述的《父母效能训练手册》,内容主题就是:父母和孩子沟通中存在的十二种障碍。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三种沟通障碍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障碍一:命令、指挥、控制。有一次我去小艾家做客。小艾的孩子想吃冰激凌,小艾担心孩子太小,经常贪凉会引起脾胃不好。因此小艾规定一星期只能吃一次冰激凌,每次只有一勺。
刚好这星期的量已经吃完,孩子哇哇大哭,死活要吃冰激凌。不管孩子怎么哭闹,小艾就是不同意。
还当着我的面严肃命令她:你不可以吃冰激凌,这样吃对脾胃不好,妈妈是为了你好!……
我想这样的场景在我们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也很常见。
中国父母最喜欢的一句话:我是为你好。不管怎么样,听父母的才是正确的。可是大多数父母却从未倾听过我们内心真正需要的感受。
有一个育儿心理专家曾说过:
中国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是现实的亲子关系:父母和我们之间只讲究实际的生活琐事,不讲究抽象的情感交流。
我想这句话就很好地诠释了中国父母“为你好”的沟通方式!
同时我认为人在情感中成长,人格才能更健全,智慧才会更饱满。亲子关系中,缺乏了情感的互动,也就缺乏了打开慧根的机会。
障碍二:警告、训诫、威胁。我有一个邻居,19岁就离家出走,一走就从来没有回过家。记忆中,每回他做错事,他父亲经常就会朝他大吼:“你再这样做打断你的狗腿!也别想再在家里待一天!”
其实邻居也没有犯什么大错,无非就是一些鸡毛蒜皮,今天分数少考了一分,明天捣蛋把谁家的花瓶砸了。
只要静下心来,好好沟通,我想也就是一些小事,改起来也很快。可是长期他父亲对自己进行情绪暴力,语言威胁的恐惧,邻居19岁那年父亲再次吼他的时候,摔门离去,今年已经第5年了,邻居从未回过家。
中国很多家长的权威是非常自私的,也没有什么亲子之间的界限。他们默认为子女本身就是附属于自己的一部分。因此,这些家长不愿意平等,尊重,看待一些亲子之间产生的矛盾。自己说了算,孩子反抗,就是不孝。
障碍三:规劝、说教、布道我家宝宝现在一岁多了,最近开始学吃饭。孩子对勺子,碗,餐具,食物都很感兴趣。到了饭点的时候,我就让孩子自己去摸索吃饭的门道。
因为刚开始学吃饭,就容易把食物撒到地上。我妈就开始说我,不给孩子立规矩,从小就开始乱弄,以后怎么改……
然后她就打算自己给孩子喂饭,可是我阻止了她。并且依旧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吃饭的方法。
当我们做为家长一味立规矩,说方法,剥夺孩子去摸索事物的机会,也就丧失了孩子拥有能力的权利。
就像我家宝宝,你不给她机会探索,她就永远学不会自己独立吃饭的能力,或者养成什么事都需要靠父母说教步道的依赖性。
人生很多路都是需要自己走,别人帮你走地路,老天会开辟另外一条路在你人生中的某一天让你重新走,甚至让你走地比原本那条更艰辛。
掌握这几个方法,让孩子边聊天边聪明起来!
犹太精英家庭有一种教育方式叫“海沃塔”,海沃塔(Havruta),是犹太家庭培养了无数杰出人士的教养秘诀,也是扎克伯格创办Facebook的源头。
除了扎克伯格,还有很多牛人,如Google创始人佩奇&布林、英特尔创始人格鲁夫、甲骨文创始人埃里森、爱因斯坦、佛洛依德、史蒂芬·斯皮尔伯格、乔治·索罗斯,都是“海沃塔”教养出来的孩子。
一.什么是“海沃塔”Havruta的意思接近英文单词fellowship,即伙伴关系。表示两人一组,通过提问、回答、对话、讨论来研究、学习某个问题。用在家庭教育中,就是把父母与孩子的简单聊天变成提问讨论,让聊天富有含金量。
通常在犹太家庭里,周末的安息日,是全家的聚餐时间,也是一起“海沃塔”的时间。家长不会叫小朋友“好好吃饭别说话”,而是边吃边讨论各种问题。
而我们可以通过自己家的日常安排来建立一个“海沃塔”时间。比如回家的路上,午睡之后的下午茶时间,或者睡前半小时。
2006年,布兰迪斯大学发表过一份研究报告,名为《海沃塔学习理论》(《A Theory of Havruta Learning》)。这份长达40页的报告仔细总结了对“海沃塔”的观察研究,并提出“海沃塔”不是随便瞎聊,更不是家长里短,而是包含了三个核心练习,即:倾听和表达,探索和聚焦,支撑和挑战。
1.倾听和表达(listening and articulating)——聊开
比如我的朋友小艾的孩子要吃冰激凌这个事情,孩子说:“今天一定要吃冰激凌。”一般父母都会像小艾一样:“这周已经吃过了,不能再吃了!”这样的回答,它就是“结论式回答”,一旦下了结论,就堵住了孩子表达的可能性。如果换成提问式:
“那你为什么要吃?如果真的很想吃,这周吃两勺,换成下周我们就不吃怎么样?还是你有什么更好的解决方法?”
这下,孩子才继续有话说了。所以:倾听,是先关掉你内心的说话声。(不急着下定论,或去解决孩子说的事情)
表达,是用开放式提问的方式,让孩子“多说一点”。
完成这一步的标准:孩子的参与度,即孩子愿意说出更多他的想法。
(wondering and focusing)——聊透
在集中注意力、围绕主题的同时,探索最大的相关可能性。
真正的“海沃塔”是深思的,有营养、有逻辑的。这部分就像汽车的轮子,会决定聊天的方向。
打开话匣后,孩子可能会说:“恩,好的,那我这周就吃两勺,下周不吃了”
显然,孩子很有可能为了这星期能吃到两勺冰激凌撒谎。
这时候,如果父母专注在处理事情上,很可能会批评孩子耍小聪明的行为。
但“海沃塔”的要求是:探索更多可能性,深入思考。
所以,你可以说:“你真棒!拥有这样的自制力。妈妈为你骄傲”
这是探索,用“肯定性语言”赢得更多可能性。
话题慢慢朝更深的地方发展……
这是聚焦,由你来主导聊天的方向。把孩子注意力集中到你们的聊天主题上来。(孩子思维是跳跃性的,很散,聊着聊着可能就扯到别的地儿去了,有些好动的孩子聊几句会跑走玩耍,或者被其他外界因素吸引。这时,需要你不断拉他回来,回到有逻辑的交流中。)
完成这一步的标准:孩子的专注度,即孩子在聊的过程中注意力很集中。
(supporting and challenging)——聊high
这是个进一步塑造、验证想法的过程。一方面,给想法找证据,支撑它;另一方面,要挑战、反驳既有想法,通过提问题看看我们忽略了什么。
“那么,你怎么能做到这星期吃了两勺冰激凌,下星期不吃呢?”
这是支撑,不论孩子持有什么观点,多问几个“为什么”,请他找到支撑观点的证据。
“因为,妈妈说我有自制力!那宝宝一定可以的。”
“那你知道为什么妈妈一星期只给你吃一勺冰激凌么?”
“而且,至始至终,你都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只想吃冰激凌。”
这是挑战,是不断反驳孩子的既有想法,通过提问题看看忽略了什么。
在犹太人看来,“海沃塔”中的挑战、反驳是一种帮助,而不是吵架。
完成这一步的标准:孩子的热情度,即他在积极响应思考问题。
人的思维不断在时间里累积,同时在沟通中重复运用,形成逻辑。而父母就是孩子从出生时开始最频繁的沟通对象。能与父母产生高质量沟通的孩子一定拥有更聪明的大脑。
但愿所有的父母都能好好说话,享受和孩子聊天的快乐,和孩子一起成长。
毕竟光靠词汇量去刺激孩子大脑发育只是辅助作用,更多的应该是父母如何跟孩子沟通,我想这才是关键所在。
相关文章
-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孩子更聪明,不是靠阅读,而是聊天
- 麻省理工教育实验 | 父母这样做,孩子遇到困难不再轻言放弃
- 麻省理工研究证明:促进孩子大脑发育的最好方法,并非是靠阅读
- 别让手机把孩子变成“狼孩”,麻省理工发现聊天竟比阅读更重要
- 麻省理工学霸夫妇的育儿经: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精英
- 4岁以上家长必看!3大维度深度解析爱课aircourse麻省理工实验课
- 一个麻省理工、一个哈佛、一个斯坦福,一门三博士,厉害
- 你还在做“唠叨型”父母?聪明的家长用这3招,与孩子沟通自如
- 宝宝小无法沟通?聪明父母巧用“妈妈腔”,4招带孩子掌握说话
- 孩子太孤僻,聪明的父母,就用5种方法帮孩子,孩子会更开朗
- 孩子有天赋并不可靠,家长“不辜负”才更重要,看聪明父母怎么做
- 孩子聪明,父母要警惕,斯坦福教授:拥有成长型思维孩子更努力
- 孩子面前父母永远是坚强的,聪明父母要懂得示弱,孩子更有责任感
- 父母教育需和老人做好沟通,得到老人的配合,教育孩子才会更容易
- 父母的积极回应让孩子更聪明
- 父母要不耻与向孩子请教问题,这样你的孩子会变得更聪明
- 聪明的父母从不跟孩子“讲道理”,掌握适当的套路,孩子更优秀
- 3岁的孩子喜欢玩土、跳泥坑,父母应该多鼓励,玩土的孩子更聪明
- “左撇子”的孩子更聪明吗?科学研究:这样锻炼的孩子最聪明
- 家长平时做到五点,孩子会比同龄人更聪明,可惜多数父母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