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关于钱:如何教孩子区别“欲望”和“需求”,设置财政优先事项?

2022-01-30 09:07:31孕产
谈钱真的伤感情吗?即便是成熟的大人之间,讨论金钱好像也不容易。当我们想教给孩子一些有关金钱的知识时,就更不容易了。比如,孩子看上了一辆巨贵的玩具卡车,可你舍不得买,你心里想的是:“这个玩具卡车也太贵了,咱家这个月电费都超支了,还没交呢!

谈钱真的伤感情吗?

即便是成熟的大人之间,讨论金钱好像也不容易。

当我们想教给孩子一些有关金钱的知识时,就更不容易了。

比如,孩子看上了一辆巨贵的玩具卡车,可你舍不得买,你心里想的是:

“这个玩具卡车也太贵了,咱家这个月电费都超支了,还没交呢!”

可是你怎么跟孩子解释“保持家庭生活必备的电力”比“玩具卡车”更重要呢?

这太不容易了。

有些东西是我们“需要”的,有些东西只是我们“想要”的。

父母能尽力给予孩子所“需要”的一切,却不能保证给予孩子所“想要”的一切。

举几个例子:

一些需要的物品:

衣服食物居所洗漱用品交通工具

……

一些想要的物品:

新款手机玩具新自行车糖果

……

当我们手里有一定的预算时,我们可以为“需要”买单,也可以为某些“想要”买单。

如果孩子也能渐渐明白“想要”和“需要”之间的差异,就可以更轻松地预算自己的资金,学会设置适当的“财政优先事项”。

爸爸妈妈也会觉得孩子“省心”很多了。

可是,“需要”和“想要”很好区分吗?

看起来,需要仿佛很好确定。我们需要一个居住的地方,需要穿衣服,需要足够的食物和水来维持健康。这些是生存的基本要素,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其他所有条件都不是必须的了?

这正是界线开始模糊的地方。

别说孩子了,我们大人都在主观、而不是客观的基础上,做出了很多购买决定(马上到“双11”了,你们懂的)。

比如,虽说食物是必须的,但是我们真的需要草莓味冰淇淋、芒果味蛋糕吗?

比如,虽说衣物鞋袜是必须的,但我们买普通的球鞋,还是花大价钱穿一双Adidas Yeezy Boost?

别说是经济情况相对宽裕的家庭,即便极端贫困的家庭,也不一定都会把钱花在所谓的必需品上。

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201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才揭晓不久。这次获奖的三位经济学家分别是班纳吉、迪弗洛,克雷默。

他们的贡献是“以实验性的方法致力于减轻全球贫困”(诺贝尔奖的颁奖词)

这几位经济学家,对18个国家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即便是极端贫困人口,食品消费也只占总消费的36%-79%。

那剩下的钱花到哪里去了呢?

在摩洛哥的一个偏远山村,经济学家遇到一个人,他说自己吃不饱饭。经济学家就问“如果你有更多钱,你会用来干嘛?”

他说:“用来买食品”。

但是在调查的过程中,经济学家发现这个人家里有电视机和DVD播放器,就稳他:“你都吃不饱,你还买这些?”

他的回答是:“哦,电视机比食物重要。”

这其实很好理解,即便生活非常贫困,可只要是人,都有超越生活的各种期待。比如面子、娱乐。

归根结底,这一切都与个人的视角以及如何选择管理资金有关。

“需要”和“想要”之间那条模糊的线条怎么画?这是孩子,甚至我们成人自己都比较棘手的问题。

如何帮孩子区别“需要”和“想要”?

下面这些适合年龄的解释和练习,或许会有帮助。

一、主题绘本

绘本是孩子生活经验的补充。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一些相关主题的图画书,可以很好地帮助孩子来理解“需要”、“想要”这个又难又抽象的概念。比如这本:

《Those shoes》 作者: Maribeth Boelts

黑色的高筒球鞋,上面有两条白色的条纹──这正是学校里流行的鞋款,杰瑞米也好想要有一双。

但是,祖母说只能买“需要”的东西,他们没有多余的钱花在“想要”的事物上。杰瑞米只好忍受身边同学一个接着一个穿着这双梦幻球鞋来上课,自己的旧鞋却在踢球时落了底。

老师从爱心箱翻出一双鞋子给杰瑞米,不但是蓝色的,上面还有不知名的卡通人物,害杰瑞米更自卑了。

直到有一天,他在特价商店看到了梦想中的黑色球鞋,虽然尺寸明明不够大,还是坚持用自己的钱把它买下来。

终于穿上梦幻球鞋的杰瑞米好开心,但是他的脚很快就痛了起来,最后他决定将球鞋送给更有需要的同学,让这双鞋子发挥更大的用途。

而杰瑞米也了解祖母的关爱和帮助朋友的机会,远比他想拥有的新行头重要多了!

二、购物车讨论

当孩子上幼儿园之后,3岁多的孩子相比“2岁的小时候”更自控一些。或许他已经有些明白:不是想要就能得到的。

于是即便看到广告中漂亮的玩具,也不一定会跟爸妈开口了。

这便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时机。

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写下今天要采购的购物清单,即便孩子不能全认识这些字,也可以画图,或用从广告纸上剪下来的图片代替。

让孩子拿着这份购物清单一起去超市,当母子俩推车购物车一起走过长长的通道时,请孩子根据清单来提醒妈妈:

哪些东西是需要买的,哪些东西没必要买?

三、创建一个需求图

从报纸、杂志、广告传单上剪下各种商品的图片。然后再准备一张纸。

纸的中央画下一条竖线,左侧标记为“需要”,右侧标记为“想要”。

然后请孩子把之前剪下的各种商品图片分类粘贴到纸上。

孩子想把哪些东西贴在“需要栏”,哪些东西贴到“想要栏”呢?

爸爸妈妈自己也可以试着贴一下,看看自己的选择和孩子有什么不同?然后和孩子一起讨论一下你们各自的选择。

这个粘贴游戏看似“幼稚”,但如果我们和孩子一起认真做了,和孩子一起直观地区别出了自己的“需要”和“想要”,你可能会发现:

原来我已经能够实现的“想要”,比我想象中多多了。

当我们心中充满了“想要”却买不起的东西时,我们会不自觉地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些东西上。

所谓“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以至于忽略了自己已经得到的、曾经也非常心爱的东西。

总觉得自己被剥夺,其实是个错觉。

四、预算练习

如果孩子5、6岁了,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加减运算,就可以尝试让孩子学习如何定制和执行预算,以及如何节省。

这样的技能,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非常有价值。

为了让孩子有兴趣,计算也不太困难,我们可以先让孩子了解自己特别喜欢的、价钱也比较低的物品价格。

比如,孩子最喜欢吃蛋糕。那我们就一起去逛当地的蛋糕店、超市等地方,对比一下各种蛋糕的价格。

然后,孩子就能思考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我们可以用更少的钱获得同样的蛋糕吗?哪里的蛋糕最划算?

总结一下:

孩子有各种需要以及想要的东西,这很正常,我们大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不过,所有的想法都可以存在,却不是所有的行为都可以被接受。

同理,“想要”是没问题的,但到底能不能得到呢?不一定。

我们得学会接受这一点。

这很令人沮丧吗?

恰恰相反,把孩子想要的一切都捧到孩子面前,并不是什么好事,也起不到积极的作用。

这种过度地放纵,还可能使得孩子过于看重物质,从而导致生活满意度的降低,甚至是抑郁症患病率的提升。

而当爸爸妈妈教孩子“需要”与“想要”之间的区别之后,她反而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更加满意,更有可能成为一个懂得对财务负责的孩子。

最后,双十一快到了,问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

你买过哪些买之前觉得是“需要”,买之后才发现只是“想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