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总拿孩子跟别人家孩子比,孩子怼:你也不是别人家的妈妈
瑞瑞看到四年级的壮壮拿回来的成绩单:语文98分,数学96分,英语80分。没有一点高兴,她完全没看到壮壮比之前学习进步了很多。
而是对壮壮说:“你看别人家的孩子,就说咱们对门园园的成绩,人家基本上每门课程都在98分以上,还担任班里的学习委员。你的英语怎么回事啊?妈妈给你花钱报的英语辅导班,怎么一点没效果。”
壮壮本来期待妈妈对自己语文和数学的成绩做个夸奖没想到,却换来这样的指责。壮壮终于忍不住说道:“我不是别人家的小孩,你还不是别人家的妈妈呢!”
一句话说的瑞瑞差点火冒三丈,但是又一时无法反驳孩子。
为什么我们总喜欢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
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他们大部分人都是希望自己的子女,通过在与其他家优秀的孩子进行比较过程中,给自己树立好一个奋斗的目标和方向。
这样的出发点本来是好的,但父母在实施过程中,总是忽略了一些事情,导致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存在一定的隔阂。
皮格马利翁效应中提到,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定的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经常得到别人的信任、赞美和支持时,他就会增强自我价值感,人变得自尊、自信,并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
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不满意,很容易让孩子变得不自信,甚至跟父母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
真正需要改变的其实是父母,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要总是拿别人家的孩子来跟自己的孩子做对比。家长可以从这几方面做起,可以更好的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1.试着去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是每个孩子都在数学或者钢琴方面有天赋,所以当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尽如人意的时候,试着去发现孩子闪光的地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校长时,有一次,他发现一个男同学拾起一块砖头想砸另一个同学,他及时制止了,并要这个学生到他办公室去。
这个男同学到了陶先生的办公室,陶先生掏出一颗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守时,准时到了我的办公室。"
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给学生:"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
当这个学生深感意外之时,陶先生掏出第三颗糖,说:"据我了解,是一个男同学欺负一个女同学,你才想拿起砖头砸人的,应该奖励你的正义感。"
这时,这个同学声泪俱下:"校长,我知道错了,我不该打人。"陶先生又拿出第四颗糖:"你勇于承认错误,这是我奖励给你的第四颗糖。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很多时候,我们只要通过细心的观察,不戴有色眼镜,就能找到孩子值得赞美和肯定的地方。
2.做好孩子的榜样就像壮壮质问他妈妈的话:你还不是别人家的妈妈呢?我们是否反思下自己,是否在孩子心目中也是他的榜样。我们要求孩子说到做到的时候,自己是否做到了?
《家有儿女》里面有一个剧情是:夏东海的公司为了宣传他的作品,想通过包装他的履历来吸引眼球,让他在采访中谎称自己曾拒绝过大牌好莱坞导演的邀请。
本来是一件没有的事,却要无中生有,夏东海要接受自己的良心拷问。
最后夏东海还是拒绝了,他说:“当着孩子的面我更张不了嘴去说谎,自己经常教育孩子要诚实、老实,现在胡说八道,以后怎么教育孩子呢。”
最后,夏东海赢得了家人的一致认可。夏雪和刘星纷纷站出来说,爸爸,我们支持你,我们为你骄傲。没有赢得外面的头衔,却赢了孩子的尊敬。
中国式父母焦虑让很多父母自己过得很有压力,同时又给孩子很多压力。
根本原因还是对孩子的未来期望太高,曾经的一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摧毁了所有父母对孩子教育的理性。
家长要认识到,学习并不是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健康的体格和人格对孩子来说更重要。
不要让我们的比较成为孩子的枷锁,善于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更轻松快乐一些。
关于今天的话题,你还有什么想法吗?欢迎留言评论,和我们一起交流哦。
如果宝妈宝爸还有什么其他想了解的话题,可以告诉我们。写文不易,多多帮我留言点赞转发哦,雨滴医生谢谢你了!#雨滴医生说育儿# #清风计划##聪明孩子养成记#
免责声明:本人的科普,科普内容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人就职单位无任何关系。 如果我的科普内容有误,请留言告诉我,我非常愿意核实并更正。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果涉及到您的版权,请联系我删除。
相关文章
- “妈妈,我要你接我”,孩子总是粘着自己,家长的引导很重要
- 孩子上小学就化妆,妈妈到底是应该管还是不管?家长别太较真
- 孩子从没输过,家长很骄傲?睿智妈妈却知道怎么教育孩子面对输
- 孩子哭妈妈就心软?各位家长别那样做,这几个道理要早明白
- 孩子对妈妈有太多的依赖,作为家长特别是父亲应该怎么办?
- 孩子沉迷手机,这位妈妈定的14条手机使用家规,值得所有家长借鉴
- 孩子被外人批评冤枉,家长该怎么做?看这位高智商妈妈如何应对
- 孩子阅读速度慢效率低?妈妈尝试了这种方法,许多家长纷纷效仿
- “妈妈我是从哪来的?”面对孩子的尴尬问题时,家长该如何回答
- “妈妈,什么是死亡?”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家长需要这3招
- “妈妈,我不想去幼儿园”,家长态度多重要?答错影响孩子一生
- “妈妈,我害怕”,孩子在面对新鲜事物时的抗拒,家长该如何应对
- “妈妈,我要玩手机”,孩子陷入“手机焦虑症”,家长要如何应对?
- “妈妈,能不能不吼我”,孩子的这句话,戳痛了多少家长心
- 被妈妈忽视的孩子,最终确诊自闭症……家长要重视
- 家长别总是指指点点——其实孩子最清楚自己的兴趣
- 家长总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嘴边,结果到头来受伤的却是自己孩子
- 家长总是买各种玩具孩子却不领情,用这3招,让孩子玩出新境界
- 家长望子成才心切,孩子被赋予太多期望,表现却总不令人满意?
- 家长的行为总是会在无意识的扼杀孩子的天性,家长们真的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