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儿童行为不当?父母这句话让问题更严重!可以这样正确教育

2019-12-02 08:00:07孕产
外婆见拉不住孙孙,压低声音说:“你还不回家,待会晚了树后边的大黑狼就来抓你了,他们最爱吃不听话的小朋友!
一、“你还不回家,大黑狼就来抓你了!”

晚上在小区散步,一个外婆带着自己的4岁左右的孙孙在我前边走。外婆说:“很晚了,我们不玩了,回家吧!”孙孙不愿意,一边扭着胖屁股,一边扯着小喉咙,“不嘛!不嘛!”还做出往地上滚的样子。外婆见拉不住孙孙,压低声音说:“你还不回家,待会晚了树后边的大黑狼就来抓你了,他们最爱吃不听话的小朋友!”小孙孙立马站起来,紧紧地抓住外婆,眼泪汪汪的,马上就要真的哭出来了,“回家!我要回家!阿婆带我回家!”

我站在后面,目睹了整个经过。生活中这样的语言还有很多:

“你再不听话,我们就都不喜欢你了!”“如果你再这样不讲道理地抢哥哥的玩具,我们就立刻回家,再也不出来作客了!”“别吃多了零食,吃多了虫子就会把你的肚子咬出一个大洞来!”

……

曾经有人调查过,500位家长里面,有419位家长都对自己孩子说过这样的话。

这类语言有一个共同点:都是通过威胁、恐吓的方式压制孩子,让孩子感到害怕,从而迫使孩子快速停止“不良行为”。

我们很理解说出这些话的大人们,毕竟用这样的方法,省时省心,并且几乎总是立竿见影。

但是,用威胁恐吓的方式教育孩子真的好吗?

二、威胁恐吓的方式会导致哪些问题呢?(1)威胁恐吓的方式是心理疾病的催化剂。

我们可以通过一则影片来了解:

妈妈工作忙,无暇照顾布瑞,布丽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坐在沙发上一边看电影一边吃饼干。

妈妈回来,质问布丽

布瑞撒谎了

妈妈换了一个可怕的小丑饼干罐

妈妈的话很吓人

妈妈露出狰狞的表情做了一个杀头的动作,表示偷吃饼干的后果

布瑞还是情不自禁地偷吃了饼干

布瑞睡不着觉,她果然做了小丑的噩梦,但是她知道妈妈不会理解

她自己偷偷地把小丑饼干罐砸的粉碎,远远地扔到垃圾桶

妈妈严厉地质问布瑞

妈妈的批评和指责

妈妈的严厉惩罚

布瑞的表情失望而又沮丧

布瑞不再吃饼干了, 她把妈妈画成了小丑的样子

妈妈对这些变化没有任何觉察,只关心睡前说晚安

究竟是谁让孩子发生了这么可怕的变化?

好多人都说,是那个小丑饼干罐,它迷惑了孩子的心智。

真的吗?

饼干罐不过就是瓷做的装饰品罢了,一个几岁的小孩就可以把它砸的粉碎,片中的布丽就是这么做的。它没有这么大的能量。

真正让布瑞的行为发生改变的,是她的心理。

准确地说,是妈妈用威胁和恐吓的方式,传递给她的心理感受改变了她。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长大就是身体和心理不断发展的过程,而父母,是他长大起点的全世界。大人的话,尤其是父母的话,是没有异议的。

如果妈妈说不要他,他就会信以为真,感觉自己是多余的,从而产生“被遗弃感”;如果妈妈制造了“可怕形象”,孩子就会相信这个“可怕形象”是真实的,如视频中的布瑞,她的内心深处十分相信妈妈说的话,而且妈妈说得那么斩钉截铁,所以她对“可怕形象”充满了恐惧感,布瑞内心不安连夜噩梦,失去了安全感。

布瑞的妈妈无法顾及孩子,孩子对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从一开始,她就表现得很孤独,因为妈妈总是怀疑和否定她,所以她开始封闭自己,压抑自己的情感,影片的最后,我没有剪辑出来,因为有点吓人:布瑞内心分裂出另外一个人格——小丑。

这样的负面感受,如果长期占据心灵,孩子的心灵就会被挤占,精神就可能受到创伤。

(2)威胁恐吓的方式是错误行为的邀请函

上面事例中的布瑞,当妈妈对她说“如果再偷吃饼干,就会……”时,布瑞的做法是什么?是的,她偷吃了一块又一块。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威胁恐吓会刺激他们重复做一件不被允许的事。

一方面,当孩子被告知,“如果你再做这件事,就……”的时候,他会选择性地遗漏话语中的信息,他重点听到的是“再做这件事”,潜意识里,他会觉得:“妈妈希望我再做一次,我也希望这么做,这样她会注意我,如果不这么做,我们都会很失望的。”

另一方面,孩子正在成长中,他需要感知自己的能力,也想确定自己在生活中有多大的力量,如果大人用威胁的语言惩罚他的错误,他会视作对自己的挑战,他一定会至少再做一次,证明自己的力量。

(3)威胁恐吓的方式也是儿童认知的屏蔽仪
 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说,在一些家庭里,父母和大人们会让儿童觉得教师是和蔼可亲、富有同情心、热爱儿童的人。在另外一些家庭里,父母和大人们会让儿童觉得老师是“对每一个儿童的任何最微小的过失都能明察秋毫的人;谁不听大人的话,谁吃东西挑挑拣拣,谁吵吵闹闹,谁调皮捣蛋,他都要处罚,他……就是一个凶恶的老妖婆。”

他对这种现象提出质疑:“为什么某些家长宁要这些魔鬼充当自己在教育自己孩子中的同盟者?为什么他们觉得,用吓唬的办法教育儿童很省事?”

网络上还流传着一个“警方提示”:

我仿佛看到了警察叔叔无奈的表情。

孩子遇见坏人的时候,会不会因为害怕警察叔叔,不敢出声呢?

因为成人的描述,儿童在意识中已经形成了错误的观念,现实会和他的认知发生冲突,影响他认识世界,同时孩子的心灵会产生紧张和不适等感受。

那么,当儿童行为不当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三、如果不威胁,如何正确解决儿童“行为不当”的问题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不当行为”。
在《正面管教》一书中,作者提到,所谓“不当行为”,是指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以及发展适宜性行为、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或者因为一个偶然事件导致我们转向受“原始脑”操纵的行为(此时惟一的选择只有权力争夺或退却,而无法沟通)。

他说,大多数时候,小孩子做出的只是“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而不是不良行为。许多父母和老师对人类行为以及儿童发展了解的不够,就把与孩子年龄相称的行为当成了不良行为。

例如,卡卡2岁,但是明显就很让妈妈头疼了。妈妈说,“宝宝你自己穿鞋子太慢了,妈妈帮帮你。”卡卡会坚决地说:“不!”如果妈妈硬要去给他穿鞋子,他会左右挣扎甚至哭闹。妈妈在厨房的时候,他会叫妈妈,等妈妈过来,他却又摆手摇头,一点也不想妈妈靠近。

这就是“可怕的两岁”,一般从一岁半开始,可以持续到三四岁,这是孩子的“独立战争”,他会明确意识到自己,他会学习如何将自己和世界分开,思考:哪些是自己的,哪些不是自己的。

他通过实际行动,争取“自我”的权利,所以他才会有那么多“古怪”的行为,在遭受挫折后,他会产生挫败感,所以又哭又闹。表现我们的眼中,会觉得“叛逆”,想要控制他们,实际上,这是他们表达需要的形式。

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1)爱孩子,尊重孩子,了解孩子成长的需要。

例如:上文提到的卡卡,妈妈可以给他自己做事的自由,多给他尝试的机会,少说不,少帮忙,少决定,少威胁,少命令。他想穿鞋子,甚至说不穿鞋子,都是他的选择,尊重他的需要。

他虽然想独立,但是还是依赖和爱父母,所以一边和妈妈作对,一边又希望得到妈妈的包容。所以妈妈也不要疑惑和生气,孩子还是希望得到你的抱抱,你就站在旁边让孩子感受爱的注视。这样一来,孩子“独立”了,同时也获得了妈妈的爱。

儿童在不同的成长期,有不同的需求,我们可以比照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来理解。

(2)我们可以通过提前制定的规则的方式,进行正面教育。制定规则,是明确、清晰地给孩子下指令,能有效预防孩子犯错的冲动。

具体的方法是:

以爱和尊重为基础,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

孩子是活动的主体,如果不尊重他们的意见,那么制定出来的,与其说是规则,不如说是惩罚。重点不在于制定了缜密规则,更重要的是,孩子参与制定规则的过程中,理解这些规则的原因,大人也要同时讲清楚为什么这么做。

规则要简单、明确、便于执行,并且要确定违规的后果。

例如:在国外,针对6岁以下的孩子,可以采取罚坐板凳(“time_out”)的方式,当孩子做错了事情,将他从当时的情境中隔离出来,在板凳上坐几分钟不能动,让他冷静思考自己的错误,实现惩戒、教育和改正错误的功效。在这里,尤其强调只针对特定的两三个行为采取罚坐板凳的方式,例如涉及生命安全的行为或者反社会行为。

遵守规则要一以贯之。

定好的规则,无论什么时间、地点都要遵守,不能家里一套,外边又是一套。例如上文说到的“罚坐板凳”,如果孩子在商场犯错,妈妈可以把孩子带到停车场,陪着孩子在椅子上罚坐,如果没有车子,也可以选择商场的某个角落进行罚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