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孩子,最难的是不打扰
“不打扰”是一种尊重孩子内在成长规律的大智慧。日常生活中,很多教养细节都需要这种智慧。
毕淑敏曾写过一篇名为《青虫之爱》的文章,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她的一个闺蜜,从小怕虫子,怕到见了能晕倒在地的程度。然而,有了孩子后,却一切都变了。见了虫子,竟然镇定自若。这是如何改变的呢?
“……怕虫就是和我妈有关。我小的时候,是不怕虫子的。有一次妈妈听到我在外面哭,急忙跑出去一看,我的手背又红又肿,旁边两条大花毛虫正在缓缓爬走。我妈知道我叫虫蜇了,赶紧往我手上抹牙膏,那是老百姓止痒解毒的土法。以后,她只要看到我的身旁有虫子,就大喊大叫地吓唬我……一来二去的,我就成了条件反射,看到虫子,灵魂出窍。” 闺蜜说。
“后来如何好的呢?”我追问。
“有一天,我抱着女儿上公园,那时她刚刚会讲话。我们在林荫路上走着,突然她说:‘妈妈……头上……有……’她说着,把一缕东西从我的发上摘下,托在手里,邀功般地给我看。我定睛一看,魂飞天外,一条五彩斑斓的虫子,在我女儿的小手内,显得狰狞万分。”
“我第一个反应是像以往一样的昏倒,但是我倒不下去,因为我抱着我的孩子。如果我倒了,就会摔坏她。我不但不曾昏过去,神智也是从来没有的清醒。
“第二个反应是想撕肝裂胆地大叫一声。但我立即想到,万万叫不得。我一喊,就会吓坏了我的孩子。”
“我读过一些有关的书籍,了解了当年我的妈妈,让我一生对虫子这种幼小的物体骇之入骨,一方面保护了我,一方面用一种不恰当的方式,把一种新的恐惧,注入到我的心里。如果我大叫大喊,那么这根恐惧的链条,还会遗传下去……”
“我颤颤巍巍伸出手,长大之后第一次把一只活的虫子,捏在手心,翻过来掉过去地观赏着那虫子,还假装很开心地咧着嘴,因为——女儿正在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呢!”
“虫子的体温,比我的手指要高得多,它的皮肤有鳞片,鳞片中有湿润的滑液一丝丝渗出,头顶的茸毛在向不同的方向摆动着,比针尖还小的眼珠机警怯懦……”
“那一刻,真比百年还难熬。女儿清澈无暇的目光笼罩着我,在她面前,我是一个神。我不能有丝毫的退缩,我不能把我病态的恐惧传给她……”
“不知过了多久,我把虫子轻轻地放在地上。我对女儿说,这是虫子。虫子没什么可怕的。有的虫子有毒,你别用手去摸。不过,大多数虫子是可以摸……”
“那只虫子,就在地上慢慢地爬远了。女儿还对它扬扬小手,说:‘拜……’”
“......我的药,是我给我自己的,那就是对女儿的爱。”
这位妈妈的智慧之处在于,出于爱的缘故,她做到了自身的觉察和成长,让不良情绪止于自己。当着孩子的面,再遇见虫子的时候,无论是自己的行为还是态度,都努力保持客观、不评判、不过度反应。
这种客观的方式与态度,确保了父母不至于把自己旧有的思维定式,再教会给孩子。因此,孩子们才能用自己的眼睛,用一颗更加开放、也更开阔的心,去看、去思考、去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与可能。
那么——好的父母,如何说,才能不打扰孩子的自我成长;如何做,才能不用自己的思维,框住孩子的人生。
“不打扰”是一种尊重孩子内在成长规律的大智慧。日常生活中,很多教养细节都需要这种智慧。比如下面最常见的这些原则,暗含的都“不打扰”、“不评判”:
1.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不管你觉得他太好动了、还是太安静了,总之,不贴标签。否则,你的主观评判、你的态度,一定会影响孩子的自信、自尊等自我建构与健康发展。
2.当孩子在投入地做某个事情的时候,即使他做得不够好,也不催、逼,不干预,只是经过孩子同意后,提供必要的支持、帮助。否则,孩子的注意力、耐性最容易被损伤。
3.少在孩子探索一件事、研究一个对象的时候,进行过多的评判。比如,你觉得这个好、那个不好,这件事应该这样,那件事应该那样,诸如此类。在孩子面前显得过于聪明的父母,要么会养出一个只会重复父母的话、而缺少自己独立思考的小八哥,要么孩子在父母面前挫败感太多,变得不敢表达、不爱表达。总之,少说、多听、多启发,才是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最好呵护。
4.保持自我成长。你的任何一个漫不经心的动作和语言,都有可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即使你不言语,你的情绪情感也会随时出卖你。我们可以不用做完美的父母,却能够通过掌握必要的常识、技巧,学会不打扰孩子的成长,不限制孩子未来的可能性。
故事中的妈妈都已经意识到一个事实:人的思维很神奇,这就是它有时会“偷懒”——它会根据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习惯等,形成一套固定的认知倾向,这样一来,在个体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境时,会自动切换到固定的认知方式上来。
没错,也许你会说,惯性思维并没有这么糟糕。它能让个体少花费不必要的心力,对个体来说是有利的,但用这种方式来教育孩子,其弊端就暴露出来了——将可能固化孩子的思维,给孩子留下先入为主的印象,或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伤害。
记得看过一个爸爸和女儿的真实案例:
他的女儿每次见到满脸络腮胡的男人都会哇哇大哭,大人一直不知怎么回事。一次自己因工出差好几天没有刮胡子,回到家后女儿见到自己不是要抱抱,而是一个劲地往后躲,后来他洗漱干净后女儿才让他抱。
这位爸爸反思后发现,原来是因为自己曾指着电视上一位满脸络腮胡的凶恶中年男子,对女儿说,“这是大坏蛋。”而每次跟孩子出门玩,孩子稍微跑远一点,大人就会警告孩子,“快回来,当心大坏蛋来抱你。”结果,女儿见到男人会先谨慎地盯着他的脸仔细看后才做出反应。
这个例子很鲜活,在我们身边,也并不少见。
父母努力做到不随意在孩子面前有过多狭隘的评判,其实就是对孩子成长最智慧的支持、促进。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看自己、看世界,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去看问题,才可能拥有独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的孩子,才不会被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所左右,才能活出自己人生的精彩。
相关文章
- 孩子不想上兴趣班了还要坚持吗?这部电影讲述了父母们最难的问题
- 孩子在幼儿园打扰老师上课,怎么做!
- 孩子多大最难带?
- “有本事以后别生孩子”,婴儿哭闹打扰其他乘客,家长应怎样做
- 一个人带孩子,你觉得最难的事情是什么?
- 七八岁的孩子最难带?这三位宝妈神一致:最难熬的其实是这个年龄
- 为什么说生完孩子的第一年最难熬,宝妈:这些坎儿一个比一个难过
- 告诉孩子不可以随意打扰别人
- 多大的孩子最难带?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苦楚,挺过去就好了
- 大数据告诉家长:哪个年级孩子的作业最难辅导?
- 幼儿园园长:17个最难认的汉字,宝妈带孩子认识下,拓展思维能力
- 经常被孩子打扰,怎样处理更妥当,让孩子更能接受和配合
- 给爱留点“空间”,允许孩子“不被打扰”
- 致家长:不为难老师,不打扰教育,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支持
- 养一个孩子好还是两个孩子好
- 孩子主动思维能力的培养
- 孩子是放养还是管养好
- 孩子的人格培养也很重要
- 孩子的人格培养也很重要(2/2)
- 一岁以内孩子如何喂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