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幼儿园VS中国幼儿园,是别人“变态”,还是我们“太弱”?
教育,是全世界家长共同的难题。
流传在几代中国家长之间,有这么一句话,“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那到底怎样的教育方式,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并赢在起跑线上呢?
这部关于教育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或许正隐藏着答案。
纪录片的导演周轶君曾是一名战地女记者,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片子“诞生”的契机是她想要解答心中对于“教育”的困惑,于是走访了5个教育理念、社会背景截然不同的国度。
从崇尚平等的芬兰开始,到集体主义的日本、贫富差距大的印度、追求创业的以色列及贵族精英式的英国,最后视角重新回到中国,通过访问和体验的形式寻找答案。
纪录片刚开始的前两集就讲述了两个最极端模式:
1、个人空间第一的芬兰
提起芬兰,许多人会想到芬兰式的距离与冷漠。排队的时候,间隔距离至少要1米,公车上紧挨着的座位是无法忍受的。
但是这个人口只有500万的国家,教育却一直都处在全球领先的地位。芬兰人甚至敢说:芬兰最好的学校,就是离家最近的那一所。因为每个学校的质量都一样高。
这里的孩子上学极其自由,用我们的标准来看甚至自由过了火。
在芬兰学校,孩子们可以想穿什么就穿什么,座位和坐姿怎么舒服怎么来,所有的兴趣爱好都被接受,即便不擅长,甚至没有天赋。这里没条条框框,没标准答案,没高低优劣。
学生们有聚在一起玩手机的、打游戏、玩桌游的,甚至还有翻跟斗和跳舞的人。
孩子们在四年级之前,不需要面对任何一场考试,他们刻意避免任何形式的竞争,“平等”是这里被强调最多的一个词。出身不重要,成绩也不重要,因为学校评估的不是孩子在学科中学到多少知识,而是他们如何学习:自己怎么学习,怎么和别人搭档学习,怎么以小组为单位学习。
老师带着孩子去疗养院看望老人,他们一起画画时,导演周轶君也加入了其中,她一直觉得自己画画很差。
老师告诉周轶君,画画的是为了表达自己,而不是为了竞争,我们不做任何评比。你只需要用不同的创意,表达自己的感情。
芬兰人所追求的:为了你的生活而学习。就是这个道理。
2、集体主义至上的日本
日本的教育理念,刚好和芬兰完全相反。他们的教育更强调集体和秩序,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律能力。
日本幼儿园的早晨是从晨练开始的。
孩子们一大早就光着脚在土地上,疯狂地跑、跳、喊,爬上爬下、翻滚,为的是让身体苏醒。
日本讲究个人仪表,更讲究团体和规则。孩子们从小就集体练习坐姿,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是一模一样。
从幼儿园开始,日本的孩子就被教育,要遵守并维护团体的秩序和规则。
东京的藤幼儿园,号称全世界最好的幼儿园,将教育理念与教育建筑完美融合,其隐藏的细节不禁让人大呼精妙。
幼儿园以独特的圆形设计闻名。教室入门处的地板上,绘制了拖鞋的图案,提醒孩子要把鞋子摆正。
教室门经过特殊设计,需要费力才能关紧,是为了教会每个孩子,最后进来要随手关门,顾及坐在门边同学的冷热感受。
室外水龙头没有水槽,如果不及时关水,就会弄湿自己的脚,可以让孩子们记住节约用水。
从孩子的教育方式,就能明白为什么日本以做事严谨,追求完美而闻名。他们的追求完美,是为了让团队更好,是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
3、没有完美的教育
从孩子的身上,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未来;从教育方式上,可以看到这个国家的性格。
芬兰的课堂自由,注定他们不会照本宣科。
孩子们需要观察,甚至闻味道,回答什么都可以,并没有对错。你可以说它是自然的味道,也可以说闻起来像苹果、像雨。
这也是为什么芬兰有着最优秀的创意型人才储备,并且总能在国际测试中获得足够好的成绩。
拒绝喧嚣,回归本来,这是一个安静不急躁的社会。
当芬兰的孩子在品味自然时,日本的孩子在学习分享与保护。
幼儿园安排孩子们吃饭时,常常是6个人一桌,在正式开动之前,孩子们要去交流沟通,和伙伴分享、分配食物。
但是当分配结束后,老师们会用“抢”的方式,来让孩子学会说“不”。
偷偷拿孩子的食物、装可怜索取,孩子们都会马上推开老师的手,并大声拒绝。
因为老师希望教给孩子,这个时代“拒绝”同样很重要。
如果芬兰教育追求的是平和,那日本教育追求的则是力量。
他们在让每个孩子有自己角色的同时,又引导他们凝聚成一股力量。
这些各具特色的教育,一下呈现在眼前,引发了很多羡慕的眼神: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不是这样?既然他乡的教育如此成功,我们为什么不干脆复制过来?
耶鲁大学和美国西北大学的两位经济学教授合写了一本畅销书,叫《爱、金钱和孩子》,里面说:父母的养育风格,和社会的经济状况有密切的联系。
收入不平等、贫富差距大的国家,父母会更倾向于“鸡娃”;而收入相对均衡、贫富差距小、优质教育资源丰富的国家,父母就越可能推崇“自由快乐教育”。
芬兰是个高福利的国家,贫富差距非常小。
而中国的国土面积是芬兰的30倍,人口近14亿,人均资源不足、收入不平等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如果我们的孩子接受的是像芬兰这种弱化了竞争意识的教育,那他将来能适应充满竞争的社会环境吗?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没有完美的教育。
日本的集体主义教育,在让孩子自律、独立的同时,也抹杀了孩子的个性,压抑了孩子的情感。日本人从幼儿园起就被教育不能随便哭,尤其不能在外人面前哭。
英国的精英教育,它高昂的学费以及极高的入学门槛,注定只有极少的7%的人可以享受到。阶层固化导致教育分化,而教育分化又进一步加深了阶层固化。
而以色列,虽然创新能力很强大,但绝大多数的人却没办法把公司做大。
以色列人普遍不相信权威,喜欢辩论、喜欢试验,也没有耐心,这样的特质对于创新来说有好处,但对于一个需要很多组织和纪律的大公司来说,就不行。
被盛赞的芬兰,很多人也有担忧。
纪录片中的一个校长说,芬兰的孩子生活的太容易了,高福利造就的“保姆国家”,使得大家都丧失了芬兰曾有过的坚韧不拔、不畏艰辛的西苏精神。他反而希望教育中能多一些竞争。
4、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这部纪录片带给我们的启发,并不是到底哪国的教育更好,而是在开阔眼界后思考,咱们该怎么做。
抛开热闹的表面现象,国外的教育内核是:怎样的品质、能力,才是对孩子真正重要的。
虽然我们无法改变大环境,但改变自己的思路,将那些来自他乡的好的经验和方法,吸收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然后运用到平常对孩子教育中,这是你只要有心,就完全做的到的。
比如芬兰教育,就是不要时刻带着功利心去“教育”孩子。比一时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思维和能力。
日本教育,很重视让孩子学习在意和照顾别人的感受。
印度人的教育里渗透着:有问题不重要,重要的是想办法解决问题。
而以色列非常注重对孩子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还有英国的贵族学校,非常重视体育运动。在马术、高尔夫、戏剧课这些看似很“高级”的课程背后,目的其实是培养孩子与人交流、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能力。
不同国家的人有不同的个性,自然也有着最适合的教育方式。而不同的教育方式,又导致了不同的个性。
对导演周轶君来说,焦虑是拍摄这部纪录片的源起——“中国父母可能是天下最焦虑的家长。我们经历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各种方面转型,我们这一代父母变成了和过去所有的父母都不一样的人,我们希望给我们孩子什么,我们对自己上一代的观念怎么看,都没有参照”。
周轶君说:“这部纪录片注定无法解开中国父母的补课焦虑,升学压力。但我愿与你分享,旅途上的惊喜、感动,与观念刷新。因我坚信,当你眼界宽阔,看待这些问题会有不同的答案。当你也产生新的疑惑,去寻找就会有所获”。
相关文章
- 日本人vs中国人的幼儿园教育。颠覆了中国人的教育观
- 日本幼儿园10月起免费 中国家长:我们太南了
- 日本幼儿园教给孩子的10个“变态”生活技能,值得借鉴!建议收藏
- 2019年10月起日本幼儿园免费,中国家长称:我们太南了
- 3条日本幼儿园对孩子的要求,中国妈妈忍不了,这就是差距
- 同样是幼儿园中餐,看完日本的再看中国的,网友:差距一看便知
- 幼儿园虐童事件屡禁不止,幼儿教师仅仅是心理变态吗?家长请进
- 幼儿园门禁系统在中国的哪个地方可以买到?
- 幼儿园门禁系统在中国的哪个地方可以买到?
-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在幼儿园,整天玩,那就对了
- 日本父母让孩子“迈出社会的第一步”竟是让孩子独自去幼儿园上学
- 《他乡的童年》:日本的网红幼儿园,到底藏着什么教育秘笈?
- 一篇文章告诉你,为什么日本幼儿园少公主病
- 东洋进学—为什么日本幼儿园教师这么硬核?看完这篇文章你就懂了
- 全球最美幼儿园,中国名列其中 | 如果你心情不好,就去幼儿园吧
- 全球最美幼儿园,中国名列其中 | 果然中国的也太好看了叭
- 各国幼儿园的不同教育目标,英国重主体、法国重家庭就中国差别大
- 周末推荐:日本风之谷幼儿园
- 在日本上幼儿园
- 爱国就要唱出来!泺口社区幼儿园举办“中国梦 爱国情”红歌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