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杜鹃鸟的故事简介 子规鸟名称的由来

2022-09-19 07:41:32孕产
杜鹃鸟的故事简介,杜鹃的女儿剧情介绍大宋佳讲述了一位母亲寻找亲生女儿的艰辛历程。剧情:十几年前的某城市,一对夫妇领养了两个姐妹宁与帆,因夫妇的亲生女儿梦的诞生 让养女宁担心会失去养父母的关爱,所以借机丢弃了幼年的妹妹梦。 十几年后,梦又阴差阳错的进了这个家庭当起了小保姆,同时这个家庭又来了一

杜鹃的女儿剧情介绍

大宋佳讲述了一位母亲寻找亲生女儿的艰辛历程。
剧情:十几年前的某城市,一对夫妇领养了两个姐妹宁与帆,因夫妇的亲生女儿梦的诞生 让养女宁担心会失去养父母的关爱,所以借机丢弃了幼年的妹妹梦。 十几年后,梦又阴差阳错的进了这个家庭当起了小保姆,同时这个家庭又来了一个冒充 他们丢失多年女儿的女孩月,此剧的剧情就是发生在这四个年轻女孩之间的故事

杜鹃鸟的故事简介

南京留守山的来历或故事

更正:不是“留守山”,而是“牛首山”。
一、南京牛首山的来历:
牛首山因山顶南北双峰似牛角而得名,《金陵览古》曰:"遥望两峰争高,如牛角然。"
公元317年,晋元帝司马睿渡江初建东晋王朝时,定都建康(今南京)。大兴年间,元帝想在都城的正南门宣阳门外建立双阙,以示皇权的至尊。当时众官议论纷纷,都说义兴(宜兴)汉司徒许玉墓前的二阙高壮,可以迁到这里。丞相王导不同意,他清醒地知道,东晋政权草创,财力不足,连城墙都还用竹篱笆代替,哪有条件建阙。王导思索了几天,有一天,他陪晋元帝乘舆出宣阳门,往南眺望,只见牛首山两峰对峙,十分壮观,便遥指山峰说:"此天阙也,岂烦改作!"元帝明白王导的苦心,就听从他的意见,取消建立双阙的计划,称牛首山为天阙山。《昭明文选》中陆倕的《石阙铭》里即有"乃假天阙于牛头"的记载。唐朝天宝初,牛首山正式改名为"天阙山"。
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五年(461),牛首山西峰南坡山洞里,曾住过高僧辟支和尚,他在此洞中"立地成佛,上天为仙",因此住过的山洞称辟支佛洞,又称佛窟洞。牛首山一度亦称仙窟山。
南朝梁代佛教盛行,牛首山南建有佛窟寺(今宏觉寺),唐代又添建宏觉寺塔。唐太宗贞观六年(632),牛首山成了佛家"牛头宗"(一名"牛头禅")的发祥地。佛家称"江表牛头"即指此。塔有碑,碑文《牛首山第一祖融大师新塔记》,为著名诗人刘禹锡所撰。自梁代到明代的千余年间,牛首山一直是僧人咸集,群贤毕至之地。余宾硕描写它:"秀宇层明,松岭森阴,绮馆绣错,漂渺玲珑"。在牛首山东峰舍身崖的感应泉旁,有明景泰六年(1455)诗刻。凤字形石壁上除有梵文和诗刻外,还有4龛石刻佛像,多者达75尊,大者近2米。足见明代佛教盛况之一斑。
二、简介南京牛首山
牛首山森林公园位于南京市南郊风景区江宁区境内,由牛首山、祖堂山、将军山、东天幕岭、西天幕岭,隐龙山等诸多大小山组成。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省级森林公园,2002年4月正式挂牌运营。牛首山因山顶南北双峰似牛角而得名,《金陵览古》曰:"遥望两峰争高,如牛角然。"
牛首山北连翠屏山、南接祖堂山,周围有感应泉、虎跑泉、白龟池、兜率岩、文殊洞、辟支洞、含虚阁、地涌泉、饮马池等自然景观,及宏觉寺、弘觉寺塔、郑和墓和抗金故垒等人文景观。牛首山昔日盛产松、竹、茶、兰。其茶,香色俱佳,名天阙茶。其兰,一茎十数花(蕙兰),叶少而阔,色碧香馥。其桃李烂若云霞,加之漫坡杜鹃、山茶,风景宜人,每岁届春金陵百姓倾城出游,故有"春牛首"之称。清乾隆年间"牛首烟岚"列入金陵四十八景中。

杜鹃鸟的故事简介

子规鸟名称的由来

子规,又叫杜宇、杜鹃、催归。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呜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规。
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又名蜀魄、蜀魂、催归,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又有一说与屈原有关,但并未广为流传。



扩展资料:
杜鹃鸟是杜鹃科鸟类的通称,常见的有大杜鹃、三声杜鹃和四声杜鹃。大杜鹃叫声似“布谷、布谷”,所以又叫布谷鸟;三声杜鹃叫声似“米贵阳”,所以有些地方就叫它米贵阳;四声杜鹃又称子规鸟叫声似“快快割麦”、“割麦割谷”。
杜鹃以昆虫为食,是著名的森林益鸟。如像松毛虫、毒蛾等其它鸟类都不敢吃,对杜鹃来说却是美味佳肴。 
多数居住在热带和温带地区的树林中。大约三分之二的杜鹃,包括所有北美的种类,会筑巢且哺育自己的幼鸟;只有约三分之一的杜鹃以寄生的方式养育幼鸟。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杜鹃鸟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子规

杜鹃鸟的故事简介

谁知道克雷洛夫和别人发生的经典故事

狐狸和葡萄
狼与鹤
杜鹃和公鸡

还有四重奏 以下是故事介绍
四重奏
驴子 它是说上帝创造众生时,让各种族类的野兽投生,驴子也就产生了。可是不知道是故意的呢还是因为事情太忙,上帝没有注意驴子。所以,驴子生得只有白鼬那么小,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然而,在动物之中,再没有比驴子更高傲的了。驴子渴望着引起大家的重视,可是看看自己那么小的身个儿,它简直觉得连出门也丢脸。所以自高自大的驴子就不断地用祷告和上帝纠缠,要求上帝让他长得高大一些。
“仁慈的上帝啊,请替我想想吧!”它说,“这简直让人无法容忍,豺、狮、象,都生得那样魁梧,以致大小野兽都总是在谈论它们。可为什么对待驴子这样冷酷呢?身体矮小,默默无闻,谁都不屑提它一声。如果你让我像牛犊一般高大,我就可以使狮子不再骄傲,使豹子不再狂妄,而全世界就要为我议论纷纷了。”
驴子天天旧调重弹,变得十分惹人讨厌。上帝想:“咳,就让它得到它想要得到的东西吧,我要使它头脑简单,像个傻瓜。”
上帝用手一挥,驴子果然变成了牲口中的庞然大物,而且生就一副怪声怪气的嗓子。它只要大叫一声,人人浑身都会起鸡皮疙瘩。
驴子的目的达到了,不久他就成了大家的话柄。结果呢,真糟糕,不到一年,人人都把它的本性看透了。它以绝对的愚蠢闻名,人们都把重物压在它的背上。
四重奏是说 淘气的小猴子、毛儿纠缠不清的山羊、驴子和笨手笨脚的熊,准备来一个伟大的四重奏。它们搞到了乐谱、中提琴、小提琴和两只大提琴,就坐在一棵菩提树下的草地上,想用它们的艺术来风靡全世界。它们咿咿哑哑地拉着琴,乱糟糟的一阵吵闹,天哪,不晓得是什么名堂!
“停奏吧,兄弟们,等一下,”小猴子说道,“像这样是奏不好的,你们连位子也没有坐对!大熊,你奏的是大提琴,该坐在中提琴的对面。第一把提琴呢,该坐在第二把提琴的对面。这样一来,你瞧着吧,我们就能奏出截然不同的音乐,叫山岭和树林都喜欢得跳起舞来。”
它们调动了位置,重新演奏起来,然而怎么也演奏不好。
“嗨,停一停,”驴子说道,“我可找到窍门了!我相信坐成一排就好了。”
它们按照驴子的办法,坐成一排。可是管用吗?不管用。不但不管用,而且杂乱得一塌糊涂了。于是它们对怎样坐法以及为什么这样坐法,争吵得更加厉害。
吵闹的声音,招来了一只夜莺。大家就向它请教演奏的窍门。
“请你耐心教导我们,”它们说,”我们正在搞一个四重奏,一点儿也搞不出名堂。我们有乐谱,有乐器,只要你告诉我们怎样坐法就行了!”
“要把四重奏搞得得心应手,你们必须懂得演奏的技术,”夜莺答道,“光知道怎样坐法是不够的。再说呢,我的朋友们,你们的听觉也太不高明了。换个坐法也罢,换个提琴也罢,说到底你们是不配搞室内音乐的。”

.春之怀古内容简介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浑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会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的。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压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为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舒适,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音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请哪一位详细帮我介绍一“不如归去”的典故

展开全部


子规就是布谷鸟的别称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凄切的声音叫得人心烦意乱。你把春碎了,无数花瓣飘落而下,无数人伤感地望着你,你为春种尽了相思。

几千年了,你恋恋不忘故土。我翻阅字典,我遍访蜀地,我找寻着你的迹踪。周末,那是几千年前呢?七国称王,你独称帝于蜀,人称你为望帝,你自称为杜宇。在位间,你兢兢业业,蜀地后来不是天府之国么?当得知你的丞相巫山治水有功,你自以德薄,便委国亡去,你用你的一生勾勒了一个美丽的神话。

再后来呢?左太冲说,碧出苌弘之血,鸟生杜宇之魂。蜀地人都知道,自你走后,每年春日,都有一种鸟,从远方而来,用极其悲切之声催人播种。人们都说,那是你的魂。你仍恋恋不舍你的家乡,你的臣民。可你的叫声为何那么悲切呢?顾况说:“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这,难道是真的么?

相传古蜀帝杜宇,号望帝,在亡国后死去。 其魂化为「子规」,即杜鹃鸟

他死后化鸟仍对故国念念不忘, 每每深夜时在山中哀啼, 其声悲切, 乃至於泪尽而啼血...... 而啼出的血, 便化成了杜鹃花

ps....后以【杜鹃啼血】比喻哀伤至极。又因杜鹃鸟的啼声似【不如归去】, 后多用【不如归去】 为思归或催人返乡之词。

布谷鸟的特点,样子和叫声

布谷鸟额浅灰褐色,头顶、枕至后颈暗银灰色,背暗灰色,腰及尾上覆羽蓝灰色,中央尾羽黑褐色,羽轴纹褐色,沿羽轴两侧缀白色细斑点,且多成对分布,末端具白色先端,两侧尾羽浅黑褐色,羽干两侧也具白色斑点,且白斑较大,内侧边缘也具一系列白斑和白色端斑。两翅内侧覆羽暗灰色,外侧覆羽和飞羽暗褐色。

飞羽羽干黑褐色,初级飞羽内侧近羽缘处具白色横斑;翅缘白色,具暗褐色细斑纹。下体颏、喉、前颈、上胸,以及头侧和颈侧淡灰色,其余下体白色,并杂以黑褐色细窄横斑,宽度仅1-2毫米,横斑相距4-5毫米;胸及两胁横斑较宽,向腹和尾下覆羽渐细而疏。

幼鸟头顶、后颈、背及翅黑褐色,各羽均具白色端缘,形成鳞状斑,以头、颈、上背为细密,下背和两翅较疏阔。飞羽内侧具白色横斑;腰及尾上覆羽暗灰褐色,具白色端缘;尾羽黑色而具白色端斑,羽轴及两侧具白色斑块,外侧尾羽白色块斑较大。

颏、喉、头侧及上胸黑褐色,杂以白色块斑和横斑,其余下体白色,杂以黑褐色横斑。

陆游《鹊桥仙》鉴赏以及作者简介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鉴赏】   乾道八年(1172)冬陆游离开南郑,第二年春天在成都任职,之后又在西川淹留了六年。据夏承焘《放翁词编年笺注》,此词就写于这段时间。杜鹃,在蜀也是常见的暮春而鸣。它又名杜宇、子规、鹈鴂,古人曾赋予它很多意义,蜀人更把它编成了一个哀凄动人的故事。(《成都记》:“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因此,这种鸟的啼鸣常引起人们的许多联想,住在蜀地的文士关于杜鹃的吟咏当然就更多,杜甫入蜀就有不少这样的作品。陆游在成都时的心情本来就不大好,再加上他“夜闻杜鹃”,自然会惊动敏感的心弦而思绪万千了。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茅 檐”、“蓬窗”指其简陋的寓所。当然,陆游住所未必如此,这样写无非是形容客居的萧条,读者不必拘执。在这样的寓所里,“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坐在昏黄的灯下,他该是多么寂寥同时作者想象出“连江风雨”、“萧萧暗雨打窗声”。其愁绪便跃然纸上。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这时他听 到了鹃啼,但又不直接写,而是先反衬一笔:莺燕无声使得鹃啼显得分外清晰、刺耳;莺燕在早春显得特别活跃,一到晚春便“燕懒莺残”悄然无声了,对这“无声”的怨悱,就是对“有声”的厌烦。“总”字传达出了那种怨责、无奈的情味。接着再泛写一笔:“但月夜、常啼杜宇。”“月夜”自然不是这个风雨之夜,月夜的鹃啼是很凄楚的——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何况是此时此境呢!“常啼”显出这刺激不是一天两天,这样写是为了加强此夜闻鹃的感受。   上片是写夜闻鹃鸣的环境,着重于气氛的渲染。 杜鹃本来就是一种“悲鸟”,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啼鸣,更加使人感到愁苦不堪。接着下片就写愁苦情状及内心痛楚。   “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孤梦”点明客中无聊,寄之于梦,偏又被“惊残”。“催成清泪”,因啼声一声紧似一声,故曰“催”。就这样还不停息,“又拣深枝飞去”, 继续它的哀鸣。“又”,表明作者对鹃夜啼的无可奈何。杜甫《子规》写道:“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 客中愁闷时那能听这啼声,可是那杜鹃却似故意追着人飞!这里写的也是这种情况。鹃啼除了在总体上给人一种悲凄之感、一种心理重负之外,还由于它的象征意义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比如它在暮春啼鸣,使人觉得春天似乎是被它送走的,它的啼鸣常引起人们时序倏忽之感,如《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同时,这种鸟的鸣声好似说“不如归去”,因此又常引起人们的羁愁。所以作者在下面写道:“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故山”,故乡。“半世”,陆游至成都已是四十九岁,故说半世。这结尾的两句就把他此时闻鹃内心深层的意念揭示出来了。在故乡听鹃当然引不起羁愁,之所以“不堪听”,就是因为打动了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而今坐客他乡更增加了一重羁愁,这里的“犹自..况”就是表示这种递进。《词林纪事》卷十一引《词统》云:“去国离乡之感,触绪纷来,读之令人於邑”(於邑,通呜咽)。解说还算切当,但是这里忽略了更重要的岁月蹉跎的感慨,这是需要加以注意的。如果联系一下作者此时的一段经历,我们就可以把这些意念揭示得更明白些。   陆游是在他四十六岁时来夔州任通判的,途中曾作诗道:“四方男子事,不敢恨飘零”(《夜思》),情绪还是不错的。两年后到南郑的王炎幕府里赞襄军事,使他得以亲临前线,心情十分振奋。他曾身着戎装,参加过大散关的卫戍。这时他觉得王师北定中原有日,自己“英雄用武之地”的机会到了。可是好景不长,只半年多,王炎幕府被解散,自己也被调往成都,离开了如火如荼的前线生活,这当头一棒,是对作者的突如其来的打击可以想见。以后他辗转于西川各地,无路请缨,沉沦下僚,直到离蜀东归。由此看来,他的岁月蹉跎之感是融合了对功名的失意、对时局的忧念:“况半世、飘然羁旅!”从这痛切的语气里,可以体会出他对朝廷如此对待自己的严重不满。陈廷焯比较推重这首词。《白雨斋词话》云:“放翁词,惟《鹊桥仙·夜闻杜鹃》一章,借物寓言,较他作为合乎古。”陈廷焯论词重视比兴、委曲、沉郁,这首词由闻鹃感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曲折婉转地传达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在构思上、表达上是比陆游其它一些作品进究些。但这仅是论词的一个方面的标准。放翁词大抵同于苏轼、辛弃疾之作,虽有些作品如陈氏所言“粗而不精”,但还是有不少激昂感慨、 敷腴俊逸者,扬此抑彼就失之偏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