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太内向了”“不,她只是不敢外向而已”
可可,人如其名,给人的感觉是温柔、可人。这项优点却让可可妈发了愁“这孩子太内向了,入了社会可咋好?”
我冲着可可妈哼了哼 “这怨谁”,小时候的可可一点儿都不内向,自从妈妈对她的管教日益严厉,她这才慢慢安静下来。
现在,说好听点,孩子是安静、内向,再坦白一点,说她胆小、怯懦更为合适。
可可现在的性格是为了适应环境后天形成的,心理学家称其为“适应性儿童自我状态”(以下简称“适应性状态”)。
一、什么是“适应性状态”?
心理学家托马斯•欧嘉瑞在《人际沟通分析学》中将“适应性状态”定义为:人年幼时为了使自己的生存环境足够好,便以某种方式适应和顺从外界权威所规定的种种规则,以达到存活的目的,同时多方渴求别人的赞同以减少对外在世界的畏惧和焦虑感。
简单点说,适应性状态是孩子与父母(或其他重要他人)互动时的状态,看得见的表现是听话或叛逆,所以适应性状态又可分为积极、消极两种。
1、积极适应性状态
积极适应性状态在孩子成功适应环境时表现出来的。成功适应环境,意味着孩子和环境相处融洽,也就是说,孩子对父母提出的指令和要求欣然接受。
小杰妈妈分享了一个故事:一次,家里来了客人,小杰只顾玩儿玩不肯去问好。客人走后,爸爸严肃地重申了礼貌的重要性。后来,家里又来客人,小杰在妈妈提醒下先去打了招呼,客人直夸他有礼貌。客人走后,爸爸也很正式地表扬了他。从此以后,不用爸妈提醒,小杰都会先出来打招呼。
可见,孩子处于适应性状态时,看起来较为快乐、友爱,也乐于服从和分享。
2、消极适应性状态
消极适应状态是指孩子适应环境失败时所表现出的状态。大部分情况下,孩子不想听父母的话,他们的需要和父母的要求相冲突,在与父母的对峙中败下阵来。此时,他们多以两种状态应对环境:服从和讨好、叛逆,即消极适应性状态。
桃桃不让别人玩自己的玩具,怎么劝都不听。妈妈忍无可忍,要把玩具扔了,她这才哭着把玩具递出去。妈妈也要求豆丁分享玩具,结果他冲上去把要打小朋友。
内在力量不足的孩子服从父母,表现得怯懦、自卑,反之,他们会与父母抗争,显得任性、暴躁。
二、同样的要求,为什么有些孩子是积极适应性状态、有些孩子却是消极适应性状态?
1.孩子对父母要求的感受不同
虽然父母的要求差不多,但孩子在其中感受的不同,觉得自己被接纳、能自主的孩子表现更积极,觉得被压迫、被指责的孩子表现更消极。
威威早上去幼儿园时,不肯跟老师问好。妈妈郑重表达了要求(问好)和自己此刻的心情(难过),但并没强迫他。1个月后,威威主动向老师问好了。
隔壁班的皓轩也不肯问好,妈妈告诉他:现在不肯问好,回家别看动画片。皓轩哭闹不止,最后是老师把他抱进幼儿园里的。
人们都想做自己的主人,孩子也不例外。当感到被强迫时,他们本能地想要赢得主权,忽略了要求的合理性。
2.父母采用了不恰当方法或忽略了孩子感受
父母的要求大多都对孩子有好处,也正因为这样,父母可能会为了结果,采用不恰当但有效的方法。常常听到有父母吓唬孩子“你再不走,我就不要你了“,父母不会真的不要孩子,只是觉得孩子害怕了就会听话。
还有些父母认为,孩子生气是暂时的,一会儿就好了,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萱萱想去小朋友家玩,而妈妈觉得太过打扰别人,讲道理没有效果后,妈妈说"去了别人家,你就别回来了!"萱萱真地很怕妈妈不要她,再也不敢吵着去别人家玩了。
孩子想要跟父母联结、亲密,当父母用了不恰当方法或者忽略他们的感受,他们既害怕又委屈。
3. 孩子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从表面上看,即便是适应性状态的孩子,也放下了自己的需要去满足父母的需要。但是,孩子需要可以是变化的,他们也能够接受延迟满足。
天天很想吃雪糕,爸妈不同意但是承诺:如果他一个月不吃雪糕,就可以去游乐场玩。天天欣然接受。
我家苗苗(三岁半)哭闹要棒棒糖,我跟她说,等明天超市开门才能去买,她通常也能接受。
消极适应性状态的孩子,需要也在变化。可可要去别人家玩,妈妈说去了就别回来。她的需要就从要玩,变成要妈妈的爱。
如果父母的要求和自己的需要不冲突,每个孩子都愿意乖乖听话。孩子如果相信父母愿意满足自己,他就更愿意满足父母。
三、如何帮助孩子积极适应,避免孩子消极适应?
1.关注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找到双赢的方法
孩子的想法会影响他的情绪、进而影响他的行为。父母可以用两个问题,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1)"你不肯做/你一定要做....是为了......" (2)"我们要求你做.....你会(生气/伤心/害怕/不好意思)...?"
小朵哭闹着要去小雪家玩,我问她“你为什么一定要去小雪家玩呀“ ,小朵答 ”我想跟小雪玩游戏“,这样我就知道她是没玩够。找到玩伴后,她不再闹着去别人家。
朋友小雅的儿子不肯分享,妈妈问他“如果妈妈一定要你分享,你会怎么样?”儿子说"你更爱他们,不爱我。” 当时,妈妈把儿子紧紧搂在怀里并承诺永远爱他。过了一小会儿,儿子主动把玩具拿给了小朋友。
关注到孩子的想法,父母就能发现孩子为什么非要或为什么非不要,从而找到共赢的方法。
2.给孩子时间战胜自己
我们要相信,孩子愿意满足父母。他们不肯听从父母,大多是因为这些要求对他没好处。接纳失去、克制冲动,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孩子的变化发生得很缓慢。
父母们不妨寻找一下:(1)孩子行为方面细微而积极的变化(2)孩子的阻抗情绪细微的变化。
小宇怕水,他呆在游泳池边已经15分钟了,开始时他吵着要离开,现在他正尝试把双脚放进水里。1个小时后,小宇小心翼翼地趴在泳池边,而且似乎他没有那么怕水了。
当父母察觉不到这些变化,就容易采取强硬措施。而如果父母能够发现孩子正在改变,他们乐于耐心等待。
3.多用并善用积极心理暗示
积极心理暗示传递的核心信念是”你很好“”你可以“”我相信你“,所以,父母们可以对孩子说"你.....(这样做)是(有理由的)...." “你过去曾经(做到过)....." ”我相信你可以(做到)..." 。
小宇的勇敢来自爸爸的鼓励,小宇尝试下水时,爸爸鼓励他:“这个水好深啊,你又不会游泳,觉得害怕是正常的。你刚才都想直接放弃算了,可是现在你能把脚放进水里,很棒了。我相信你,再过一会儿,你肯定敢下去的。” 爸爸的信任和鼓励,给了小宇克服困难的勇气。
父母的鼓励传达了爱、尊重、信任,孩子能够能够从中汲取力量。
4. 让孩子感受逻辑结果,慎用惩罚
适应环境是孩子的天赋,他们具备从结果中学习的天赋。
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中定义了逻辑结果,即父母人为安排,让孩子体验不良行为的后果。
我在公园里看过很多父母教孩子分享,这些父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A类父母:他们先跟孩子说“爱分享才是好宝宝”,孩子不肯,他们会说“你要是这样,我下次不给你买好吃的!”
B类父母:他们先鼓励孩子分享”你看,你也吃了人家的零食。你也应该给别人一点呀。你要是不给其他小朋友,他们下次也不给你了"。跟我们常常一起玩的家长们,多属于这个类型,孩子不肯分享时,其他家长会配合说“你不给我,我下次就不给你了”。
观察发现:A类父母的孩子,要么委屈地分享,要么哭闹收尾;B类父母的孩子,虽然有犹豫的过程,但多数情况下都能分享。
当父母不能接受孩子为所欲为时,不妨考虑下用逻辑结果,但一定慎用惩罚,惩罚只会让父母和孩子陷入争吵。
著名学者朱光潜说道:“ 人一半是外力造成的,一半也是自己造成的”,孩子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解读自己、解读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并由此形成了被称之为“性格”的东西。消极的性格与后天环境有关,也就是说,积极的性格也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听到这个消息,作为父母的你,开心吗?
作者:娃的妈呀。两娃妈,发展心理学硕士,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TA应用顾问(人际沟通分析)。专注于亲子沟通领域,期待与您一起驶入爱的语言高速路。
相关文章
- 内向还是外向?家长知道孩子是什么样的性格吗?
- 孩子外向好还是内向好?家长别再纠结了,学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 很多家长为孩子内向担忧,做到以下几点,家长不再纠结内向外向
- 我家小孩子,马上上二年级了,太贪玩,学习态度很差,没耐心!怎么才能给他教育好呢?
- 《我家小两口》杜若溪太矫情!为了孩子教训妈妈!太让人寒心了
- 你还在揪心孩子太内向?看完这篇你就豁然开朗
- 内向孩子不招人喜欢,活泼孩子更受待见?别被“活泼假象”蒙蔽
- 内向怕生孩子,别逼他合群,小心“讨好型人格”
- 内向的孩子其实更优秀,最好的教育,是正视孩子自身的优势
- 内向的孩子就没出息?并不是,他们的天赋父母都不知道珍惜
- 内向的孩子情商低?情商高的孩子,往往有这些表现
- 孩子不爱打招呼、胆小、内向、没礼貌?其实是我们不懂孩子的心
- 孩子也有“焦虑”的情绪?父母有没有想过,爱哭并非是内向表现
- 孩子内向、慢热、不参加集体活动?妈妈可以试着这样做
- 孩子内向不自信,上课不喜欢举手回答问题,家长该如何引导?
- 孩子性格内向见生人就躲,父母要知道,“怕生”带来的后果很严重
- 孩子性格内向,没朋友,不敢主动与人搭讪,父母可以做些什么?
- 孩子性格胎外向是不是好事?心理学:多给予孩子其他的表现机会
- 孩子总一个人并非内向,而是有"孤独感",家长用“聊天力”可改善
- 孩子总喜欢打人,家长:我家孩子还小,这句话还要害多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