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家长替娃刷牙到12岁,背后藏着这样的教育理念
一天晚上,看到好朋友发的一条朋友圈,惊得我当即从“葛优躺”的东倒西歪变成了刘诗诗般的标准天鹅坐姿。
朋友配文说自己的妈妈从北欧旅行归来,第一件事就是对她耳提面命:
“瑞士芬兰的父母亲手帮孩子刷牙刷到12岁。因为很重要,不要相信孩子能刷干净。”
朋友告诉我她被母亲大人教育得瑟瑟发抖,我隔着屏幕也感受到了丝丝寒意。
不怕大妈满世界跑,就怕大妈有文化。
这引起了我的无限好奇,我怎么也想象不出父母给十多岁的孩子刷牙的画面。
老太太到底是误会了导游不灵光的中文?还是见证了现场?还是为了强调孩子牙齿保洁的重要性在做虚假宣传?
我决定借助网络力量,自己探求一番。
查阅结果确实惊到我了。
完美背后,
是难以想象的重视和坚持程度
当我输入“家长帮孩子刷牙”这几个关键词后,在0.64秒的时间内,就蹦出了2亿多条的搜索结果。
这热度,足见此话题在社会上所引起的广泛关注。
我挑选了前面几页展示的内容逐条翻阅下去,从牙齿保健机构的科普文到牙科专家的论断,无一不给出一个建议:
在孩子8岁或10岁之前,父母应亲手为孩子刷牙;
为了保证孩子们能够刷得彻底而洁净,即便孩子已经10岁或12岁了时,父母还是应当在一旁查看孩子们的刷牙过程,不要放任不管。
看来,老太太诚不欺我啊。
我一直羡慕身边美国朋友们那一口亮白又整齐的牙齿,但我却从来没想过:
原来这份完美,来自其家庭难以想象的重视和坚持程度。
这让我想起一段在网络上爆红的,美国三岁小男孩为妈妈准备晚餐的视频。
他自己摆放餐桌椅、看微波食物的外包装说明,然后奋力撕开包装袋,将食物送进微波炉加热、用烤箱回软法棍面包……
不小心把果汁撒了一地,小家伙一边用抹布仔细清理,一边自我解嘲:“这就是生活,大兄弟。”
憨态可掬的一波操作,足以让人惊叹孩子小小年纪所展现出来的自理和独立。
这不禁令我反思:
为什么在一直提倡鼓励和相信孩子的西方社会,对于敦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家长却迟迟不“放手”,“不相信”?
我又想起了去年在美国达拉斯出差时碰到的两件小事。
让周围人舒服的礼貌与文明,
来自从小的熏陶和引导
长途飞机的经济舱座位逼仄狭小。
去程的时候,我买到的还是三人连排坐的中间那个位置。
走到座位跟前一看,两旁坐的都是二十来岁的年轻小伙子,身强体壮的。我心里早暗暗叫了一声苦。
途中几次昏昏欲睡。
可不论我何时睁开眼,我发现坐在我左边的那位年轻人,始终把他的右臂蜷在自己的怀里,以便将更多的空间留给我。
甚至连喝水,调试视频装置等动作,他都尽量用左手去完成,动作生疏而笨拙。
我心里又感动又过意不去,见他也是黑发黄皮肤,想当然用中文和他说:“没关系的,你可以活动活动右手,我不睡了,谢谢你。”
他朝我歉意地笑笑,用英文回答说:“抱歉,我听不太懂。”
通过后来的沟通才知道,他是从小生长在美国的华裔青年。
出差过程中,我趁闲暇去酒店附近的Costco采购一些日用物品。
当我在琳琅满目的货架间进行挑选时,忽然感到腿部受到了一阵撞击。
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推着购物车撞到我了。
小家伙吐吐舌头,飞快朝我说了一句:“对不起。”
我告诉他要小心一些,正准备走开。离他身后不远处的妈妈却急匆匆地赶过来。
她先是诚恳地向我道歉,然后俯下身子告诉儿子再跟我说一次对不起。
小家伙撇撇嘴:“我已经说过啦!”
妈妈的脸变得严肃起来,她说:
“不,我看到你刚才向这位女士道歉时的态度了。孩子,我们在公共场合要以让别人舒服的方式来行事。如果给他人造成了不便和困扰,你必须道歉,而且要发自内心的道歉。(When you say sorry to someone, you have to mean it.)”
在妈妈的坚持下,小家伙端端正正地和我说了一句:“我真的很抱歉,女士。”
妈妈的处理方式让我心里极为触动。
不知怎的,这一幕令我立马联想到了那个在飞机上一直蜷缩着右臂的年轻人。
我仿佛看到了他成长的过程。
养育孩子,
离不开“身教”,更需要“言传”
我深信他在长大的路上,也一定很多次接受到了来自父母或者身边长辈这样的引导:
在公共场合要以让别人舒服的方式来行事;给别人造成困扰,就该道歉;道歉就该发自内心……
董卿曾说过一句话,一度流传甚广。
她说出这句话的大致背景是:有一段时间,她也为如何教养自己的孩子而感到焦虑。她的一个朋友开导她:
“很简单,你希望让孩子成为什么人,你自己就去做什么人。”
我也一度对这句话深信不疑。
但是当我去探究西方人这样“死磕”孩子刷牙一事的背后原因时,我意识到了她这句话里头存在的局限性。
“希望孩子成为什么人,自己就去做什么人。”
这当然是养成良好家风,为孩子树立人生榜样的先行条件。
但如果家长只做到这一点,却无法保证孩子的未来一定如人所期。
为什么呢?
我们在念书时也许都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老师会在一个“差学生”身边安排一个“好学生”,甚至好几个“好学生”。老师的心愿当然是好的。希望好孩子的好习惯能自动自发的传给“坏”孩子,从而带动后者一起努力向上。
但遗憾的是这种事根本就不可能发生,多数情况是,只有坏孩子的坏习惯非常快地传给好孩子。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要想有好的学习习惯,需要自身努力和自我控制,而坏习惯却无须任何努力即会沾染上。
放到家庭生活中,这个道理同样成立:
长有一口洁白牙齿的父母,就一定能把这样的牙齿传给孩子吗?
学富五车事业有成的父母,就一定能把满腹学识和成就传给孩子吗?
……
显然不能。
我们自古有一句话说“言传身教”。还有一句话说“鼓不敲不响,话不说不明”。
“身教”侧重的是父母的自我成长和修为,以此为孩子树立榜样;
而“言传”,我的理解是它不光是苦口婆心的说教,更多的是指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契机,引导和教育,让孩子最终懂得自我控制,并清楚意识到自身努力的重要性。
我在超市里只是被轻轻撞了一下,小男孩的妈妈本来完全可以任由孩子自己去处理。但她却选择了耐心而坚定地去传授给孩子为人处世的基本礼仪。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身教”,更离不开“言传”。
就像每天都重复出现的刷牙,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站到孩子身边去,长久的督导和训练,孩子收获的,除了一口洁白干净的牙齿,一定还有一种持之以恒的心态。
感谢老太太,您行了万里路,给了我一个重新审视自己的育儿理念的珍贵机会。
相关文章
- 15个手眼协调小游戏!教育专家:3-12岁孩子都该玩玩!(快收藏)
- 12岁女儿深夜躲被窝刷手机:家长如何管教孩子,才不会让娃有阴影
- 12岁女孩不满批评怒砸万元电视,更该教育的,除了孩子还有父母
- 12岁孩子弑母!不要等孩子叛逆了,父母才开始关注如何教育孩子
- 3-12岁幼儿学英语规律,家长了解事半功倍
- 7-12岁孩子的教育重点:美育和体育
- 孩子易怒、不妥协?全是情绪教育没做好!0-12岁情绪教育这样教
- 幼教培训、家长学院、线上课程+,0-12岁孩子的爸妈都在关注
- 4周岁的男孩怎么教育?问题背后是家长不懂孩子的敏感期
- 「干货」优秀家长要学习的四大教育理念——人才观
- 12岁孩子和别人争执后不认错怎么办?猫叔教你三招解决
- 12岁小男孩照顾爷爷奶奶,声称:“做家里的男子汉”,网友:羡慕
- 12岁少年弑母事件引发热议,家庭冷暴力或成孩子成长最大杀手
- 12岁男孩怒掐妈妈脖子:是什么让儿子成为妈妈的敌人?
- 12岁留守儿童喝下农药!事后怪奶奶,不如从一开始就肩负陪伴义务
- 12岁的儿子对我发出警告,“别碰我”“别老跟着我”,珍惜跟孩子牵手的每一刻
- 12岁的女孩离家出走:最好的家庭关系,是遇事不责备
- 12岁的孩子早恋,妈妈没有阻止只说了这几句话(值得父母借鉴)
- "12岁才1米3,娃营养不良"?对照2019年儿童身高表,趁冬季补上
- 0-2岁宝宝喂养要点,建议所有家长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