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孩子生病不肯吃药?试试这个“方法”

2020-02-16 02:52:03孕产
导言:孩子生病了,要吃苦药,你会怎么哄他吃呢?这背后有没有一些可以是方法论的东西让我们思考和反思?最近宝宝生病了,咳嗽不停。中午哄他喝医生开的止咳糖浆口服液,他吸了一小口说苦,就不肯再吸第二口。我一着急,劝道:“苦口良药,喝了感冒就好了不咳嗽了。

导言:孩子生病了,要吃苦药,你会怎么哄他吃呢?这背后有没有一些可以是方法论的东西让我们思考和反思?

最近宝宝生病了,咳嗽不停。

中午哄他喝医生开的止咳糖浆口服液,他吸了一小口说苦,就不肯再吸第二口。

我一着急,劝道:“苦口良药,喝了感冒就好了不咳嗽了。”

小家伙一脸萌地看着我,显然他不能明白“苦口良药”。看着他扑闪扑闪的大眼睛,我叹了一口气,斗“智”斗耐心的时刻又要来了。

我想了想,决定先认同他的感受。

我:“你是觉得有点苦吗?”

小家伙马上点头道:“是的。”

我:“妈妈知道确实是有点苦。但这是它厉害的地方,因为它能帮我们把身体里的细菌赶跑。”

小家伙:“喝了能赶跑细菌吗?”

“是呀,我们感冒咳嗽是因为身体进去了病毒细菌。这个可以帮我们把细菌赶跑,是不是很酷?你再喝一口,我们一起赶跑细菌。”

我一边说一边做赶细菌动作。

小家伙一听很开心,小脸蛋露出兴奋的笑,自己拿起饮剂又抿了一小口,但马上就被苦得小眉头紧皱,浑身打了一个激灵。

看来这口服液确实不大好喝。

小宝:“妈妈,我已经喝了。”

小家伙的潜台词是:我已经喝了,我可以不用再喝了。我心里又叹了一口,看来还得换“招“。

我回应道:“很棒,又喝了一口,来再喝一口。”

小宝听完,想了下,歪头问我:“喝一口就可以了吗?”

哈,开始跟我“讨价还价”。

我:“你喝完这一口可能还要再喝几口呢,直到把它喝完。”

听到这样的真相,他不免有些失望,于是不说话了,手里拿着口服液瓶子转来转去,就是不喝。

我:“妈妈知道这个确实是不大好喝,它不像酸奶一样好喝对吗?”

小宝,一听到酸奶,眼睛里有亮光,马上喊道:“是的。妈妈,我想喝酸奶!”

我:“妈妈也很想马上就变出酸奶来给你。可是怎么办呢,我们现在要先喝完这个赶跑细菌,然后才能喝酸奶。”

小宝:为什么?

我:“因为我们现在生病了,不能喝酸奶这些冰冷的东西,喝了可能会更不舒服。我们要先把身体里的细菌赶跑,不生病了,我们就可以吃了。”

小宝:“糖果可以吃吗?”

我:“身体好了,就可以。”

小宝:“饼干可以吃吗?”

我:“嗯,身体好了,也可以。所以我们先把这个喝完好吗?”

小宝想了想,还是没下定决心喝,在犹豫着,而我决定“破釜沉舟”。

“你是不想喝吗?没关系,妈妈不会生气。” 我温和对小宝说。

我继续道:“你如果真的不想喝那就把它给妈妈。可是,我们身体里的细菌还没被赶跑,身体还没好起来,就会影响到我们接下来要做其他事情,比如我们喝不了酸奶,吃不了糖果和饼干。”

我给他说明,不能吃零食,不是因为他不喝口服液的惩罚,而是他行为的直接结果。让他对自己行为的直接结果负责,而不是因为他的行为而惩罚他。

著名情感引导专家金伯利.布雷恩提倡:我们要善于利用直接后果来教育孩子。

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对他喝口服液觉得的很苦不愿意喝表示同情和理解,但是我也明确说明了如果不喝,依然感冒咳嗽,身体还没好,就会影响到吃零食这件事。

他不喝(口服液)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而没有零食吃只是这个问题所引发的一个直接后果,而这个后果却不是为了惩罚他。

我要让孩子认识到:零食和口服液是直接关联的,它们有秩序上的先后顺序,但却没有因果惩罚关系。

什么是因果惩罚关系?比如我对小宝说:“因为你不喝口服液,所以你不能吃零食。”这就是因果惩罚关系。

为什么呢?因为它会回到“惩罚”上。

“惩罚”的潜台词是什么?

惩罚的潜台词基本都是:你的这个行为带来很严重的后果,你还敢这样做吗?

“惩罚”带来的结果是消极的,并且自带威胁。而以这样的态度对待孩子,不说孩子即使是对待成人,所带来的也很可能更多的是抗拒,而非心悦诚服。

而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我又始终相信父母的理解支持、指导和建议对孩子更能起到积极作用。

看到小宝喝的苦苦的样子,我心里也很难受,我给予他同情,并和他讨论“解决的方案”。

我:“你同意(不喝口服液结果不吃零食)吗?如果同意的话就把口服液给妈妈。”

说完,我伸出手想去接小宝手里的口服液,但小宝马上就摇头。

我心里“暗喜”,但依然不露声色道;你不同意是吗?

小宝:“是的。”

我:“好,那我们就把这个先喝完,就不会影响到后面的事情了。”

小宝把口服液凑近嘴里又吸了一口,然后又是一个激灵,这时候我决定再帮助他给他一个“助力”。

我说:“我们来数数吧,妈妈数完5声我们就把它喝完好不?”

小宝一听,兴趣来了(他很喜欢数数的游戏)很开心答应。

我:“5!”

吸了一小口,就停住了。

我:“4!”

又吸了一小口。

我:“3!”

还是只吸了一小口。

我:你可能要一口喝多些,不然妈妈数完了你可能都还没喝完,还要继续数噢。

小宝一听,就来劲了!

我:“2!”

这下吸了就没停下来,不一会我听到瓶底吸空的声音,小家伙已经喝完了。

我开心赞道:“真棒,我还没数完你就喝完了。来,give me fight !”

两只大小手掌碰在一起发出一声清响。

我心里终于舒了一口气,在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我们想我们是“双赢”的。

金伯莉.布雷恩认为:对待孩子,要永远从同情的角度出发。

也因此我们常常要学会换位思考,不要贸然轻视或者低估孩子身上正在发生的事情。

比如宝宝觉得苦,而我如果轻视或否定他的感受的话,我可能就会这样说:“行了,不是很苦的,快喝完它。”

我相信这会是不少人的直接反应,事实上,爷爷奶奶在平常就常常这样反应。

但从行为结果上看,这样的语言对孩子并没有任何帮助,至少我还没发现当爷爷奶奶以这样态度对待宝宝时候,宝宝是欣然接受没有情绪的。

因为,这并不能让孩子感受到家人的理解和关心。

在育儿路上需要理解,需要耐心。而耐心又是建立在充分理解、感同身受基础上,这也是育儿常常谈到的关于“共情”核心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