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腊八节的画 求一篇春节周记(初一到初七的,每篇200字左右)
名家写的节日风俗或传统习俗有哪些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拜年 现代社会通行的贺年卡在中国古代已经实行。早在宋代,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贴”。它是把梅花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的卡片,上面写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门上粘一红纸袋,称为“门簿”,其上写着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贴)。拜者投名刺(名贴)于门簿,即表示拜年,其意义与现代贺年卡一样。 贴春联 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是有史为证的。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中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中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中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中国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办年货 中国的家庭过年前要购买大量的“年货”,春联,福字,新衣服,过年期间的食品(过年市场多不开门)。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与过去相比,中国人办年货的方式变得更加现代,不拘泥于传统。山西地方有个特别的年货:刷子和筷子每年必买,谐音‘快发’之意。
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要写春节的)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求一篇春节周记(初一到初七的,每篇200字左右)
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中国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还有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相传至今。比如,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画年画和守岁等等。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中国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还有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相传至今。比如,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画年画和守岁等等。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在古书《吕氏春秋》中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习惯了,此外,扫尘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 春联也叫对联、桃符,它以对偶、精巧的文字抒发美好的愿望,是我们中国独特的文学形式。春节贴春联这一习俗起源于宋代,春联分为上联、下联和横批。 “福”字,指的是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是为了表达对亲朋好友的一种祝福。可是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祝福,人们干脆把“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倒’了”。 现在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已很是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家家户户带去了兴旺和欢乐的喜庆场面。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在此我再送大家一副对联:“焰火耀长空,色彩斑斓欢度除夕度,银蛇腾大地,人声鼎沸喜迎吉祥年”! (供你参考)
春节习俗作文1000字
家乡过年
清丰的春节,差不多从腊八就开始了。腊八这一天,家家熬腊八粥,熬好以后,先盛出一碗,把碗里的大米粒挂在树上,这样是希望明年树上结的果实像这米粒一样饱满,一样多;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让鸟儿等飞禽不再吃树上结的果实,而是吃树上的米粒。腊八时,人们把自己的希望凝聚在米粒上,挂到高树上。腊八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这是把放在醋里,用坛子封起来,过年时吃饺子用,到吃饺子时,蒜泡得色如碧玉,醋也酸辣酸辣的。
清丰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大家是要吃祭灶糠的,有句俗话说“二十三,祭灶官”它的意思是吃了祭灶糖长大了以后就能当上官,祭灶糖是用芝麻或瓜子粘在长长的糖上,又香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爱吃,往往是闻见了糖味就口水四贱。
二十四,年下气,这天,全家要大扫除一次,把家中收拾得干干净净,过了今天,垃圾就不能往外扫了,不然就是把财神爷往外轰,自从这一天,街上的人就多了起来,都是买年货的,有的人带着小孩子,他们那一双双好奇的眼睛探视着各处,让大人给他们买各种玩具。
二十八,贴花花,家家都把红红的对联贴在门上,好显出新一年新气象,万象更新;还把各种年画贴在屋子里,这是避邪驱魔的迷信说法;有一些人不贴年画,把自己亲手剪的漂亮的窗花贴在房间各处。如果这一天你在街上转转,你会觉得大街焕然一新。大街旁的各个门店前都贴着大大的对联,既让别人知道自己店里东西好,又很派气,对联内容大多是增福、招财什么的吉祥话。
除夕,自家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回家与家人吃团圆饭。今天人们要穿新衣,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吃饭前要点上花炮,还要把自己家做的好饭好菜,端到客厅前,向神像上供,让天上的神仙保自己平安、幸福。到了年下,是一定要上供的,但至于上什么,那就随便了。大多数人是上饺子,再把家中弄的最好的肉菜收拾起来上供,但还有些人上的供五花八门:有油炸的面食、月饼点心、苹果柑桔、黄白年糕,总之应有尽有。这一天人们可要恭恭敬敬,谨慎行事,还要磕头烧香,让各位神仙在新的一年里对我们多多关照。年三十晚上,是清丰人最有滋味的一个晚上,人们要与家人一起吃团圆饭,享用一年来最为丰盛的吃食,菜肴中大多都是肉,也有少数青菜,主食则以饺子为主,饺子代表富贵,说是吃了饺子,一年都不愁没钱花。吃饺子时,决不能忘拿“腊八醋”与“腊八蒜”当调料。吃罢饭,一家人去外面看花灯,赏花炮。晚上不能睡觉,必须“守岁”,“守岁”有两个意思。对岁数大的人来说,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对年轻人来说,守岁是给父母延寿。晚上,鞭炮声不绝于耳,人们都在祝愿来年自己事事如意。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这一天,人们得回自己的老家过春节,还要穿上新衣,给自己的长辈、亲戚、朋友拜年,祝他们长命百岁、万事如意。这天,小孩子们最喜欢了,因为他们跟随父母向大人们拜年,不仅能得到好多好吃的,而且还可以得到一些压岁钱,用这些压岁钱可以买炮,买玩艺儿。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大街上张灯结彩,各个娱乐场所挂着牌子,写上祝福语,大街的两旁都是灯笼。这一天,还得吃元宵,祝家庭团团圆圆、幸福美满。春节就在这元宵之夜圆满结束了。
清丰的春节是不是很好玩?你也试试吧。
有关红楼梦相关知识的风俗
《红楼梦》中的节日风俗《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最主要集中在节日、宴会、婚嫁、丧葬、祭祀、日常生活等等方面。可谓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首先我们来看看,《红楼梦》中的节日风俗 在中国最大的节日应该是“过年”了。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佳节,曹雪芹对此的描写可谓是浓墨重彩。专写过年的就有第五十三回、五十四回,其中涉及到了大量的民俗文化。 相传“年”是一种可怕的动物。先民一年之中不遇到它便是幸事,为了庆贺都要在春王正月第一天前后烧一推篝火,再弄一些好吃的东西,以便祈求来年平安。这就变成后来的“新年”和“过年”了。现在“过年”已被改叫“过春节”形式和内容已改变并简化了许多,但像“买年货”“吃年夜饭”“包饺子”等民俗还保存了下来。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云:“当下已是腊月,离年日近,王夫人和凤姐治办年事。”这是《红楼梦》中写年的开头,到五十五回“将年事忙过”这中间已经隔了一个半月的时间,曹雪芹用了洋洋洒洒将近两万字来描写,画面与场景可谓是花团锦绣、如火如荼。 《红楼梦》中“过年”的开头是腊月初,结束是正月十八,但此时尚还有“亲友来请,或来赴宴的”可见正月十八之后,新春饭宴,请吃春酒,尚时有举行者。这是“过年”的余波,一直拖拖拉拉,到二月二“龙抬头”那天为止。可见昔时所说“过年”差不多年前年年后陆陆续续有两个月的时间了。 《红楼梦》中所写过年,大体说是那时北京过年的风俗反映。一进腊月,初八这日就是“腊八”,要吃腊八粥,馈赠亲友。《红楼梦》第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贾宝玉讲“林子洞”故事所说的就是这日。吃腊八粥的风俗一直延续到现在,南北皆有此风俗。在北京的旧俗中,腊月八这日还要以蒜浸醋,到大年除夕拿出来和饺子一起吃,这称为腊八粥和腊八蒜。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写道: 且说贾珍那边开了宗祠,着人打扫,收拾供器,请神主,又打扫上屋,以备悬供遗真影像…… 过了腊月初八,积极进入年事的准备阶段,首先就是大扫除,这在《红楼梦》中如上略略一写。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也是很古老的风俗。在《红楼梦》中没有具体细写,也提到“那晚各处佛堂,灶王前焚香上供。”腊月二十九日,宁荣二府年事准备就绪。“次日由贾母有诰封者,皆按品级着朝服…… 进宫朝贺行礼”,回来之后再到宗祠,这便是年三十请神、祭祖诸般大典,是除夕最重要的礼仪,无论是豪门贵族还是贫寒小户都要举行。这是过去习俗所谓的“岁朝祭祀大典”,它是由“除夕祭宗祠”“供天地”“供佛堂”“送灶王”开始,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七日为止,在这十七八天中每天早中晚三次都要烧香、供菜、行礼。 清代让廉《京师风俗志》记载: 除夕,人家或有祀先,或焚冥钱。早晨,官府有谒上司之仪,谓之拜官年。都人不论贫富,俱多市食物……家庭举宴,少长欢喜。儿女终夜博戏玩耍。妇女治酒食,其刀坫之声,远近相闻,门户不闭,鸡犬相安,或有往亲友家拜贺者,谓之“辞岁”。夜静更深,则爆竹之声渐起,是既接神者,而升平之世,于斯可见其概也。 夕夜祭过祖宗,全家上下不管守岁于否,都是热闹非凡。第二天便是大年初一,《红楼梦》中写道:至次日五鼓,贾母等又按品大妆, 摆全副执事进宫朝贺,兼祝元春千秋。领宴回来,又至宁府祭过列祖,方回来受礼毕,便换衣歇息。所有贺节来的亲友一概不会,只和薛姨妈李婶二人说话取便,或者同宝玉、宝琴、宝钗、黛玉等姊妹赶围棋抹牌作戏。 无论在《京师风俗志》还是《红楼梦》正文描写中都提到了“赌博游戏”这正是当年的社会风俗,是比较普遍的。当时一般家庭,平时禁止子弟赌博,但是新正过年期间则可以开放,允许孩子们作一些赌博游戏。 在北京的旧历风俗中过年时以正月初一作为分水岭的,年前将近一个月的忙碌都以“准备年事”为主要,年后的半个多月也是忙碌,但是却是以“拜年”“走亲戚”“吃春酒”“游玩”等为主要。从初一到初五为第一阶段。初五是破五,一般商店才开门营业。 初一至初五拜年、饭宴都有一定的顺序的,一般来说,元旦是本家近支;初二本家远支,五服内外互拜;初三回亲戚、同年、同寅、世交等。初六女眷出门、女儿归宁,春酒欢宴,络绎不绝。如《红楼梦》中描写道: 王夫人和风姐天天忙着请人吃年酒,那边厅上和院内皆是戏酒,亲友络绎不绝,一连忙了七八天,才完了,早又元宵将近,宁荣二府皆张灯结彩。十一日是贾赦请贾母等,次日贾珍又请贾母。王夫人和风姐也连日被人请去吃年酒,不能胜记。 正月十五俗称“元宵”在我国风俗中是一个古老的节日,所以历代文学作品中以“元宵”为题材的诗文、戏剧、小说等等就多如牛毛了。《红楼梦》中也用了重彩来描绘元宵的气氛。 “早又元宵将近,宁荣二府皆张灯结彩……至十五这一晚上,贾母便在大花厅上命摆几席酒,定一班小戏,满挂各色花灯,带领宁荣二府各子侄孙男孙媳等家宴…… 元宵的风俗首先重在灯,重在烟火。所以《红楼梦》中又细写贾母家宴的花厅上灯云: 两边大梁上, 挂着一对联三聚五玻璃芙蓉彩穗灯。每一席前竖一柄漆干倒垂荷叶,叶上有烛信插着彩烛。这荷叶乃是錾珐琅的,活信可以扭转,如今皆将荷叶扭转向外,将灯影逼住全向外照,看戏分外真切。窗格门户一齐摘下,全挂彩穗各种宫灯。廊檐内外及两边游廊罩棚,将各色羊角、玻璃、戳纱、料丝、或绣、或画、或堆、或抠、或绢、或纸诸灯挂满。 这细腻的描写中,足见当时富贵豪门之家华灯辉煌的富丽气派。任何节日都离不开吃,元宵也必有宴席,但是“开家宴”的目的还不在于吃,而在于节日的游乐。家宴之外还有“戏”,但“戏”并非元宵特有,所以《红楼梦》中的元宵夜从风俗上讲,灯和烟火才是特有的。 红楼梦》中的婚嫁风俗 《红楼梦》中的婚嫁风俗表现了清代民间婚俗的特点。我国的婚俗,时代越远礼仪越繁,时代越近礼仪就越简单。清代的婚俗起着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所涉及的婚俗是零星的,但从这些零星的透视中我们也能略见清代民间婚俗的面貌。 婚俗一般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订婚,二是举行结婚典礼,三是婚后的风俗习惯。“订婚”和“举行婚礼”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基本没有涉及,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中却描写得比较多,在此我们略微介绍。 订婚时要下彩礼,又叫纳彩。在《乡言解颐》中记载“乡人谓纳彩曰下定,又曰下茶。”是由男方向女方下彩礼。如果女方同意便要发“泥金帖子”上面写上女方订婚者的姓名、籍贯、生辰、八字及祖宗三代史略等等。“泥金帖子”是用金末金屑和胶水制成的一种笺帖表示祝贺喜庆。五代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下??喜信》中记载:“新进士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于家书中,用抱登科之喜,至乡亲戚,倒以声乐相庆,谓之喜信。” 男方接到女方发来的“泥金帖子”之后,便回发“通书”。“通书”是通知女方结婚的确切日期。“通书”下达之后,便要拜堂成亲了。 拜堂成亲就是举行结婚典礼,有着一系列的风俗习惯。首先新娘要蒙上盖头用花轿抬入男家。在正堂拜天地、祖宗、父母,然后送入洞房。在新房中要“坐床撒帐”,新婚夫妇并坐在床沿上,由妇女用金钱、彩果、敬掷于地。最后是新婚夫妇共饮交杯酒。《东京梦华录》记载:“用两盏以采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酒,掷盏并花冠子于床下,一盏一仰一合,俗云大吉,则众喜贺。” 订了婚,举行了结婚典礼便是真正的夫妻了。婚后的生活和婚前却大不一样。《红楼梦》前八十回有着这方面的描写。例如第二十回晴雯说过一句话:“交杯酒还没吃,倒上头了!”。“上头”是清代民间女子婚后的一种习俗。古代女子十五岁即到成年,开始用簪束发,簪即笄,叫及笄,笄年,俗称“上头”。后来束发上头便成了已婚的象征,到了清代,女子一结婚便首先来梳发髻,成了风俗习惯。 《红楼梦》第十六回贾琏说:“谁知就是上京来买的那个丫头,名叫香菱的,竟与那薛大傻子作了房里人,开了脸,越发出挑的标致了。”这里提到的“开脸”也是女子出嫁后的风俗。出嫁后,便用棉线绞净了脸上的汗毛,修齐了自己的鬓角,俗称开脸。 清代女子结婚,如果家庭有经济实力,随嫁要带去身边的男女仆人,或丫环,这些随嫁的仆人被称为“陪房”。女子结婚后第三天要回娘家称为“回门”。第九天也要回娘家叫“回九”。 《红楼梦》中的祭祀风俗《红楼梦》中的祭祀风俗集中描写是在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中: 众人围随着贾母至正堂上,影前锦幔高挂,彩屏张护,香烛辉煌。上面正居中悬着宁荣二祖遗像, 皆是披蟒腰玉,两边还有几轴列祖遗影。贾荇贾芷等从内仪门挨次列站,直到正堂廊下。槛外方是贾敬贾赦,槛内是各女眷。众家人小厮皆在仪门之外。 每一道菜至,传至仪门,贾荇贾芷等便接了,按次传至阶上贾敬手中。贾蓉系长房长孙, 独他随女眷在槛内。每贾敬捧菜至,传于贾蓉,贾蓉便传于他妻子,又传于凤姐尤氏诸人,直传至供桌前,方传于王夫人。王夫人传于贾母,贾母方捧放在桌上。邢夫人在供桌之西,东向立,同贾母供放。直至将菜饭汤点酒茶传完,贾蓉方退出下阶,归入贾芹阶位之首。凡从文旁之名者,贾敬为首,下则从玉者,贾珍为首,再下从草头者,贾蓉为首,左昭右穆,男东女西,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将五间大厅, 三间抱厦,内外廊檐,阶上阶下两丹墀内,花团锦簇,塞的无一隙空地……懂得一些民俗文化的人都能看出这种祭祀礼仪即不是汉俗也不是满俗。而是曹雪芹用艺术手法把满汉祭祀风俗融合后的一个特殊文化现象。在《红楼梦》的祭祀描写中,是贾母带着儿子儿孙、侄儿侄孙、儿媳孙媳等等,上上下下所有族中之人一起祭祀,规模宏大,秩序井然,男人同祭。那么这种祭祀和满、汉风俗有什么不同呢?汉族崇奉儒教,在祭祀宗祠时,女性是不得入祠的。在《颜氏族谱》中记载:“古者礼重,所生男女俱以子称,然男以继先祖之后,女则以夫为家者也。今略而不载。”可见女性是不入娘家族谱的。在祭祀时主祭是男性,焚香、献礼、献帛、献爵均由主祭去做,族中女性是不得参与的。然而满俗祭祀刚好与汉俗相反。在满俗中女性是主祭,这已是满族祭祀的古老风俗了。满族大祭时,上好供品,留下主妇,其余族人到门外静候,关门,这时主妇在神殿内行九跪九叩首礼……所以说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描写的贾府祭祀宗祠的习俗是满汉相结合的产物。
六下语文课堂作业第六课的第六题,拜托了啊!!!请快速给答案!
我最喜欢的节日就属元宵节了。“正月十五闹元宵!”夜晚,整条大街都喜气洋洋,热热闹闹的。大街上灯火通明,各种各样,别具特色的花灯聚在了一起,形成一道绚丽多彩的风景线。人们提着自家的花灯,结伴而行,一起去参观灯会了,我也没闲着,提着我的月亮花灯(这里啥花灯你自己改哈)凑热闹去了。元宵节真是个欢乐的节日,我感到十分快乐,十分享受!!~~
对不起,晚了点,希望你还能给我分,谢谢
名家散文作品,要200字左右,带赏析,200字及以上,但别太多,拜托啦!
白色的山茶花——席慕容 山茶又开了,那样洁白而美丽的花,开了满树。 每次,我都不能无视地走过一棵开花的树。 那样洁白温润的花朵,从青绿的小芽开始,到越来越饱满,到慢慢地绽放,从半圆,到将圆,到满圆。花开的时候,你如果肯仔细地去端详,你就能明白它所说的每一句话。 就因为每一朵花只能开一次,所以,它就极为小心地决不错一步,满树的花,就没有一朵开错了的。它们是那样慎重和认真的迎接着唯一的春天。 所以,我每次走过一棵开花的树,都不得不惊讶与屏息于生命的美丽。 (字数:195) 作品赏析:我惊讶于这种美丽。 这是诗人席慕容写的一篇散文,全篇仅有二百余字。文章的好坏并不在于长短,它传达的意境,却深邃辽远,令人回味无穷。 “山茶花又开了”,忽然其来的第一句,直点所要开展的主题,一个“又”字,证明了作者长时以来对于“花”或者“山茶花”的关注。“洁白”与“开了满树”,给人以一种强烈的视觉感受,引申了所要展开的内容。 “花”,给人以一种愉悦的心灵享受,它是一个画面和时间的定格,它背后的内容很复杂,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有绽放美丽的追求——“每次,我都不能无视走过一颗开花的树”,就是这个道理。“洁白温润”是温暖明朗润湿而柔弱的,“洁白”象征着纯洁,“纯洁”是一个人的向往和追求(这是文章的文眼)。“小芽儿”是口语,读来让人亲切,充满了未知的幻想。“饱满”和“绽放”,是一个成熟的过程,“越来越”、“慢慢的”是一种坚深,有种了然于胸却不愿道出的苦痛。“半圆”、“将圆”、“满圆”,非常形象而贴切,用一种象征的意蕴,同样点明了一种成长的过程。 总之,若花儿开了,你认真去体会,你会发觉它的过程有总有无限多的故事。 (孩子你上三年级就要找散文~ 诶~ )
什么是戏曲,各位!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每个行当又有苦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一般来说,“生”、“旦”的化妆,是略施脂粉以达到美化的效果,这种化妆称为“俊扮”,也叫“素面”或“洁面”。其特征是“千人一面”,意思是说所有“生”行角色的面部化妆都大体一样,无论多少人物,从面部化妆看都是一张脸;“旦”行角色的面部化妆,也是无论多少人物,面部化妆都差不多。“生”、“旦”人物个性主要靠表演及服装等方面表现。 脸谱化妆,是用于“净”、“丑”行当的各种人物,以夸张强烈的色彩和变幻无穷的线条来改变演员的本来面目,与“素面”的“生”、“旦”化妆形成对比。“净”、“丑”角色的勾脸是因人设谱,一人一谱,尽管它是由程式化的各种谱式组成,但却是一种性格妆,直接表现人物个性,有多少“净”、“丑”角色就有多少谱样,不相雷同。因此,脸谱化妆的特征是“千变万化”的。 “净”,俗称花脸。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这类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宽阔宏亮,演唱粗壮浑厚,动作造型线条粗而顿挫鲜明,“色块”大,大开大合,气度恢宏。如关羽、张飞、曹操、包拯、廉颇等即是净扮。 净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艺术、技术特点的不同,大体上又可分为正净(俗称大花脸)、副净(俗称二花脸)、武净(俗称武二花)。副净中又有架子花脸和二花脸。丑的俗称是小花脸或三花脸。 正净(大花脸),以唱工为主。京剧中又称铜锤花脸或黑头花脸,扮演的人物有《将相和》的廉颇、《铡美案》的包拯等,大多是朝廷重臣,因而以气度恢宏取胜是其造型上的特点。 副净(也可通称二花脸),又可分架子花脸和二花脸。架子花脸,以做工为主,重身段动作,多扮演豪爽勇猛的正面人物,如鲁智深、张飞、李逵等。也有扮反面人物的,如京剧中抹白脸的曹操等一类,也由架子花脸扮演。在其它剧种里大多不称架子花脸,有的剧种叫草鞋花脸,如川剧、湘剧等。二花脸也是架子花脸的一种,戏比较少,表演上有时近似丑,如《法门寺》中的刘彪等。 武净(武二花),分重把子工架和重跌朴摔打两类。重把子工架一类扮演的人物如《金沙滩》的杨七郎、《四平山》的李元霸等。重跌朴摔打一类,又叫摔打花脸。如《挑滑车》中牛皋为架子花脸,金兀术为武花脸,金兀术的部将黑风利为摔打花脸。 “丑”(小花脸或三花脸),是喜剧角色,在鼻梁眼窝间勾画脸谱,多扮演滑稽调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齿清晰流利为主。可分文丑和武丑两大分支。 Tags: 戏曲人物角色四大行当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学生频道: 剧种介绍 下一篇学生频道: 安塞腰鼓简介 最新图文 腊八粥的做法 三八线 中国古桥 中国历史上的国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