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她饿着跟我有什么关系”,宝妈这才发现,孩子缺乏了同情心

2022-02-03 02:37:24孕产
本文由Ainee妈咪原创,欢迎个人转载分享很多家长会在生活的一些小事上,发现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虽然很强,但严重缺乏同情心,面对人情冷暖非常冷漠甚至淡薄。家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家长面对这种情况也常常束手无策,不知道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变得善良懂事。

本文由Ainee妈咪原创,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很多家长会在生活的一些小事上,发现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虽然很强,但严重缺乏同情心,面对人情冷暖非常冷漠甚至淡薄。家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家长面对这种情况也常常束手无策,不知道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变得善良懂事。

而另一些家长面对孩子缺乏同情心的问题,却觉得孩子没有同情心是因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等到大了之后接触的人多了,自然就唤起了自己的同情心。

殊不知,“孩子长大以后自然就懂了”的这个道理过于愚昧,孩子的善良应该从小培养。家长在爱孩子的时候,也别忘了让孩子学会爱别人!

他饿就饿着,跟我有什么关系?

小编有一个朋友叫安安,安安的孩子乐乐今年正是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年纪,安安平时工作非常忙,很少能陪伴孩子出来玩,但是孩子也从来不计较什么,不和妈妈闹别扭,所以安安觉得乐乐非常懂事。

有一天安安带孩子上街逛超市,看到一个要饭的老奶奶,数九寒冬,老奶奶却只穿着一件单薄的破旧衣服,看起来十分可怜。安安起了恻隐之心,让孩子把手里拿着的,刚才找的一元零钱给老奶奶。

可是孩子却十分不愿意,直拉着妈妈往前走,妈妈见乐乐不愿意,只能对乐乐循循善诱:“你看老奶奶多可怜,因为无家可归,才在那么冷的天气下出来乞讨。如果她没有钱会挨饿生病的。”

可是孩子却瞥了一眼老奶奶,不屑的说:“饿就饿着,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又饿不着。”安安听了乐乐说的话非常地震惊,因为她一直以为自己的孩子是一个非常懂事可爱的小宝贝,却没有想到已经变得这么冷漠。

同时这件事情也让安安反思了很久,因为她突然意识到乐乐之所以变得那么冷漠,缺少同情心,和自己陪伴孩子玩耍的时间太少是很有关系的。

自己平常只知道应酬和工作,很少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没有做好孩子的指导工作。孩子嘴上不说,但肯定造成了心灵上的伤害。

长期缺乏同情心的孩子,会造成哪些负面影响?

1. 性格缺陷

长期缺乏同情心的孩子,会导致性格极度缺陷。他们和同龄人相比往往更加内向,把自己包裹起来不与外界交流联络。

同时,他们也比其他人更加冷漠,更有的人内心会有暴力倾向,如果家长不及时干预,孩子很有可能会变成校园暴力的施暴者,长期欺凌他人。

更有的孩子在其他人安慰他的时候,会认为其他人接近他是有目的的,从而对身边人都抱有敌意。因为他们不相信世界中会有“同情心”这种情绪存在,所以他们会认为自己身边的人接近他是为了从他的身上索取到一些东西。

而如果他们一无所有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恐慌,认为自己没有什么东西能给朋友了。这都是因为缺乏同情心而导致性格极度缺陷的表现。

2. 不被朋友接受

有的孩子因为在和朋友交往之中长期向朋友表达出自己缺乏同情心的心理,从而不被朋友所接受。孩子被其他同学孤立,更会加重孩子冷漠的性格,变成一个恶性循环。

家长应该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多让孩子接触一些可以激起孩子保护欲和同情心的事物,如养一只小狗等等。

家长也可以多扩大孩子的朋友圈,孩子和善良的小朋友交朋友,就可以让其他人的善良影响孩子的思想,让孩子也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3. 自私自利

长期缺乏同情心的孩子,很有可能会变得自私自利,唯利益是图。他们凡事以自己的利益为先,是一个彻头彻底的利己主义者,在自己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冲突的时候也会直接抛弃集体。

对于这种自私自利的孩子,家长应该培养他们对于集体的凝聚力,让他明白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家长应该多让孩子接触群体,扩大孩子的朋友圈,让孩子有集体意识,学会在集体之中发光发亮。

4. 思想极端化

孩子长期缺乏同情心,可能会导致思想极端化。他们往往过度奉行“适者生存”的法则,认为只有强者才能在社会上存活下去,弱者就应该被消灭。

家长应该要调整孩子的思想,让孩子多体验到社会的真善美。家长可以通过给孩子养宠物的方式,让孩子把对宠物的爱和呵护转移到对社会上的人身上来。家长千万不要任由孩子发展,这样可能会让孩子越陷越深,从而做出危害社会的举动。

家长想要提高孩子的同情心,应该怎么做?

1. 教会孩子换位思考

很多孩子没有同情心,也许只是因为他们还不能够理解如果家长想要提高孩子的同情心,那么首先应该教会孩子换位思考,培养孩子换位思考的能力。

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问问孩子如果孩子自己以后落魄甚至需要其他人帮助才能度过难关的时候,他渴不渴望有一个人来帮助他。

家长应该对孩子循循善诱,让他理解“同情心”这个词的含义,而不能用单纯说教的方法让孩子对它反感,甚至是厌恶。

当家长循循善诱教育孩子的时候,孩子就会把自己放在一个“被关心者”的身份上,也就更能设身处地地体会到其他人的不幸,并愿意帮其他人远离这些不幸。

2. 以身作则

家长是孩子的榜样,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什么样子,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家长是什么态度。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在面对有需要帮助的人的时候,应该当着孩子的面帮助他们,这绝对不是作秀,而是让孩子可以有样学样。

当家长因为做好事而受到表扬的时候,相信孩子也渴望得到表扬,从而模仿家长做出一些善良的事儿。另外,家长也可以在下一次遇到需要帮助的人的时候,鼓励孩子帮助他人,尊敬并爱护他们。

最后,家长也应该孝顺父母,千万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说长辈的坏话,让孩子从小就在这种冷漠的家庭氛围之中成长。要知道只有家长先孝顺父母,孩子才会孝顺你们,只有家长对左邻右居友善,孩子才会也把善意传递给世界上其他的人。

3. 更多时间的陪伴

有的家长一直忙于应酬和工作,早出晚归,披星戴月,以至于家长很少陪伴孩子也很少关心孩子。

其实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之中少不了家长更多时间的陪伴,如果家长认为只要给孩子优渥的生活条件就万事大吉,那么孩子长大以后就会变成一个缺少爱和同情心的人,对很多事情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

家长应该多陪伴孩子玩耍,爸爸妈妈可以利用周末时间陪孩子外出踏青,让孩子和大自然亲密接触,也让孩子接触到更多的动物和植物,激发孩子的善良心理。

当孩子欣赏大自然的雨露和花草树木的时候,一方面孩子可以懂得大自然的神奇之处,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孩子起了恻隐之心,从而让孩子的心思更加细腻,懂得关爱大自然,保护环境,不对大自然肆意破坏。

4. 通过实践增强

如果孩子缺乏同情心,家长可以通过实践增强孩子的同情心。家长可以带孩子去敬老院和孤儿院,让孩子和老人儿童交流,通过交谈激起孩子的同情心。

家长也可以和孩子玩一场角色扮演,由孩子扮演需要帮助的那一方,家长扮演可以给予帮助的那一方,让孩子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懂得给予他人尊重和帮助是非常重要的。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书中写到:同情行为在家庭里、在社会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美德。家庭里没有同情行为,那父不父,母不母,子不子,家庭就不成为家庭;若社会里没有同情行为,尔虞我诈,人人自利,社会也不成社会。

但同情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是要在后天慢慢发展的,所以家长一定要在爱孩子的同时,也让孩子学会爱,千万不能认为孩子还小就不去注意孩子的心理活动,更不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没有同情心,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我是Ainee妈咪,是一名高级育婴师、也是2岁宝宝的妈妈,我们将会持续和大家分享更多育儿母婴的经验和知识,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