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辄上万的“早教班”有用吗?学会这3招,让孩子享受真正的早教
近几年,早教机构悄然兴起,掀起了0~3岁宝宝报早教班的热潮。
随便进入一家早教机构,人们立刻被绚丽温暖的装修色彩吸引。软软的座椅,各种类型的玩具,还有迷你版马桶,简直是宝宝的专属乐园,每一处细节都精心设计,彰显专业性。
这时再走来一位得体的老师,用甜美的声音介绍机构的教育理念,和配套的课程设计:有声乐课、体能课、英语课、美术课……再搭配大屏幕上笑得十分灿烂的外国宝宝,我们仿佛也看到自己的孩子在人生的赛道开心抢跑的小身影。
于是,爸爸妈妈们的血液开始沸腾,不过很快又被冰冷的价格打回现实,每节课居然要150+人民币!一年下来至少小两万!!
果然,金钱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
但一句“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还是让爸爸妈妈们左右为难。
不报早教班吧,听说0~3岁是开发智力的黄金阶段,担心孩子落于人后。
报早教班吧,对普通的工薪家庭实在是笔不小的开支,而且孩子这么小能学到东西吗?
儿童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为什么早教班如此昂贵,却这么火?因为近些年儿童早期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
早教起源于欧美地区,20世纪60年代专门机构成立向家庭提供早教服务,培养孩子的智能和健康人格。
20世纪90年代美吉姆、金宝贝等国外早教品牌引入中国,率先出现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2010年后在各大省市全面铺开,呈现规模化发展。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卡罗尔.贝拉米曾说:0~3岁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任何负责任的政府都应该把早期儿童教育放在最优先考虑的位置。
1965年,美国就是基于这个理论,实施“启智计划”,对低收入家庭0~5岁的幼儿提供教育、健康、营养、社会服务等各种帮助。至今已帮助了美国3000万儿童。
在后续的长期追踪中,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孩子成年后,比没有得到帮助的同伴,就业率高、收入高、结婚率高,入狱率低。
好的早教,目标应该是促进孩子的均衡发展既然早教这么重要,为什么很多人都觉得早教班没用呢?
一方面,“早教班”只是“早教”的一部分,真正的早期教育是贯穿在婴儿成长过程始终的。
早教机构的专业人员在上课时,父母可以借此机会学习科学陪伴孩子的方式,学习如何呵护孩子的自尊心、调动孩子的好奇心等等,对家庭早期教育非常有益。
但一般早教机构课程安排是一周2~3节课,每节课40~45分钟,这些时间对婴儿的发展是起不到实质作用的。要促进婴儿大脑积极发展,还是需要父母家人日常的高质量陪伴。
而且,当前市场上的早教机构良莠不齐,缺乏监管,引发了各种行业乱象:有些涉嫌虚假宣传,有些没有培训资质,有些课程东拼西凑,缺乏科学性。这都需要父母在选择早教机构时,擦亮眼睛,仔细辨别。
另一方面,早教不是立竿见影的教育,而是着眼于宝宝的均衡发展。
很多爸爸妈妈给宝宝报班,主要是为了让孩子学东西,这是对早期教育最彻底的误解。
孩子的学习窗口期很长,而婴幼儿时期充满了多种可能性,这个阶段应着重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感官的均衡发展正是婴幼儿探索这个世界的基石。
婴幼儿的大脑发育很快,两三岁时的大脑突触数量是成人的两倍,接下来的发展,大脑会根据儿童日常的看、听、说、触摸等感官信息,对突触逐渐进行“删减”,极具可塑性。因此早期婴幼儿接触到的世界对大脑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
前文所提到的美国“启智计划”,正是缘于研究发现低收入家庭的幼儿因为缺衣少食、家庭关系不稳定、和父母互动少等等因素,造成各方面发展的落后。
因此,好的早教未必只有早教机构提供,父母家人的高质量陪伴,才是最好的早期教育。
学会3个早教理念,为宝宝提供高质量陪伴1.鼓励宝宝通过感知探索世界,促进感官的均衡发展。
宝宝就像一台新装系统的机器人,自带学习功能,但需要亲身经历这个世界,而这种经历正是来自于自己的眼睛、嘴巴、耳朵、皮肤,不断锻炼自己的大脑、视觉、味觉、触觉和听觉,才能在大脑中整合信息,调整策略,为智力发展和社会化做准备。
比如最初吃手的动作就是在感知自己的身体,很多爸妈担心吃手不卫生,或者担心养成坏习惯,其实是没有必要的。
比如宝宝会抓起勺子扔到地上,反复扔,直到惹恼爸妈,其实这是动作感知的练习,建立自己对事物的掌控力。
比如宝宝会随手捡起玩具塞到嘴里,感受玩具的质地、形状,这是触觉感官的探索。
在这个阶段,父母应该提供卫生、丰富的成长环境,给宝宝主动探索的场地,而不是以“建立好习惯”“安全”为名义,一味阻止宝宝的探索动作。
2.减少机械性信息灌输,给宝宝成长的空间和时间。
中国传统的早期教育都是以诗词背诵为主,我们小时候经常会被大人要求当众背一首诗,会背的诗多就是聪明的证明。
事实上,如果孩子不能感受诗词语言的美感,单纯的机械背诵是没有实质意义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定时间内,大脑只能处理一部分信息,过多机械性灌输信息,会影响孩子对这个世界感知信息的处理。
哈佛大学教授伯顿怀特曾主持过一个长达13年的研究项目,他发现很多优秀且快乐的儿童,大部分时间在做自己自愿做的事,看上去无所事事,但大脑正是在这个过程消化信息,建立信息通道。
高质量陪伴不代表成年人要在孩子身边无休无止的互动或塞入信息。大脑需要休息,成长需要空间,父母要给孩子“发呆”或“无所事事”的自由。
3.多方面关注宝宝,促进智力、情绪、社交等能力平衡发展。
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我们的早期教育往往围绕培养孩子某项技能进行,父母更注重宝宝在音乐、绘画方面的发展,小小年纪就练琴、考级,面对压力,父母难免会忽略宝宝的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
但真正的天才少之又少,大部分人的成功其实得益于综合能力的均衡发展。但各种“早教班”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更多关注于宝宝技能的培养。
宝宝的情感能力、社交能力、合作能力等却很少有人关注。比如,宝宝能否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能否能准确判断别人的情绪?宝宝能否与别人合作?宝宝是否会适度交朋友,表达自己的需求……
这些对一个人未来的抗压能力和人际沟通至关重要,但在各种技能培训中是学不会的,需要父母鼓励孩子在玩耍中习得,在和小朋友的交往中体验。
畅读大千世界,深品百味人生。关注@魔南景天我在今日头条陪您共同成长。参考资料:1.图书《养育的选择》陈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