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自闭症陪读、助教的尬(上篇)——陪读现象&原因分析

2019-12-14 20:52:03孕产
现象二:孩子进入普校就读时,在学校里我们会看到陪读家长或家长请的陪读老师、特教支援教师跟着学生进入班级,旨在为防止学生出现上课大声说话,大动作或起来走动等不遵守课堂纪律的行为打断老师授课,影响其他同学听课。

现象一:

在机构中,孩子的座位后面都跟着一个大人。有家长跟进的机构,后面坐着的是家长,作为陪读;没有家长跟进的机构,后面坐着的是老师,作为助教。在小组或集体课的上课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孩子一有动静,陪读或者助教就会压着或者指令孩子坐好。当学生无法完成主课老师的授课内容时,陪读或者助教老师需给予提示或者帮助,学生才能跟随教学活动。甚至有的陪读或者助教还会代替主课老师给孩子发出指令,从而形成了“大小课堂”的现象。

现象二:

孩子进入普校就读时,在学校里我们会看到陪读家长或家长请的陪读老师、特教支援教师跟着学生进入班级,旨在为防止学生出现上课大声说话,大动作或起来走动等不遵守课堂纪律的行为打断老师授课,影响其他同学听课。如遇孩子无法听课时,还会提醒学生注意听讲等。

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在机构或者学校上课的时候后面一定要跟随一位大人?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们有智力障碍还是因为自闭症的症状,才导致学科认知能力不足,需要老师在后面帮助吗?陪读和助教们所做的到底是什么工作内容?是在帮助他们什么?这些现象背后到底又存在哪些我们忽略的原因?特教支援教师的真正的作用又是什么?我们怎样做可以让学生后面不用跟着大人呢?

答:上课需要陪读和助教的课堂,往往是老师的教学内容需要孩子们能跟随教学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这就要求孩子们具备有遵守课堂规则的能力,共同注意力,能听懂和执行老师的要求。当孩子们不具备或者不完全具备这些能力时,为了完成老师的教学工作,就需要助教或者陪读帮助老师维持课堂秩序,提醒或者强制孩子遵守课堂规则,指挥孩子执行动作等等,形成了主课老师上大课,陪读或者助教上小课的“大小课堂”。

孩子们上课“大小课堂”的现象常态化吗?

--答案是否定的。

出现这样的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1.如上所述,孩子们需要具备的能力没有习得导致的。

2.当孩子们还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这些能力时,老师准备的教学内容超出了孩子们的能力范围,也就是说所授课之内容不是孩子们即时需要学习的内容。

如何解决?

如需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根据孩子实际状况,评估他现有的能力,从最基础的规则课、互动、交流及处理问题的经验累积的课程开始,先进入一对一的教学形式和课程内容的学习,再进入小组和集体课的形式和课程内容的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导向,扎扎实实的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遵守规则内容,学习交流和处理问题。从一对一开始,就形成了没有陪读和助教的模式,学生在和老师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到如何相处,如何遵守一个学生个训的课堂规则,再进入小组,学习两个人或者三个人的课堂规则。慢慢地使孩子们学习4-10个人的集体课堂规则,同时他们也学习到了没有陪读和助教的上课模式,以此这样才能顺利的进入普校学习,孩子们也就不需要靠陪读或者助教来帮助自己遵守课堂规则了。

当孩子们有了这些能力后,进入普校学习即使没有陪读老师,他也有了进入集体环境学习的敲门砖,使他能有更多的机会与其他的小朋友学习更高级地与人互动的技巧,积累更多处理问题的经验。

孩子进入普校应该怎么做?

第一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经过在机构中学习了基础规则课程的特需孩子,他们进入学校后,可以顺利地进入班级中,接受通识教育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能进行融合课程的学习,这个过程可能只需要普校老师给予适合孩子的课业,进行特殊孩子和普通孩子的融合教育。

第二种情况:第二种情况是当没有经过基础课程的学习或者基础能力不足的特需孩子进入普校时,需要对他们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其中包括孩子是否有遵守大集体课堂的规则的能力,是否适应大集体课堂的学习模式,是否有适应在集体课堂学习生活的能力。与人互动时是否有最基本的与人相处能力,是否能与人进行简单的交流,是否有自己处理问题的经验。是否有共同注意力,理解能力以及综合的辨别判断能力,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等等。

根据评估结果来制定适合孩子在校的学习模式和需要学习的内容。从最基础的适应学校环境开始,再学习学校的生活秩序以及一天的活动流程:学习如何看功课表,跟进教学活动流程等,达到这些能力后,才开始学习在校课程。如此,资源教室才发挥它的作用。


公众号:然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