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话孩子总顶嘴?爸妈们请了解一下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
不知道家长们平时带孩子出去玩儿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情况:
孩子路过一个儿童游乐设施,央求着你让他玩儿一会儿,但是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孩子却越玩越起劲。
这时你催促道:“已经玩儿了半小时了,咱们还有事儿没办呢,赶紧走了!”
但是孩子却仿佛听不见:“再让我玩一会儿吧!”
你忍着不耐烦又等了一会儿:“好了可以走了吗?我们要来不及了!”
孩子却犹如脱缰的野马无法再把他叫回来。
你终于忍不住爆发:“现在马上跟我走!不然我就把你丢在这里别跟我回家了!”
孩子满脸惊恐,鼻子红红的一脸哭相,焉了般跟在你后面不情愿地走了。
虽然你大费周章最终把孩子带走了,但是却闹得非常不愉快。
根据《中国教育学刊》:
其实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提问是与孩子之间最直接、常用的交流方式。
随着孩子的成长,源源不断的知识需要他们去理解,如何引导孩子多角度地去认识事物,促使孩子的思维具有多样性、灵活性,提问是关键的要素。
比如刚刚我们换一种方式,对孩子说:“妈妈办事要来不及了,是你跟妈妈现在一起走呢?还是妈妈先去办事,办完了再来接你?”
你看,我们用提问的方式让孩子从中选择,无论他怎么选择,结果都是两全其美。
其实这就是心理咨询师经常用到的两种提问方式: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
让我们来看看这两种提问法的区别是什么:
开放式提问和它的优缺点根据《小学时代科学教育研究》期刊记载:
开放式提问是指没有固定答案的提问,答案是多样且无限制的。因为每个人的想法和理解不同,所以答案也就不同。
开放式提问适用于年龄较大的孩子,也适用于比较腼腆的孩子,我们用这种提问方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敞开心扉。
比如说:
“你喜欢吃什么?”
“你的理想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
这些都是开放式提问。
开放式提问的优点:
1.带给孩子们轻松自然的谈话气氛
开放式提问通常使用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能够使孩子们身心放松,从而做到畅所欲言。
当我们想了解孩子真正的内心想法时,开放式提问能够帮助我们。
比如我们想给孩子报名课外兴趣班,又怕孩子不喜欢,到时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时我们可以问问孩子:
“你以后的理想是什么?有没有什么想做的事?”
我们可以通过孩子本能自然的回答,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从而给孩子选择报名合适的课外兴趣班。孩子学的开心,我们也就放心了。
2.收集信息全面且有价值
由于开放式提问的回答比较自由无限制,孩子们容易给出更多反馈,这有助于帮助我们分析判断。
当我们问孩子:
“你以后的理想是什么?”
孩子们如果回答以后想做老师,他们还会接着告诉你原因。这样我们就知道孩子们兴趣的出发点是什么,从而我们可以给出孩子正确的引导。
比如孩子说:
“我想做老师,因为这样我就能给学生布置很多的作业!比现在我的作业还要多!”
那么我们就知道,孩子是嫌弃自己作业太多,从而对老师产生意见。
这时我们可以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可以告诉孩子“如果你学习的知识点都会了,作业就不会那么多了,老师们也是想让你们熟能生巧。”
开放式提问的缺点:
1.问题提得一般化,容易泛泛而谈
开放式提问对于问题有比较高的要求,如果我们问得太表面,谈话内容就易跑偏。
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问了很多开放式的问题,结果无形中话题就跑偏了,离开了最初我们的谈话目标。
但如果我们问得太深,孩子们容易不知道从哪里回答,反而得不到反馈。
2.问题提得太大,容易无所适从
同样是给孩子选择课外兴趣班的例子,我们问孩子:
“你以后想做什么?”
由于问题的焦点不集中,结果孩子回答:
“我以后想做电竞选手,代表中国去世界平台参加游戏比赛!”
那么我们就无法收集到信息了。
封闭式提问以及它的优缺点封闭式提问是指只有一个答案,答案是有局限性的,通常伴有“是不是”“对不对”“有没有”“行不行”“好不好”等提问后缀。
封闭式提问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我们缩小提问的范围,便于孩子回答。
比如说:
“这题你懂还是没懂?”“你现在肚子饿不饿?”“我们先把作业写完好不好?”
封闭式提问的优点:
1.问题明确,容易得到具体回答
封闭式提问可以直接得到具体回答,且节省时间,效率比较高。
比如我们问孩子
“你晚上想不想吃排骨?”“你今天想穿衬衫还是T恤?”
由于我们给出了选择,所以孩子可以直接回答,简单明了。
2.焦点集中,能够继续话题
封闭式提问的焦点非常集中,得到答案后我们可以继续深入聊天。比如我们问孩子:
“你要不要学钢琴?”
如果孩子回答想学,我们就可以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准备给你报名学钢琴,既然你有兴趣一定要好好学。
如果孩子回答不想学,那我们可以继续问孩子:
“那你对其他乐器有没有兴趣?”
封闭式提问的缺点:
1.提问过于单刀直入
封闭式提问如果掌握得不好会影响到谈话的气氛,由于没有任何铺垫,问题又比较直接,这就容易让孩子觉得紧张。
比如我们问孩子:
“你有没有其他乐器想学?”
孩子心里会认为我们已经准备给他报名学习乐器,他会感到有压力。
2.容易漏问题
如果我们对问题选择不当,就容易漏掉提问,影响我们对信息的收集。
同样是报名课外兴趣班,我们一直问孩子乐器类的,可能孩子想学习绘画,这个信息就被我们遗漏了,从而无法了解。
那么现在我们就知道文章开头妈妈后来所使用的也就是封闭式提问了。
两种提问方式在生活中的运用当提问用在学习中往往有着独特的效果,比如老师们常常会说:
“谁来聊聊读完这篇文章的感受?”
这就是采用开放式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们去思考、打开心扉发表自己的感受。
又或者是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老师会问:
“是不是因为粗心计算错了许多题?”
这也是使用了封闭式提问的方式来获得最直接而由衷的答案。
除了在教孩子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使用这两种提问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他们也能避免很多矛盾产生。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这种场景是不是也经常在你家出现呢?
场景一:
下班回家推开门,发现孩子在房间里起劲地打着电脑游戏:
妈妈:“怎么打起游戏来了,作业写完了嘛!”
孩子:“写完了。”
妈妈:“写完就去复习!不要老玩游戏!现在赶紧关掉!”
孩子:“马上!”
妈妈:“现在马上关掉!再不关我下次直接把电脑拿走,你也别用了!”
场景二:
已经很晚了孩子还不睡觉,这时妈妈开始着急催促起来:
妈妈:“已经十点半了,你快点去睡觉!明天早上要起不来了。”
孩子:“不会的,我还不困,困了就睡了。”
妈妈:“你躺到床上闭着眼睛一会儿就睡着了,快点去!”
孩子:“我自己会去睡的,你别说了!”
妈妈:“你这孩子怎么回事!我说话不管用了是吧!天天半夜不睡觉上课打瞌睡!”
很多时候,我们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着想,经常会阻止孩子做一些事情,就像上面的两种场景一样。
但是往往孩子们面对我们的唠叨和叮嘱会觉得有些烦躁,这时如果我们换个方式,可能效果就不一样了。
场景一(封闭式提问):
下班回家推开门,发现孩子在房间里起劲地打着电脑游戏:
妈妈:“在打游戏啊,是不是写完作业了?”
孩子:“写完了。”
妈妈:“再打十分钟去复习功课好不好?”
孩子:“好,知道了。”
这里我们使用了封闭式提问,一般在孩子不太愿意说话的时候可以使用这种方式提问。我们通过“是不是”、“好不好”的提问,迫使孩子回答并趁机做出相应的引导。
场景二(开放式提问):
已经很晚了孩子还不睡觉,这时妈妈开始着急催促起来:
妈妈:“已经十点半了,今天怎么了还不睡觉?”
孩子:“我还不困,困了就睡了。”
妈妈:“你睡觉前要不要喝点什么?”
孩子:“喝点牛奶吧,有助睡眠!”
妈妈:“行啊,我去给你拿。”
这里我们使用了开放式提问,了解孩子不睡觉的原因,然后暗示孩子该睡觉了。
通过问孩子睡前想喝什么,使孩子回答,无论孩子想喝什么,喝完都得去睡,最后的结果都是睡觉。
最主要的是孩子感受到的是快乐,没有被吼着入睡。
其实大人想治孩子,无论用吼的、威胁的、打的,孩子都只能听我们的。
但如果我们能够不生气,去引导孩子,孩子快乐地按照大人的想法去做了,那就两全其美了,不是吗?
生活中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就能让孩子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既让减少了孩子与家长沟通谈话时的压力,又避免了家长强势指挥孩子做事情,大人轻松孩子快乐,何乐而不为呢?
我是CC酱,儿子汤汤刚刚高一,女儿圆圆即将上初中。为了两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从他们出生起,我就在努力学习育儿知识。
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有关孩子教育、心理、安全等方面的经验,期待和大家交流育儿经验,让我们的孩子茁壮成长。
相关文章
- “我再也不关孩子了”,封闭式带娃让父母轻松,却深深伤害了娃?
- 爸爸妈妈,请看看你们自家的孩子,别总是羡慕别人家的了
- 孩子上小学了,说爸爸妈妈没有以前对他好了,上学很没意思,咋办
- 孩子不愿和您说心里话?用这2个方法提问,让孩子主动敞开心扉
- 孩子为啥总抱怨“不公平”?可能因为爸妈太想把“一碗水端平”
- 孩子会顶嘴,你说一句顶十句,心累心塞不用急教你如何解决
- 孩子总是“欺负”爸妈,别担心,这不是作,而是一种暗示
- 孩子总是无缘无故发脾气哭闹,乱扔玩具,教新手爸妈以下几种技巧
- 孩子总是流口水,爸爸妈妈要重视
- 孩子晚上睡觉有这几种情况,说明肚子里有虫子了,爸妈要注意
- 孩子请原谅爸爸妈妈还没长大
- 爸妈不想孩子被当软柿子捏,请牢记这4点,步入社会也不遭人欺负
- 爸妈看过来:孩子总是爱过敏,或许是家里太干净惹的祸
- 爸妈问:孩子说话一直在模仿状态怎么办?
- 请爸爸妈妈不要以“教育”的名义伤害孩子
- 1岁内宝宝喜欢的3个“坏”习惯,求爸妈别逼孩子改正!心理学家说
- 2岁宝宝一抱就哭,爸妈要带着去检查,奶奶却说孩子没生病
- “孩子,爸妈辛苦赚钱,不能浪费粮食”苦口婆心地劝说真有用吗?
- “有些话烂到肚子里,也不能跟家长说”是什么让孩子和爸妈那么远
- 「二胎妈妈沙龙」爸妈请注意,这几种食物伤孩子大脑!扔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