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溺爱孩子吗——不要用孩子的未来为家长的“教育失误”买单
自从2015年全面开放二胎以来,小区里的“小不点”以火箭般的速度蹭蹭蹭增长起来。不过,略一观察就会发现,陪伴孩子周围的,多是老人,少有年轻父母的身影。没办法——搬得了砖就抱不了娃,谁还没点别人看不到的难处?但是对“小不点”们来说,他们每天的“难处”可是显而易见:都是家长的心肝宝贝,出现争执了,谁该让着谁?
朋友小米所在的小区中,有这么一位“打遍全区无敌手”的小女孩:一起玩滑滑梯,别人挡在她前面,她敢把小朋友一脚踹下去;喜欢别人的东西,也不说话上手就抢;偶尔其他家长心疼自己的孩子,说她两句,小姑娘立马倒地大哭,好像倒是自己被欺负。
最可气的是孩子的奶奶,不管孩子做了什么,从不认真的教育引导,永远一副淡定的模样;甚至孩子一闹,她比被欺负的孩子的家长还要心疼:我的儿呀,地上凉,快起来,奶奶心疼死了……
面对别人的质疑,老太太甚至理直气壮:谁小时候不是这样?你现在跟她讲道理,她能听懂什么呢?长大了就好了嘛。
真的是长大了就会好吗?
略一搜索,网络上关于“熊孩子”的各种“熊行为”随处可见:因为被家人呵斥、心怀不满而故意推到7个月的孕妇,只想看“她会不会流产”;因抢女生手机没被满足而转身将滚烫的火锅汤泼在女生脸上;因嫌楼外施工电钻太吵、打扰他看动画片,一生气就去割断施工者安全绳索……
这不是“长大了会好”,而是一颗有毒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越长越大——他们赤裸裸地践踏他人的生命尊严与社会规则,将“他人”视为“理所应当顺从他的家人”,唯我独尊、无敬无畏、无规无矩——这样的孩子,他的未来怎么可能更好?
中国公安大学的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在《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一书中提出这样的观点:
而这段话,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家长疏于管教,孩子不仅是行为张狂,更是人格的缺陷——所以作为父母,你真的想让孩子用自己的未来为你的教育过失来买单?
李玫瑾教授曾明确提出过宠溺的抚养方式会带来的危害:
而这,将直接预示着孩子未来的学业、职业、甚至家庭都会陷入重重危机。且看这个恶性循环:
受不了学习的苦——逃学或辍学——没有学历文凭、知识技能——只能从事简单体力劳动——吃不了苦再次放弃——啃老族或者混社会——当这部分孩子成年后,能力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时,会发生什么?
矛盾会集中爆发:原本就缺乏正确观念的引导约束,现实生活中的巨大压力与年轻人旺盛蓬勃的欲望相互刺激,挣钱却又是那样的难——他能怎么办?
只能铤而走险、不择手段,用简单的方式来获取钱财,滑入违法犯罪的深渊。
孩子的成长不止是身体的成长,更是观念、认知的成长——一个人如何学会分辨善恶美丑?除了正面的指引,一定也有当他触犯底线时的严厉惩罚。
正如一位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多年的班主任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趋利避害是所有生物的本能,而调皮的孩子会尤其的精明——只有通过实际的惩罚伤害到他自己的利益,孩子才能形成真正的敬畏,明白什么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而如果在孩子犯错时不能严格的管教,就会形成观念的偏差。它最直接的后果,是导致孩子对自身错误行为缺乏羞耻感,对受害者缺乏同情,进而缺乏理性地反思与真诚地忏悔。最终的结果,是错误行为一再发生。
为什么有些未成年人犯罪会成为惯犯?就是因为他脑子里根本有没有那根不可触碰的红线——一切行为皆凭本能 ,所以才一犯再犯。
能言善辩甚至“戏精”附体的孩子是如何出现的?一定是自小生在在充满爱与自由的宽松环境中。
但是警惕,如果爱没有底线,自由没有边界,孩子的一双“巧”嘴就会变成欺骗和表演。
比如,实际生活中我们可能会见到这样的“神奇”孩子——一在犯了错误时,一脸真诚地配合父母的提问,讲述问题时又特别强调“客观”理由,把自己犯错的原因往往说的令人同情,甚至将被伤害的他人说的一无是处。
我三岁的小侄子,在抢别人东西被父母批评时总是振振有词:我不是故意要抢的啊,是他拿着东西在我面前玩,又不给我玩,我才想抢的啊!孩子一脸无辜,甚至满怀期待地指望着父母为其主持公道——作为父母,你会怎么办?
前段时间演员赵丽颖的热播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有这么一个小片段:
盛家的三个女儿一同在孔嬷嬷处学规矩,墨兰处处争先好强,又惯会示弱狡辩,气的如兰跟她争吵起来,后来姐妹三人一同被请了家长,跪在地上接受责罚。
而面对父亲的训斥,墨兰依旧狡辩:我不过是想多学些东西,为爹爹脸上增光,何错之有?
盛父听了这番话,感念墨兰的孝心,差点就免了她的罚跪。但是孔嬷嬷却一针见血地指出:明明是你自己好胜心太强,不知大局、不懂谦让,怎么就成了为父争光?难不成盛家只有你一个女儿,你学好了,算是为父争光,其他女儿就可以不用学了?
末了,孔嬷嬷教训道: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才好——这话是什么意思?小时候在父母面前巧言令色免于责罚,成年之后就敢凭借自己的小聪明在法律的边缘来回试探。
孩子不是不知后果,而是一贯的娇宠,让她高估了自己的实力。
所以,作为父母,你能否像孔嬷嬷那样看透孩子的小心思,守住教育的大局观与底线?不要小瞧孩子的狡黠,正是因为他们看上去那样纯洁与弱小,一言一行才更有表演与迷惑性。
长江后浪推前浪啊,我等老父母们可得当心,不要被自家孩子拍在了沙滩上。
所以,要如何才能做到健康理性的爱,而不是有毒的溺爱?
李玫瑾教授曾说过,随着生活都市化、社会职业化的发展,孩子与父母的相处时间越来越短。当父母不能亲自陪伴时,谁来带养,是一个大问题。
处于经济、安全、生活习惯等多方原因的考虑,老人帮助自己的孩子来带养第三代,是目前中国最为普遍、也最为实际的选择。
甚至,有些父母明知道老人可能不是最合适的带养者(比如性格偏激、健康状况不佳、与儿媳或女婿性格不合),但是还是让老人勉为其难的上岗。
而这“勉强”的背后,其实是一种观念的偏差:
孩子的人身安全比认知成长更重要(所以宁要自家老人不要外来保姆); 生活需求比依恋需求更重要(有人照顾吃喝拉撒就好,不用非得父母陪伴);父母职业发展的关键期比孩子的心理教育的关键期更重要……
真的是这样吗?无数鲜活的事例告诉我们:所有当年父母有意无意忽视的小问题,随着孩子的成长,终有一天会成为难以解决的大问题。出来混,都是要还的。
所以,在孩子0-6岁阶段,对于带养人,不要有任何的侥幸心理——不合适就是不合适;父母该牺牲的时候就是要牺牲。
不信?你也可以试试。
做人有没有底线?一定有。不可违法犯罪,不可违背社会的公序良俗,上班的人不要违背公司的规章制度,上学的人不要违反学校的纪律要求,甚至混个江湖团伙,都有自己的禁忌和原则。所以,既然教育是在教孩子怎么做人,怎么可能就没有底线?
然而,溺爱孩子的家庭,多半是没有底线的。尤其是带养者与孩子之间,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各种不合理需求,对孩子的错误行为没有任何约束与矫正,天大地大,任其自由发展——这不是爱,而是“捧杀”。
悲哀的是,如果没有其他带养者的制止,被“捧杀”的孩子,可能直到成年后一事无成才发现,自己是怎样被“以爱之名”毁掉了整个人生。可惜,为时已晚。
如果孩子就是天性调皮怎么办?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听话懂事、家长指东他就不会向西的。尤其是老人带养的情况,很多时候,“溺爱”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无可奈何。
而像这种情况,除了上述所说“坚决选择合适的带养者”外,就需要父母持续不断的学习——你要永远比你的孩子高明一点,永远站在前方等他,这样才不会在胡搅蛮缠的孩子面前败下阵来。
比如,你是否知道孩子心理发展的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需要父母来做什么?关于对孩子的心理抚养,哪些内容在先,哪些内容在后,哪些会贯穿孩子的一生?对于青少年成长的心理学的相关书籍(如《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你是否都有所了解?
还有父母效能的PET训练法、家庭教育指导培训……你是否听过、了解过?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尤其养育孩子这样已经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延续千年的大事。只要你想学,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没有笨的父母,只有懒的父母而已。
身边有一个有钱的朋友,在孩子的消费上向来挥金如土——千金只买儿一笑。最时尚的衣服、最新潮的玩具、高端的幼儿园、奢华的旅行……只有能力范围之内,全都要给他最好。
问他,是跟钱有仇吗?朋友答曰:小时候日子太穷,一双球鞋姐弟三人轮流穿,上大学时不知道肯德基是什么,毕业求职连件像样的西装都不敢买,谈恋爱时更是频繁受挫……所以我那会就发誓:等我有了儿子,绝不会让他在金钱上有一点为难。
无独有偶,小区里那位极宠孩子的奶奶,一次聊天中也说道:小时候家里孩子多,爹妈又太忙,她从小就要照顾弟妹、帮助做家务,从来没有像别的孩子那样痛痛快快、无忧无虑地玩耍。所以现在看到自己的小孙女,就总想弥补自己当年的缺憾。
甚至孩子父母教育小女孩时她都会拦着——这些道理长大了再教不行吗?为什么不能给孩子一个快乐、没有负担的童年?
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曾经说过:
成年人对于孩子童年的放纵,其实都是在弥补自己当年未能实现的遗憾。
因为时光不会倒流,所以我们无法回去拥抱当年那个不甘心、不痛快的自己;而因为现在自己更有能力,所以更容易通过溺爱的方式一吐当年的不平之气。
表面上是在放纵孩子,其深层次的逻辑,是在放纵自己。
所以,避免“溺爱”的另一个关键,是做一个会“反思”的父母。
你是否能认识到,孩子是一个全新的个体,既不是父母生命的重生,也不是父母生命的延续?而孩子的人生,或许跟父母的人生轨迹会有靠近,会有相互影响,但是除了出生的那一刻,再不会有任何的重合?
所以,不管是父母自己有怎样的遗憾(童年没有被好好相待、读书时没有金榜题名、事业上没有功成名就),都不要把自己的遗憾强加在孩子身上。
这样的后果,要么是溺爱,要是就是高压的管控。不管哪一种,对于孩子个体的成长都是一种侵犯与剥夺。生而为人,他们有自由生长的权利。
身为父母,育儿这件事,路漫漫其修远兮。愿我们在育儿的这条路上,对溺爱更多些警惕。每一个孩子不仅单单属于特定单个小家庭;随着孩子的逐渐成长,他更属于每一个家庭、属于整个社会:
我们又怎会知道,这个孩子长大后,会成为谁的朋友,谁的爱人,谁的同事,谁的邻居,在何时何地与我们相遇的陌生人?
爱孩子,就一定把Ta培养成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这是每一个父母应尽的义务与责任。
相关文章
- 中国家长“护犊子”的教育,可以让孩子童年无忧,但孩子的未来呢
- 怕孩子犯错,才是家长对孩子家庭教育最大的“失误”,教训深刻
- 父母教育会影响孩子未来?好的意志力和奋进心,往往依赖家长教育
- 孤犊触乳,骄子骂母——教育孩子时,别让"溺爱"毁了娃
- 家庭教育公开课等你来约——做智慧父母点亮孩子未来
- 新课堂网校——陪伴式教育,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
- 孩子7岁前,家长要做3种受挫教育,别让悲剧成为孩子"自尊保护伞"
- 孩子三岁前,家长要教会他这两件事,对他的未来很有帮助
- 孩子不愿做家务,还总是丢三落四,家长该如何引导和教育他们?
- 孩子从没输过,家长很骄傲?睿智妈妈却知道怎么教育孩子面对输
- 孩子在学校经常被欺负,跟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家长不妨看一下
- 孩子在幼儿园很独立,回家就原形毕露,最主要是家长教育方式
- 孩子天生好奇心重,当孩子提问题时,家长该如何应对和教育呢?
- 孩子如何利用周末时间逆袭而上?亲子教育要有度,家长要正确引导
- 孩子如果出现这两个行为,说明家长溺爱了,不及时改正会害了孩子
- 孩子未来是否优秀,取决于这两大环境,家长做到这些他才会越成功
- 孩子气质不同,决定家长不同的教育方式,互相理解亲子关系才融洽
- 孩子爱顶嘴,家长不是骂就是打,家庭教育不当小心毁终身
- 孩子被打后,家长与其教他打回去,不如试试“ICPS”教育方法
- 孩子遇到困难挫折时的教育,对孩子未来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