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国外少儿美术教育的借鉴意义

2019-09-04 22:26:04孕产
国外少儿美术教育的借鉴意义
"

现在,国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少儿美术教育的重要性,这是很好的现象。

相比国外的艺术教育系统,我国艺术教育还是不够完善,这需要国内学校及美术教育机构吸取国外经验,结合国情和中国儿童的身心特点,构建我们自己的艺术教育体系。

那么有哪些国家的艺术教育是比较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呢?从中我们又能学到些什么?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

01.日本

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周边生活 并描绘出来。

总体来说,日本的教育与国内有些相似。就像国内一样,他们的教育也常被认为过于刻板,创造性受到压制,学生也有较重的升学压力,考试科目之外的课程就有所轻视。

但日本不断地借鉴西方的模式,通过一百多年来幼儿美术教育的实践,积累了许多经验。在日本的学校中,艺术课程很受重视。艺术教育作为智育培养的情感补充,在素质教育体系中处于优先位置,是培养健康完善人格的手段和途径。

日本的少儿美术教育分成常识教育与特殊教育两者。前者主要面对普通的学生,在校即可接受;而后者则针对有美术天赋或者生理缺陷的学生。这两个方面的教育基本上都能保证孩子接受美术教育。

日本美术教育分的很细,三岁学什么、四岁学什么、十岁学什么,课程设置及学习的侧重点都有很大的不同。

他们的一大特色是强调美术与生活、自然的联系,注重引导孩子们去关注周边环境,并尝试描绘出来。甚至连各年龄段课程班的命名都与自然及生活有所联系,比如有些学校里,三岁小孩读的是樱花班,五岁是鸽子班。

在日本,从幼儿园毕业的孩子,通常已能表述十二色;小学三年级学生已能绘制周边生活的生态环境地图,大街小巷、河流农地、公民馆、警察局、商店等等,而且这是必修课。所以,你在日本各地问路,那怕是老太婆,若有条件都会拿纸笔给你画地图。

我国的幼少儿美术,长期以来都是注重对图像、对画册、对课堂道具的临摹,而忽视了将孩子们的艺术创造性。

应该注重孩子的思维培养和艺术引导,让孩子成为“孩子”,自由创作。

02.法国

教学灵活,将课堂搬到美术馆去。

相比于欧洲其他国家,法国的学校教育要自由得多,比如,他们就不讲究学生穿校服。具体到孩子们的艺术教育,也比较灵活。

在法国,民间少儿美术教育机构很少,因为学校教育就完全可以满足接触、学习美术的需要。国内的中小学校是分主课与副课的,语数外是主要课程,而美术、体育、音乐似乎是无足轻重。但在法国不一样,对课程不这样分别,都同等重要。每个下午,学生可以跨年级选修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或者其他课程。

就美术而言,他们的课堂模式不强烈,老师多是讲一半,剩下的一半时间就交给学生去发挥。另一方面,学校通常与美术馆、博物馆建立深密联系,基本上都会直接将课堂搬到那里。

在美术馆,在数不尽的经典作品面前,由资深讲解员向孩子们耐心授课,生动讲解美术知识和人文故事。

国内少儿美术教育与美术馆几乎是脱节的,就连美术馆资源非常丰富的北京都是如此。这一方面造成了公共文化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会让少儿的美术观念缺少较大短板。

孩子们不知道美术史的经典与高度,又该如何引导他们构建健康的审美观呢?所以,国内少儿美术教育要突破的一个瓶颈便是与美术馆的连接与互动,教育方多组织游学,参观等活动。

从课堂内容看,法国少儿美术教育注重开放式的创意引导与审美价值观塑造。而我们的美术教育往往是单一表现方式的传授。

我国少儿美术教育更应该解放孩子的天性,让孩子敢想敢画,而不应拘泥技巧与手法。

03.美国

注重孩子对各种材料的尝试。

美国的视觉艺术教育比较注重孩子对各种材料的尝试,注重孩子在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共享过程中表露出的快乐。创造是教学核心,要让孩子在视觉天地的探究中协调双手和头脑,激发对自然的好奇心。

从幼儿园升至小学低年级后,美国更注重孩子观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理解视觉天地在他们生活中的意义和影响。

对于更高年级的学生,则进一步加强技能和知识水平的教学,引导孩子主动地对艺术作品作更为深刻的反应,并且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获得将知识技能应用到表现的能力。

学生尝试的材料非常广泛,能从个人的角度理解历史和文化,从而使创作日趋个体化。

爱特国际少儿美术教育,在教育体系和核心理念中,都吸取了西方美术教育的思想,充分考量中国儿童思维与社会意识形态因素,研发出一套适合中国教育的少儿教育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