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从10楼跳下来:培养孩子的这项能力,比关注成绩重要百倍
最近一个年仅20岁的大学生,从10楼当着母亲的面跳了下去,真的让人心痛不已。
事发的晚上,男孩和母亲一起去吃烧烤,并且聊到了深夜,孩子说想和妈妈一起在妈妈的房间睡觉,妈妈担心大的落地窗不安全,于是让孩子去了小屋睡觉。
过了一会,母亲感觉不对劲,去小屋一看,孩子坐在窗户边上抽烟。
母亲一把抱住了孩子,而孩子说:妈妈放开我,我不跳,就抽根烟。母亲松手的一瞬间,孩子从10楼跳了下去。
原来男孩之前因为数学课签到的问题,与班上一个同学发生了冲突,同学带着室友去和男孩有了肢体接触。此后,男孩便经常跟母亲说不想再上学了。男孩还向班主任说过:老感觉还会被别人打,别人老是针对我这样。
可见这个孩子其实惧怕和别人发生冲突,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在人际关系里害怕冲突,遇到冲突就退缩,封闭自己,是一种固有的行为模式,和这个人过去的经验是分不开的。
说明这个孩子在过去的经验中,不被允许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是发表不同意见之后,会被打压或是体罚。
久而久之,孩子学会了“听话照做”,可是也丧失了学习处理冲突的机会和经验。
心理学家李雪说:最好的父母,不会切断孩子的体验。允许孩子完整的按照自身意志体验生命。
处理冲突的能力,孩子最初的学习经验在父母身上实现。
最近杭州一对父子因为互相殴打,“火”了。
原来,这个孩子中考完之后,一大家人为孩子举行中考庆功宴。
期间因为这个孩子在吃饭的时候拿着手机玩,爸爸就讲了不少大道理。
孩子没听从父亲还顶了嘴,父亲觉得没面子,出手打了孩子两巴掌。孩子气不过,便开始还手。
最后父子两人扭打起来。
爸爸觉得下不来台,便离家出走了。直到第二天,民警才通过电话找到了这位爸爸。
孩子被父母打了,大家都认为没有什么,可是孩子也有独立的自尊和人格。孩子也有自己的需求,要被满足,而只让孩子听话的父母,往往只关注自己内在的“小我”,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和需要。
孩子和父母之间的需求有冲突,就会出现孩子不听话的行为。
孙云晓老师说:孩子对父母的话置之不理,其实也是对人际关系的一种学习,他要通过和父母的较量,学会服从及讨价还价,知道对于别人的要求要怎样去听,这本身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允许孩子有不同意见,不会因为孩子说不,就不爱他,这是孩子未来面对冲突时,最坚实的底气。
曾看过这样一本绘本,名叫《你不能欺负我》,故事是这样的:
凯文特别想去游乐场玩滑梯和秋千,可是萨米是那里的“国王”。他不允许凯文靠近游乐场的任何玩具。
萨米还经常威胁凯文,如果他碰了玩具,就会把他绑在秋千上,或是扔进大土坑,或是放进动物的栅栏里。
每次凯文出门不一会儿,就回来了。爸爸很疑惑地跟他对话,才知道凯文和萨米之间的事情。
凯文的爸爸,并没有帮孩子出头。他引导孩子去思考,如果萨米真的对他做那些威胁他的行为时,他应该做些什么来反抗。
这样经过三天的往返后,凯文穿上了蜘蛛侠的衣服和内裤,感觉自己勇敢了许多,尽管他内心还是无比紧张,但他想突破自己的行为限制。
他勇敢的踏入了萨米正在玩的沙坑,不顾萨米的威胁,一步步的深入沙坑,发现萨米并没有能把他怎么样。
他们各自在沙坑的一边玩,中间因为撞到头,产生了语言连接,最后成为一起游戏的伙伴。
过程中,凯文有恐惧,父亲没有否定他的情绪,而是帮他客观分析事件本身。凯文被理解之后,找回了力量和勇气,最终自己去面对萨米,解决人际关系课题。
比起那些孩子受了欺负,大人大打出手的做法,这种让孩子自己想办法面对冲突,解决问题的方式,高明太多。
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提出课题分离理论,简单的说,其实就是要分清楚什么是你的事,什么是我的事,以及别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的区别。
萨米不喜欢别人和他一起在游乐场玩,那是他的事,他的情绪。而游乐场是公共场所,凯文想去玩,就需要战胜自己内在的恐惧,学会自己处理和萨米之间的冲突。
尽管孩子在自己处理问题的时候,会犯错,会有挫败感,会有不良情绪,但这些才是最真实,最有效的学习处理冲突的方式。
人际交往过程中,冲突无可避免,那么如何能养育出不怕冲突的孩子呢?
首先,要做个“听话”的父母
做“听话”的父母,并不意味着无条件的纵容孩子,而是最大限度的理解孩子,和孩子建立横向的沟通关系。
尹建莉老师在书中讲过一段圆圆的故事:
圆圆2岁的时候,他们一家人和亲戚一起去天安门广场玩,去公交站时要经过一个天桥,圆圆不想走台阶,想走桥旁边的水泥台子。
亲戚不建议圆圆走不安全的地方,圆圆不听,尹建莉老师就保护着她的安全,让我顺利走过了天桥边的水泥台。
尽管这一段路程很难走,很费力,圆圆走完之后却很兴奋。还乐此不疲的走了第二次。
心时代研究院院长王纪琼提出了亲子沟通中的双圈理论,就是在出现问题时,父母先和孩子站在统一战线,一起去解决问题。
这样能够让孩子有稳定的安全感,亲子关系会越来越好。
Dr魏在《家庭教育课》中提到这样一个观点:家长的主要作用是提供一个稳定的,支持的环境给孩子。
其次,给孩子足够的控制感和安全感
孩子前段时间在幼儿园里,经历了一次调班的过程。
刚调班时,他早起不愿意上幼儿园,每次到学校门口就各种闹情绪。要么让我陪他上课,要么就是我还没走两步,他就又追过来抱着我。
我理解新班级让他没有安全感和熟悉感,所以我每次都尽量做到不生气,不强迫。
而是告诉他,等他走进教室我才离开,放学会按时接他,我会等他慢慢适应这个班级的。
这样的情况,大概经历了2个月之后,回家的路上,他跟我说:妈妈,我好像闻到了我老师的味道。
那一刻,我就隐约觉得孩子对老师熟悉了,有亲密感了。果然第二天早上,他不再胡闹,而是一个人走进了校园。
对新环境的恐惧感多数孩子都有,要给孩子更多的爱和耐心,让他慢慢适应,拥有安全感和掌控感。
最后,帮孩子设立边界感,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边界
孩子从6个月开始就已经意识到自己和母亲不是同一个人,开始慢慢的有独立意识,要允许孩子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从10-18个月,是孩子建立边界感的练习阶段,他学会拒绝,而身为父母,该无条件的爱孩子。
孩子从18-36个月,孩子学习的重点是和人分开,再连接。他开始意识到每个人是独立的,同时也可以有亲密关系。父母不要怕孩子犯错,不要怕和孩子有冲突,让孩子承受错误的自然后果。
此后一直到青春期,孩子的边界感会扩张,能够负责事情越来越多。父母要温和而坚定的引导孩子,不以孩子为中心,守住自己的界线,尊重孩子的界线。
这样孩子从成长的过程中,以父母为榜样,才能学会设立自己的边界,尊重他人的边界。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多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想要孩子学会处理冲突,父母就要以身作则,给孩子设立看得见的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