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丨如果你的一切被父母操控,但过得安稳幸福,你想逃跑吗? 被父母操控的人生
对于大多父母来说,没有什么比“孩子过得好”更重要了,只要孩子过得舒适,他们愿意倾尽所有。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以下新闻:为了不让孩子吃苦,父母呼吁学校招聘清洁工;有的父母辞掉工作,在学校旁边租房子,全方位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更有甚者,在孩子上大学后,让孩子把脏衣服寄回家,由父母洗干净后再寄过来。
照这样下去,父母当然不会放过孩子的结婚和工作,他们会为孩子挑选家境相当的婚姻伴侣,安排轻松无压力的工作,把孩子「关入」密不透风的城堡中。
这样的日子看似完美无缺,但生活在城堡中的孩子们,他们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甲之蜜糖,或许乙之砒霜。父母自以为的圆满,一定是孩子想要的幸福吗?
在凭借《死亡诗社》获得第62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提名之后,皮特·威尔又执导了一部带有科幻色彩的哲理电影《楚门的世界》,豆瓣近91万用户打出9.3分,在电影Top250中排第15。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可怎样做,才能真正称为“计深远”,是一个值得细细思考的问题。
01 泾渭分明:导演和初恋女友映射了不同的教育理念故事发生的地方叫做桃源岛(Seaheaven Island),你肯定马上就想到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一个远离尘嚣的美丽新世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没有战争,没有权势的压迫,百姓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电影中的桃源岛也差不多,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巨大片场区。
它是真人秀《楚门的世界》的导演克里斯托弗,为楚门精心搭建的摄影棚,这个摄影棚不仅大得像一座城市,还提供楚门了一生能接触到的一切,衣食住行、同学朋友同事、父母爱人邻居,一切所需,应有尽有。
除了楚门,所有的人事物都是按剧本走的。克里斯托弗为楚门规划好了一生:去哪里玩、上什么学校、交什么朋友、做什么工作、跟谁结婚,这些都得听指挥。
楚门从小向往自由自在,但被导演拦截了:
童年的楚门梦想像麦哲伦一样探险世界,老师竟然说“探险家们早就走遍了世界,不需要你多此一举”;
为让楚门放弃航海,导演让楚父“淹死”在海中,让楚门对海水闻风丧胆;
为了阻止楚门离开,导演让楚门订不到机票,乘不了汽车;
为了让楚门和剧本女主角顺利结婚,导演又把初恋女友强行带走……
这几段话是不是很熟悉,导演实在太像我们的父母了!
导演的角色,象征的正是父母这样的监护人。
为了孩子过得安稳,很多父母想方设法把他留在视线范围内,比如把在外地工作的孩子抓回来、因为对方条件不好就强拆cp,活生生地折断了孩子的翅膀。
与导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初恋女友施维亚,她和楚门两情相悦,真心相爱。施维亚唾弃导演丧失人性,她认为每个人有权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别人不该肆意干涉。
跳出电影的剧情限定,克里斯托弗代表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而施维亚代表的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20世纪初是心理学发展的早期,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心理学家应该通过观察、设定实验程序来调控人的行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巴甫洛夫的狗、斯金纳的操作箱。
行为心理学家华生说过:“如果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保证能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培养成任何一类人,或者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训练成乞丐和盗贼。”
行为主义背后的理念,就是操纵、雕啄、服从,在他们的眼里,没有什么目的是达不到的,如果有,一定是惩罚或奖励力度不够。
克里斯托弗就是行为主义的践行者。他把楚门绑在牢笼里,如果楚门的人生轨迹稍有偏离,他就调度所有人力物力,拼命把他拉回来。
但行为主义并没有成为坚不可摧的统治者。到了20世纪50年代,人本主义横空出世,它反对把人当成动物,反对用手段来分析、掌控一个人,而是强调内在本性的重要性,比如尊严、情感、自我实现,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塞里格曼的积极心理学等。
如今,人本主义被广泛运用在心理咨询、教育和企业管理等领域中,成为继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之后的第三大心理学势力,受到众多好评。
在视频的弹幕中,不少观众咒骂导演心狠手辣,就是因为:
导演代表的行为主义,只把人当成没有知觉的驯兽和冰冷的机器;而施维亚代表的人本主义,才把人视为有情感、有主见、有认知的独立平等的个体。
作为有情感特性的我们,当然更乐意靠近后者。
02 听天由命:妻子、朋友接受人生剧本的角色设定虽然真人秀只有楚门一人是真情实感,是唯一的主角,但围绕他转的配角非常多,比如妻子美露、好友马龙。
但和楚门的蒙在鼓里不同的是,这两人接受了人生角色的设定。
在影片的开头,妻子美露说:“我的表演和生活已经融为了一体,我的人生不分真假,是完美的。”
也就是说,美露放弃了片场外的五光十色,心甘情愿成为楚门的妻子,照顾这个家庭,和真人秀融为一体。
而朋友马龙在采访中很平静:这些都是真实的,虽然是被人操控的,但我们的表演很真实。马龙也接受了超市理货员、楚门好友的角色。
因为节目预先设定的是楚门的一生,这也意味着马龙和妻子同样得花一生的时间陪伴他成长、老去,他们早就看到了自己生命的全幅画卷,他们陪楚门坐牢,甘之如饴。
美露和马龙的角色,象征的是千万个被体制化的「囚徒」。
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也是默默接受了父母的安排。从小在父母身边学习成长,在本地上大学,在本地工作,找个本地的爱人结婚生子,平淡地度过一生。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也有过怀疑,生活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每个选择的意义是什么?时间久了,他们放弃了拷问,而是自我安慰: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做什么工作不是为了赚钱、跟谁过不是过。
时间长了,他们放弃了挣扎,用平凡可贵自我嘉奖。而对于那些不守规矩的人,他们不仅看不下去,还会想方设法规劝别人。
他们像肖申克的众多囚犯一样,深深地被体制化了。
被体制化的好处是享受安稳,但同样也有坏处:失去自由,失去希望,失去探索人生意义的主动性。
由于他们越来越依赖所生存的环境,一旦周围环境稍有变迁,他们就会无所适从、怨天尤人。就像小矮人哼哼和唧唧一样,被气得跺脚,只能嚎叫:到底是谁动了我的奶酪?!
殊不知,没有任何事物是亘古不变的,世界上唯一的不变就是变化。
03 梦想转嫁:千万观众身处困境,寄情于楚门这部电影的豆瓣讨论里,有个话题很热门:无数观众日夜守着电视,陪楚门长大,这是不是一个逻辑bug?现实中,真有这么多人想要窥探别人的生活细节吗?
有的。
真人秀节目收视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因为其它的电视节目,所有角色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导演和编剧无非是根据人性,设定了一出又一出的“闹剧”,取悦观众罢了。
随着阅历的增长,电视节目看得越来越多,很多人早已摸透了其中的套路,往往一开头就猜到了结局,他们对这类节目感到烦腻。
克里斯托弗身为导演,同样深谙人性,他抓住了观众的猎奇心理,创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真人秀节目:把楚门当作节目中的唯一变量,拍摄他在毫无剧组干扰下的真实生活。这个节目没有大结局,楚门能活多久,节目就有多长。
这种形式新颖的节目,毫无疑问,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而第二个原因,是这些天天守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们,本身就鄙视虚伪的现实世界。
生意场上的应酬、人际关系的阿谀奉承、夫妻感情的厌倦、亲子关系的疲惫,成年人的生活总是一地鸡毛,但是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中,无法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他们又没法逃避这些头疼的问题。
而真人秀中的楚门,也是生活在导演设置好的虚伪的环境中,如果有朝一日他发现了这个阴谋,会想方设法逃离吗?这才是观众们喜欢这个节目的根本原因。
所以当楚门挑战心中的恐惧,独自乘船离开桃源岛时,他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与其说是为楚门的结局忐忑不安,不如说是在为自己生活的困境如何抉择而焦虑不已。
观众们因为自己无法逃脱现实,他们把楚门当成就是英雄,期冀楚门代替他们完成这个愿望。
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转移或移情,它来自弗洛伊德心理防御机制。
移情也时常发生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由于个人原因,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或事业不理想,于是他们把梦想转移给孩子,他们时刻盯紧孩子的学习和工作,希望孩子有朝一日学业有成、功成名就。
但是,没人有义务必须要实现他人的理想。
与其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不如立即行动,解决自己的当下之难。
因为别人实现了梦想是他的成就,而你依然不是最好的自己。
04 艰难抉择:虚伪的幸福和真实的狼狈,你选择哪个?影片的最后,楚门驾着小船撞到了摄影棚的边界,克里斯托弗与他隔空对话:
外面的世界,和我给你创造的世界一样虚假,同样有谎言、有欺诈。但在我的世界里,你什么都不用怕,因为我比你自己更了解你。
克里斯托弗早已把楚门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不想让他去面对外部世界的荒诞虚伪、冷酷无情,他希望楚门在自己的保护下安生一辈子。
如果你是楚门,你会怎样选?
这不仅是楚门面临的问题,更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哲学问题:童话故事很美好,现实生活很残酷,虚拟的美好与现实的狼狈,你选择哪个?
皮特·威尔的用意,就是楚门的最终抉择:你可以操纵一切,但你不能在我的大脑中安装摄像机。
导演无法操纵他的思想,他想逃。
楚门选择了真实,即使随之而来的是狼狈不堪的生活、无尽的风险。
可日子再艰难,也好过浑浑噩噩。
正如《黑客帝国》里的NEO义无反顾地吃下红药丸一样,因为作为人类的我们,不仅有选择的自由,还在意事情的真假。
即使真实充满了不顺和危险,那又怎样?
“正是因为不能事事如意,人世才有意思。”
我想,这部电影一定能给很多人提供一些思考和启发。
相关文章
- 幸福女性课堂“家庭教育”系列沙龙:新时代我们如何做父母
- 父母彼此多爱一点,孩子未来就会更幸福一些
- 父母怎样给到孩子幸福
- 父母手段无情,逼迫孩子,耽误的是三代人的幸福
-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做到这些,家庭的幸福指数会很高
- 父母的这9类行为可能让孩子将来不幸福
- 父母给孩子爱的教育,用爱思考生活的美好,会感受到幸福就在身边
- 父母这5种行为让宝宝幸福感十足,看看你中了几个
- 父母需要帮娃建立的观念:不为外界评价困扰,产生自给自足的幸福
- “延迟满足”不适用所有事情,父母适当满足孩子,家庭幸福感更强
- “老来得子”对父母是幸福,对孩子是什么?来听听他们的真心话
- 《我的爸爸叫焦尼》:父母具备离婚力才能修复好孩子的幸福力
- 什么样的父母才有底气说出“只希望孩子幸福快乐的长大”?
- 多少父母都在这么做……之子女幸福从何而来?(觉醒篇)
- 好父母都有点钝,让孩子拥有“幸福力”,家长要有“钝感力”
- 孩子不是父母的唯一,但一定是父母后半生幸福的根源
- 孩子的“幸福感”取决于父母,培养孩子“幸福感”,家长需这样做
- 孩子的幸福童年,全然在父母的选择,从不放弃爱与责任
- 孩子选择安稳的一生,就是父母最大的满足?
- 成绩好的孩子自己幸福,成绩差的孩子父母幸福?其中道理家长要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