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对于孩子,为什么我们集体患上了焦虑症?

2019-10-16 23:52:04孕产
对于孩子,为什么我们集体患上了焦虑症?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不焦虑地养好一个孩子?

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我们的人生已经被父母们关心成了一个死循环,从你出生到死,父母和亲人们都无时无刻不在你身上表现出各种焦虑,包括我们自己做了父母以后对待下一代同样如此。

从孕期的各种营养饮食焦虑,到孩子出生后的健康焦虑,成长中的认知速度焦虑,再到幼儿园学习,小学成绩升学,中学大学竞赛攀比的焦虑,工作焦虑,结婚焦虑,又回到了生子焦虑,然后又成了一个循环。

现代家长焦虑的一大表现——干涉孩子的成长、违背孩子的天性,通过自己殷切的人生期望加无形的指挥棒展现的淋漓尽致。

那么中国家长为什么集体表现出焦虑呢?

中国父母之所以在孩子幼儿园甚至更早的阶段表现得如此的焦虑,根本原因是源于其非专业性和非理性的特征。打一个简单的比喻就是,如果父母就是医生,孩子是病人,父母在医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基本不懂(非专业性),完全建立在个人的人生经验和感觉上就给病人各种治疗和动手术,最要命的是很多医生常年依靠接触大量病人确实可以积累一定的理疗经验,但孩子这个病人可只有一个啊,试验失败那就是失败了,哪有那么多经验给你积累。

但是“非专业性”其实本质上问题不大,因为不懂教育专业知识可以去学习。但是现在的家长最大的问题是不懂却装懂,好像碎片化地读了几篇帖子就成了教育高手似得,把育儿书或者西方育儿理论肤浅的理解,不深入去分析别人国家的文化背景和大的教育环境只是片面的理解或僵化的套用。这种人云亦云、缺乏理解力和判断力的根源正是家长们的“非理性”。

在这里经常出现的一个非理性场景是(特别是刚做妈妈的人):对于谈论孩子的表现根本停不下来,当然因为她们初为人母的喜悦和兴奋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她们对于深刻认识自己的教育体系和儿童发展规律实际上是非常欠缺的,甚至基本上没有,但是当他们谈到自己对孩子的养育和孩子的表现后显得无比沾沾自喜,并且无不透露着对自己养育方法的满意和骄傲,哪怕只是孩子一个正常的发育过程,在他们看来都是完胜别人家孩子的,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非理性认知”。

还有一个经常出现的焦虑场景就是喂孩子吃饭——孩子实在不想吃饭,爸爸妈妈就拿勺子追在后面千方百计地喂下去。其实稍有一点理性判断就会知道,孩子少吃一顿其实是没有关系的。更何况一旦孩子对喂饭形成了依赖,以后不喂就不吃。更要命的是从这以后孩子知道自己永远不会饿肚子,想什么时候吃都有的吃,压根就没有吃饭的紧迫感,导致以后吃饭越来越难,这也是中国父母的非理性表现。所以大家发现了一个现象没有:越是在乎孩子吃饭的家庭,孩子越是不好好吃饭,更甚至有一部分家长心里想:孩子已经成了这样的习惯了(不管是自己还是老人惯成这样),孩子要真是一两顿吃不饱饭,那天都要塌下来了,还有一部分家长甚至无比坚信:孩子只要几顿不好好吃饭,抵抗力就会变差,然后就会生病!

这个吃饭话题其实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不能将所谓专家的理论生硬套用,例如不吃就饿着,都是为人父母对那么小的孩子狠得下这个心吗?个人认为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理性判断,了解孩子不吃饭或者拖延的原因,如果单单是因为贪玩才造成拖延,就根据这个点去改善;如果是我的话:例如由于贪玩造成吃饭拖延症,然后建立适当的规则,以前是2个小时才能吃完饭,想办法控制到1个小时内,再慢慢改善成正常用餐时间。这个习惯的形成就像得了慢性病一样,一定要深入了解并找到原因,然后逐步更正。

过去的家长不懂教育,现在的家长自以为自己懂教育。

老一辈平常人家们基本没有什么教育观念和系统性养育知识可言,有的只是个人的人生经验,他们那个时代的人更是常年不会看书学习。相比现在的年轻家长偶尔还是会通过手机看点教育类知识的。所以年轻的父母们现在基本上明白了一个道理:老一辈的很多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没有关注孩子的内心。然而你知道老一辈的教育方式很多是错的,并不代表你就知道什么是对的。很遗憾的是现在的父母们只是偶尔通过手机零散看几篇帖子就觉得自己很懂教育。你们扪心自问一下,你加起来真正看过几本关于儿童教育的书籍并认真在孩子身上实践?是否对儿童成长有一个系统深刻的了解?是否有结合书籍或者理论去看到孩子成长中的变化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

只有你自己的蜕变和成长,才会教育出更加优秀的后代

孩子像一张白纸一样来到这个世界,所以开始阶段他们飞快地吸收营养与成长;但是如果父母在成长方面处于静止状态时,孩子的成长速度与高度就会受到明显的影响。因为孩子在流动而父母是一潭死水,最终整个家庭会不再流动。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爸爸做销售工作拿了10年3000元/月工资,说明他的思维方式和接触的圈子这10年来基本是没什么变化的,更加谈不上在思想上对自己的颠覆。他对生活的感知以及视野极有可能也是一直处在10年前的那个阶段,他的整个人生没有进步,但是孩子在不断的成长,而他却拿着自己10年前的人生感悟与经验去教育孩子,这时候孩子要么听不进你说的,要么跟你成为一样的人。

这里需要做出说明的是,我并非说低收入就教育不好孩子,高收入就能教育好孩子,而是你跟自己比是否在成长,升工资可能是衡量成长的一个方面,但还有很多其它的衡量因素。如果你是一个全职妈妈,你和老公的关系是否越来越和谐?你对教育方面的理解是否越来越深刻?你是否经常回过头来看自己的过往觉得搞笑和幼稚?你是否越来平静不太在乎他人的眼光?你是否慢慢找到了自己兴趣和梦想?你的内心是否越来越快乐?.....等等很多因素,如果你过着十年如一日的生活,你的生命其实是静止的,孩子在你的影响下也不会得到快速的成长。

为了更方便大家理解,企鹅君作为一个理工男画了草图

我们都知道1个有水的瓶子向一个空瓶子自动传输液体,当2者高度一致时便无法再传输,只有当有水的瓶子里的水位越高时,空瓶子里的水位才会更高。如果我们将空瓶子比作孩子,她需要吸收父母们的人生经验;所以只有父母在不断的成长,2者之间才会形成流动,而不是像我上面提到成为一潭死水。社会环境是个变量,社会是越来越进步的但我们无法左右,父母们已知的人生经验是定量,父母们能改变的就是只有自己的成长,整体高度才会越高,孩子获得的基础高度才会更高。

当然孩子的成长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但我们能给他们的是基础高度,,而父母的高度决定孩子的基础高度,所以如果要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你知道怎么做了吗?(如下图)

我相信如果你能时刻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与成长,在孩子面前你便会自信与安宁...如果你无法感知到你的成长,没有梦想与追求所表现出来的焦虑将会无情的笼罩到下一代的身上。


企鹅爸爸:一个5岁女娃的爸比。从2014年开始做玩具评测和实用性玩学攻略,目前已持续5年,有40万高知父母和我们一起。我们一贯的主张是:用游戏和玩具在家庭教育中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提升学习力。关注我,获取更多好玩有料的育儿攻略和帮你排坑扫雷的玩具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