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坑分享给你,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不能错过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

2022-03-13 23:55:09孕产
前文说到了,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如果缺乏情感回应,人就等于处于绝境,甚至是死亡之地。回应,就是光。任何人都需要关系,只有在关系中才能展开、认识,并淬炼自己的心,也只有人性化的人际互动,才能让一个人体验到,自己是人。在关系中要切记:情感互动胜于饮食照料。

前文说到了,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如果缺乏情感回应,人就等于处于绝境,甚至是死亡之地。回应,就是光。

任何人都需要关系,只有在关系中才能展开、认识,并淬炼自己的心,也只有人性化的人际互动,才能让一个人体验到,自己是人。

在关系中要切记:情感互动胜于饮食照料。如果只有物质满足,而缺乏情感互动,那关系的质量,没有什么好称道的。现实中关系的形态,是有不同的,分别是从一元到三元关系。

关系阶段

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坑分享给你,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一元关系:是指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意志,只感受到自己的感受,他希望别人都来配合他的意志;关系中,只能他说了算。

二元关系:是指一个人意识到另一个人是和自己一样的独立存在,有自己的感受和意志,他能共情对方的感受,也能尊重对方的意志。

三元关系:是指一个人能意识到,关系的复杂之处,在复杂的关系中,他能同时看到“我”、“你”和“他”三个人的感受和意志,并尊重这个复杂的三元关系中的竞争与合作。

通过一个新生儿的心灵发展阶段,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新生命的心灵,是如何一步步地认识到,关系的复杂之处的。

不能错过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

精神分析学认为,可以将一个孩子6岁前的发展,按照三种关系分成三个阶段:

一元关系阶段

大概六个月前,婴儿处于共生期,觉得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甚至自己和整个世界都是一体的,所谓的一体,至少包括两个层面:身体上和心理上。

一元关系的境界,在成年人中并不少见。比如恋爱中的女人会想:我不说,你就要知道我在想什么,否则你就是不爱我了。

这是恋爱中退行到共生期了,渴望自己和恋人合二为一,既然合二为一了,自然不用沟通,就知道彼此想什么。

一元关系的核心规则是“剥削”,处于一元关系中的人,会忍不住去“剥削”、“掠夺”别人。就像婴儿“剥削”妈妈的乳汁一样。

因为婴儿,既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又认为既然世界一体,所以你的就是我的,我可以肆意使用。习惯被剥削的人,也是活在一元关系中,但是把自己放在了母亲角色上,这就是“圣母情节”。

二元关系阶段

时间是6~36个月,从五六个月开始,孩子陷入一种矛盾状态。他一方面觉得妈妈和自己是一体的,但同时又发现,越来越多的事实显示,他和妈妈是两个人。

不能错过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

注意:各种发展阶段论中,涉及到的年龄,都要看成一个大概数,不是精确的数字。比如共生期,6个月前不是精确到孩子6个月前,就是共生期,6个月后突然进入下一个阶段,这只是一个大概数字。

孩子意识到自己和妈妈是两个人,那可能意味着,这是孩子和妈妈分离的开始。这个分离包括两方面:身体上的分离和心理上的分离。等孩子学会说话后,会特别急于表达“不”,这是孩子在划清界限,以捍卫自己的独立性。

良好的照料下,孩子到差不多三岁时,会初步形成自己的个性,这是心里独立的一个里程碑。同时,另一个重大的里程碑是孩子将三年来,一直给予他良好照料的妈妈,内化到自己心中,成为了一个稳定的内在客体。

这种情况,可以有很复杂的表达,武老师将它称为“心中住下一个爱的人”,意味着孩子内心中终于是“我与妈妈 两个人并存”的关系,因此进入了二元关系的世界。

这两个里程碑中,“心里住下一个爱的人”是孩子个性化的支撑。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发展他的个性化,承受与妈妈的分离。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人能享受孤独?真正享受孤独的人,是因为心里住着一个爱的人,他心里不虚。

二元关系的核心规则是“控制”,孩子和母亲在争夺,我的事谁说了算。妈妈很爱孩子,但觉得你什么都不会,得听我的;而孩子就要不断去闹事,争夺独立控制权,可同时,又觉得自己并不那么强大,还是很需要妈妈。

一元关系和二元关系,都强调忠诚,不同的是,一元关系主要强调对方对自己忠诚,而自己可以为所欲为;二元关系中,两个人都会忠于彼此,但同时又感觉,这种忠诚好像牺牲了很多东西。

无论在一元关系的“共生剥削”中,还是在二元关系的“控制忠诚”中,父亲都是一个至少被孩子忽略的第三者,甚至孩子会觉得父亲是一个敌人。坎贝尔干脆说:父亲,是所有敌人的原型。

不能错过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

对于6个月前的婴儿而言,母亲就是他的整个世界,所以如果这个世界被败坏了,那婴儿会觉得整个世界都被败坏了,包括他自己在内。他要非常努力才能守住一个感觉:“外部世界是坏的,而我还是好的。”

但正常情形下,母亲或其他养育者,都能给孩子一些好的感觉,让孩子觉得自己和妈妈的这个共生体或者二元关系,还是基本好的,可是父亲就是母子关系之外的那个人。

所以就引出了这个隐喻:家庭和心灵内部,是孩子和母亲关系的象征;而家庭和心灵外部,是孩子和父亲关系的象征。如果想要孩子和外部世界建立好关系,就必须和父亲修好关系。

父亲拉着孩子的手,迈向外部世界。这个经典画面有着深远的意义,一般发生在三岁后,因为三岁前,孩子的主要注意力,放在修好和妈妈这个二元关系上。

最终实现:心理住下一个爱的人,同时形成自己的个性。这两者都具备后,孩子就有了基本的能量,可以在和父亲的三元关系中去博弈了。

三元关系阶段

3岁到6岁,这时孩子充分意识到,除了“我”、“你(妈妈)”,还有“他(爸爸)”的存在。

这个三元关系的核心是竞争与合作,就是说爱父母中的一个,恨另外一个。可又发现,父母都是生养自己的人,不可能完全“爱”,或者完全“恨”,而要学会爱中有恨,恨中有爱。

这个阶段发展的好,孩子会充分意识到关系的复杂性,以及他内在心灵的复杂性,谁都是有好有坏,有爱有恨,二元关系的那种彼此连在一起的忠诚感也消失了。

会发现谁的身上都有占有欲,嫉妒欲,包括自己,不管一个人有多爱你,这份爱都不再是独享了,而是要分享了。三元关系,是一切复杂关系的源头。

设想一个三口之家,孩子、妈妈和爸爸:

当孩子觉得,这个世界只有一个中心时,就处于一元关系,这一个中心,既可能是他,也可能是妈妈,但很难是爸爸。

当孩子觉得,这个世界有两个中心时,就处于二元关系中,这两个中心,一般也是他和妈妈。

不能错过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

当孩子觉得,这个家庭有三个中心时,就处于三元关系中,这时父亲才可能在孩子心中成为一个中心。

当然,父亲可以通过他的力量和权势,强行成为家庭的权力中心,但那样做时,孩子只会将他视为敌人,而不会把父亲纳入到自己内心。

不能错过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

所以,虽然在社会上,男人更容易去构建一个社会权力体系,但在家中是另外一个样子,女人更容易和孩子形成联盟。

再回想起,最初的问题,去了天堂,天使说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环境生活,那会要什么样的环境?现在想来,我还是处于一元关系的世界中。

总结

1.一元关系是指,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意志,只感受到自己的感受,他希望别人都来配合他的意志,关系中,只能是他说了算。

对应到早期的心灵发展阶段,是6个月前的共生期,婴儿觉得自己和妈妈,甚至和整个世界,在身体和心理上都是一体的。

2.二元关系是指,一个人意识到,另一个人是和自己一样的独立存在,有自己的感受和意志,他能共情到对方的感受,也真能尊重对方的意志。

阶段是6~36个月,孩子开始和妈妈分离,在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这个阶段实现两个里程碑:心中住下一个爱的人,同时形成自己的个性。这两者都具备后,孩子就有了基本的能量。

3.三元关系是指,一个人能意识到关系的复杂之处,在复杂的关系中,能同时看到,你、我、他三个人的感受和意志,并尊重这个复杂的三元关系中的竞争与合作。

阶段是3~6岁,孩子充分意识到,除了“我”、“你(妈妈)”,还有“他(爸爸)”的存在,也就是孩子觉得,这个家庭有三个中心,会充分意识到关系的复杂性,以及他内在心灵的复杂性,三元关系是一切复杂关系的源头。

思考

学了关系层次,后才发现自己,一直处于一元关系中,从来没有出来过。因为我最想要的环境,就是做一个米虫,不思考,不劳动,只有共生剥削。我都快30岁了,还处在一元关系中,啊,好脸红啊。

近日有发生一件事情,让我觉得很感动,是因为我在自己身上,看到了世界的复杂。世界是一面镜子,诚实地反映出我内心的复杂、敏感、脆弱、自私、虚伪、关键时刻不择手段,擅长投射、甩锅、嫁祸。哈哈,我又看到了更清晰的自己。

心里住着一个爱的人,才会不虚。也许可以考虑一下,去报个拳击课,用合理的方式去消耗自己内在的攻击性。希望每位读者,心里都住着一个爱的人。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