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当孩子说“妈妈,我怕”的时候,你的回答很重要 妈妈对孩子说的话

2022-03-11 01:01:50孕产
中秋节回家,路过服务区,上厕所的时候听到了一位妈妈和孩子的对话。孩子不敢上厕所,跟妈妈说自己害怕,妈妈很不耐烦地打断了她:有什么好怕的?不就是上个厕所吗?谁不上厕所啊?再说我不是陪着你吗?别再哭了,再哭我就把你扔在这儿。

中秋节回家,路过服务区,上厕所的时候听到了一位妈妈和孩子的对话。

孩子不敢上厕所,跟妈妈说自己害怕,妈妈很不耐烦地打断了她:

有什么好怕的?不就是上个厕所吗?谁不上厕所啊?再说我不是陪着你吗?别再哭了,再哭我就把你扔在这儿。

孩子一直在哭,一边哭一边说自己怕,妈妈越来越不耐烦,看那架势,就差踹孩子两脚了。

当孩子说“妈妈,我怕”的时候,你的回答很重要

其实孩子想要的不过是妈妈一句安心的话,她需要知道无论什么时候,妈妈都会陪着她,这样她就不会怕了。

孩子害怕是正常的,我们大人都会有恐惧的时候,更何况是个孩子呢,那么,孩子害怕的都是些什么呢?他们都会在什么时候感到害怕呢?

妈妈对孩子说的话

孩子究竟在怕些什么怕某些特殊的职业

要说起孩子最怕的职业,可能排名第一的要数护士了。几乎每次去医院,都能看到哭得歇斯底里的孩子,有的甚至刚到医院门口就开始哇哇大哭,死活不进医院的门。

有一次孩子住院,隔壁床是个不到三岁的男孩。他对护士的恐惧已经超出了正常范围,只要看见穿白大褂的就使劲哭,哪怕不是给他打针的、从走廊上一闪而过的,甚至是收拾床铺的,对他来说都是一样的恐惧。本来他就是因为吞了异物住院的,可进了医院又不停地哭,一整天眼泪都挂在脸上,看着特别心疼。

而偏偏他的看护人呢,又不会安慰他,不管妈妈还是爷爷奶奶,就只会说几个字:怕什么怕,有什么好怕的,别再哭了,你看看谁来了,弟弟来找你玩了,你再哭弟弟就不跟你玩了。可三天过去了,也没看见弟弟的影子,而孩子的哭声却没中断过。

除了怕护士,孩子们还怕警察。有一个孩子走丢了,警察找到她的时候,她怎么也不让警察靠近,因为平时妈妈说了,只要她不听话警察就会来抓她,所以,看到警察她就显得特别恐惧。

怕不知名的怪物

在孩子眼里,很多动物很友好,但也有很多特别可怕,尤其是夜晚的时候,他会觉得家里有怪物,床底下有怪物,怪物要来把他抓走,特别害怕。

怕黑

有的孩子不敢一个人睡觉,即使八九岁了,也需要爸爸妈妈陪着才能入睡,不然一个人就特别害怕。

妈妈对孩子说的话

怕噩梦

有的孩子睡觉中很容易惊喜,醒了就会大哭不止,问什么也回答不出来,这个时候,孩子多半是做梦了,而且是噩梦。记得儿子小时候经常这样,突然从梦中惊喜,要抱着在屋里转好多圈才能安静下来,重新进入梦乡。

孩子的恐惧有共性和规律

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恐惧对象,恐惧的内容以及恐惧的强度,取决于孩子的认知水平和个人经历等。

1-6个月

婴儿的听觉敏感,小月龄的孩子害怕高分贝的声音、突如其来的陌生声音等等。

6-12个月

妈妈对孩子说的话

害怕陌生人、陌生环境,对“高度”天生抗拒。

12-24个月

害怕与监护人的分离(分离焦虑高峰在这个阶段出现)。

2岁-5岁

2岁后,恐惧对象会逐渐呈现个性化。只要是让孩子觉得不安全的、或者不愉快的经历,都可能成为他的恐惧对象。

6-12岁

孩子恐惧的对象变得更为抽象,比如生病、死亡、自然灾害、成绩不好、失去父母等等。

孩子的恐惧从何而来,因何而起?

其实,孩子会有恐惧心理,跟看护人有很大的关系。

为了让孩子听话,经常吓唬孩子

很多时候孩子会不听大人的话,会哭闹发脾气,没有耐心的家长就会吓唬孩子:你再哭大灰狼就来把你叼走了,你再不听话警察就来抓你,再闹就把你关小黑屋,不好好吃药护士就来给你打针....

妈妈对孩子说的话

这样的语言很容易在孩子心里产生负面的影响,让孩子深信不疑。

妈妈对孩子说的话

不理解孩子的恐惧

很多孩子在对妈妈说“妈妈我怕”的时候,得到的回应都是:怕什么怕,有什么好怕的,你怎么这么胆小?这样的安慰只会起反作用,孩子会觉得,自己很没用,很胆小,妈妈说不可怕,可自己还是觉得可怕,那一定是自己不好,是自己有问题,慢慢的,孩子就会越来越不自信了。

大人自己也有恐惧

很多时候,孩子可能不害怕,可我们把自己心中的恐惧传递给了孩子。记得毕淑敏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的就是一个本来特别害怕毛毛虫的妈妈,在有了女儿之后,变得大胆了,试着去感受毛毛虫,因为她知道,自己一旦害怕,就会让女儿和自己一样,难以走出对毛毛虫恐惧的阴影。

当孩子喜欢某个我们觉得可怕的物体时,记得先不要去打断孩子,不要把我们自己的恐惧情绪传递给孩子,要让孩子自己去感受、去体验,这样,孩子的感受才是真实的、立体的。

面对孩子的恐惧心理,我们应该怎么办

其实恐惧只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而已,它的存在也有正面意义,因为有了恐惧,人类才有了敬畏,才知道很多事情不可以做,不能去做,因为心存恐惧,也更懂得保护自己,所以,恐惧的人多半小心谨慎,比较安全。

但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恐惧情绪中,那对他的未来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会留下很浓重的心理阴影。那我们该如何去面对孩子的恐惧情绪呢?

理解孩子的恐惧心理,用共情的方式引导孩子走出来

比如孩子害怕打针的问题。当孩子说怕的时候,妈妈就不要总是说,不怕,打针不疼,一点都不疼,你看看小哥哥都不哭,你再哭就不是男子汉了。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对他说,打针有那么一点点疼,你可以哭,没关系的,即使哭了也一样是好孩子,不过呢,哭了也是会疼的,你可以自己选择。如果这样说的话,你会发现,孩子基本都是哼哼几声就好了,不会有因为打针哭得歇斯底里的时候,因为孩子的承受力其实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这儿就是用了共情。剑桥英语词典对Empathy(共情)的定义是:能够想象自己置身于对方处境,并体会对方的感受的能力。罗杰斯曾这么定义:“所谓的共情是指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它意味着进入他人的私人认知世界,并完全扎根于此。”

教育专家尹建莉说,对于孩子必须要承受的痛苦,我们需要做到这几点,才不至于让这种痛苦变成恐惧:

一是平静自若,不要表现出焦虑;二是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用孩子能懂的语言简要说明;三是对于孩子需要承受的痛苦如实相告,不要夸大也不要缩小;四是激发孩子的勇气;五是绝不通过哄骗、收买或恐吓的方式达到目的。

孩子的一生如此漫长,必定有一些痛苦是需要自己去承受的,而父母能做的,就是不焦虑、不紧张、不恐吓,这样,孩子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才能以一颗平静的心去对待,而不是战战兢兢,胆小害怕。

其实,恐惧只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而已,大人也会恐惧,所以,对于孩子表现出的恐惧,我们千万不要随便贴上“胆小、懦弱”的标签,更不要用某些方式去吓唬孩子,而是尽可能地接纳和理解,给孩子最大的包容,让孩子知道,不管什么时候,父母都会陪在他的身边。当孩子心里有了底气,才会更有安全感,才能更自信地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你的孩子也会害怕吗?都有过哪些经历呢?欢迎留言讨论。关注@跳跳妈03,探讨更多育儿问题,一起成为更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