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讨厌英文,我再也不想学了”,3个要点,提高孩子抗挫折能力 为什么我讨厌学英语
上一年级的童童放学回家后抱怨说:“妈妈,英语太难学了。”原来,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让童童背诵英语课文,一共八个句子。彤彤已经听了半个小时的音频,但一直没有听下去。对从来没有学过英语的同通来说太难了。
童童的母亲当时不太注意女儿的话。她说:“没关系,今天只是星期五,还有星期六和星期天。她一定能下来。”
听了母亲的话,彤彤很生气。她说:“我永远不会背诵。我讨厌英语。我不想再学了。我不想再上学了。”
童童在学习英语新课程时很沮丧。他很生气,决定放弃。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对孩子来说不一定是坏事,但关键是他对待挫折的态度。”当孩子在挫折面前失败时,父母应该明白这并不完全是坏事,关键是引导孩子从挫折中学习。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对挫折的抵抗力呢?有三点需要注意。
首先,父母应该学会适当地放手。
掌握儿童抗挫折能力的关键是体验“能力-信心-控制”。也就是说,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把事情做好,获得信心,有信心自主选择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在这个阶段,父母最重要的是做两件事:
1。控制自己做每件事的欲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不要担心挫折。我们应该担心的是,我们害怕挫折,不敢让孩子做任何事。”
心虚的父母总是怕孩子受不了挫折,怕孩子应付不好。许多父母做他们的孩子该做的事。难怪,孩子们都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如何解决问题。没有实践经验的孩子无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所以当他们遇到挫折时,他们会无助于依靠父母或其他人,或者沮丧、沮丧和愤怒,甚至可能有更极端的方法。
网上有消息称,50岁的上海人戴夫在同济一所小学和大学学习,后来在加拿大著名大学滑铁卢大学获得工程硕士学位,可以说是传说中的“其他孩子”。
然而,六年前,当他回家时,他拒绝工作。他每天呆在家里,白天睡觉,晚上玩游戏,靠母亲的生活费生活。
他的母亲丁奶奶今年82岁,患有尿毒症。她需要一周坐三次公共汽车去透析。
丁婆婆每月的退休金和医疗费都要花2000多元。她无法养活自己和儿子。
她劝儿子出去工作,但他不肯生也不肯死。
由于身心俱疲,丁奶奶准备上法庭起诉儿子索要赡养费,以迫使他工作。
但他在找律师后发现,即使他赢了官司,如果他仍然拒绝工作,法院也帮不了他。
丁奶奶别无选择,只好撤回诉讼。
对于今天的情况,她很后悔:“我没受好教育,一切都安排好了,他是现成的小样本,依赖习惯性的……”
儿子还责怪母亲给了他所有的麻烦,说母亲的溺爱毁了他的未来。
对丁婆婆来说,她知道为什么这么必要。对于每一个有孩子的家长来说,这不是一个活生生的教学案例。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的生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们应该从小就这样做。在3岁的时候,你必须开始做你能做的事。
2。多给孩子“一分钟”的原则,让他们遵循自己的节奏。
“快点!”为什么这么慢!“只有三分钟。快点!”我再逗留下去就要迟到了!”为什么父母总是催促孩子?也许你认为你的孩子太懒散,扰乱了他的日常生活节奏。难怪,你的做法更容易扰乱孩子的内在生长节奏,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许多父母在与孩子互动时总是遵循大人的节奏。当有人问孩子多大的时候,孩子一时害羞或犹豫,然后大人急忙帮忙回答;孩子总是穿得很慢,急于出门的父母也不能平静下来……生活中无数的细节告诉我们,孩子和大人的节奏是不一样的,不能按照大人的节奏去问孩子,只要孩子在自己认真努力的尝试下,大人应该给他足够的时间,弃用儿童穿鞋和袜子太慢,可要求提前10分钟穿鞋和袜子。
当孩子放弃时,如果家长知道困难不是孩子的问题,就应该鼓励孩子继续努力,耐心等待孩子自己找到解决办法。
由于孩子的动作天生比父母慢,家长不妨采用“一分钟”原则(一分钟是大概的时间,家长操作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安排时间):多给孩子一分钟,等孩子求助后再开始。不要低估这个“一分钟”原则。孩子们可能会在这个时候找到自己的解决办法。家长也在这个时候给自己一个想法。
孩子的事不一定非得以父母的方式办。家长主要考虑的是能否容忍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节奏去做。“一分钟”原则的关键是给孩子更多的耐心和宽容。
2。教孩子“成长思维”
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的著名教授认为,拥有面向成长的思维是任何领域成功的基础。这些人可以主动挑战更高的要求,不断突破自己能力的极限。不正确的表扬方式可能导致成长思维的反面,即固化思维。
那么如何培养这种成长思维呢?父母的表扬在儿童时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基本的表达方式,并表扬孩子们的观点!
大家都知道该问什么了吗?夸大夸大努力和过程而不是质量、速度或正确性
一位母亲在孩子做了一个很难的拼图游戏后说:“你花了半个小时尝试各种方法,从未放弃。最后,在妈妈的帮助下制作了这么复杂的48块拼图,真是太棒了,“你知道,这就是坚持!质量非常好。”
这句话描述了孩子整个过程的细节,比如“尝试各种方法”,“永不放弃”。它还描述了“这样一个复杂的48件拼图”的成就。这些细节总结了孩子正确地取得这一成就的方式。最后,孩子被告知“这就是坚持”,也就是所谓的情感反馈,让孩子在实际体验中很容易理解“坚持”这个词的含义,并通过这样的强化,让他们觉得这样的品质才是他们所能做到的,从而建立自信。
三。保护儿童的自信心
教育孩子的方法有三种,可以“有效地”导致孩子丧失抵抗挫折的能力。父母必须避免他们。它们是恐吓、过度控制和公开披露。
1。父母经常恐吓他们的孩子。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关于恐吓对幼儿影响的实验,也被称为“心理学史上最令人恼火的实验”。1920年,心理学家约翰·沃森带来了一个9个月大的婴儿小阿尔伯特,利用孩子喜欢毛绒玩具的天性,与小动物、棉毛等建立了亲密关系。当他11个月大的时候,沃森给了艾伯特一只白老鼠,孩子立刻爱上了它。但每次触摸一只老鼠,它的大脑后面就会发出很大的声音,这是实验者故意制造的。阿尔贝吓得抽搐起来。但他无法抗拒内心的爱。他忍不住摸了摸老鼠。然后他听到一声巨响。连续三次,小阿尔伯特终于对老鼠产生了极大的恐惧,哭得不省人事。后来,当他看到老鼠的时候,他忍不住尖叫起来,他害怕所有有头发的东西,甚至他的胡子。
网友陶涛描述了自己小时候被恐吓的经历。
5岁时,她偷了母亲的钱,姐姐告诉她,小偷会下地狱,被鬼魂吃掉。
桃子和桃子今晚睡不着。他们不考虑茶和米饭。他们既焦虑又悲伤,几乎崩溃。
当我母亲知道的时候,她告诉她偷钱是不对的,但她不会受到那样的惩罚,因为她爱她,只要她纠正自己的行为,就值得原谅。
妈妈还告诉陶涛,惩罚只发生在现在,将来不会埋葬。纠正行为需要持续一生。
从那时起,桃子就再也没有偷过钱,他们对母亲的尊敬和爱也从未消失过。
之后,陶陶养成了及时改正错误的习惯,成为一个不怕犯错、勇于探索的人。
陶涛很幸运。幸运的是,她有一个好母亲。尽管她受到了可怕的威胁,但在母亲及时的救赎之后,她的生活变得轻松而充实。她不需要带任何镣铐。她保持着轻松、自信和勇气。
当孩子调皮捣蛋时,家长经常威胁孩子说,“如果你不服从,就让警察叔叔把你带走”,“如果你不服从,就让老虎吃掉你”,“如果你不服从,你晚上就会被关在黑暗的房间里”等等。虽然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平静下来,但效果通常只是短期的。从长远来看,这并不能让孩子真正建立起规则意识和自控能力。更糟糕的是,这些话会给孩子们带来相当大的心理风险,导致他们的懦弱和懦弱。这种语言技巧最好从家庭中消失。
2。“家长控制”,对儿童的过度控制
北京大学副教授徐克文教授在报告中说:“在有自杀危机的学生中。教师中家长职业所占比例最高,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很多网友说:“也许老师即使在家也很难放弃自己的职业。”“作为家长,他们可能会特别关注孩子的成绩,或者只关心孩子的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许可文,一位同事教授认为“这背后是过度控制”,许多家长对孩子的事情要求过高,超出了他们的年龄和能力,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过度控制”。
父母的过度控制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行为,如怯懦、抑郁、被动攻击和强迫。
受控制的父母经常为他们的孩子做决定。我有一个朋友正在找一份从小学到大学毕业的工作。由他的父母决定去哪个学校学习,申请哪个专业,做什么工作。
在热播剧《小幸福》中,宋倩是一位有着强烈愿望控制英姿学习和生活的母亲。她对英子的学习和生活没有很大的控制力。她的绰号是“一切都是因为爱”,直到英姿用极端的方式反抗,宋倩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所有的孩子,生来就是自力更生的,都试图做出自己的决定,但他们的父母不允许他们这样做。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失去了做决定和承担后果的能力。对于意志薄弱的孩子,他们也感到矛盾。一方面,他们想走出舒适区,自由探索世界;另一方面,他们想留在父母创造的舒适区,因为那里非常安全。
对于青少年和儿童来说,如果他们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入睡,吃一碗好饭,到了早上该吃饭的时候把饭拔出来,家长会体罚、训斥甚至惩罚他们的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们不敢在父母面前说“不”。他们只能服从,不能表达自己的愿望,不敢轻易尝试新事物。这样做会大大挫伤孩子们的自信心,最终导致怯懦、缺乏勇气和挫败感的抵抗。过度控制的孩子长大后会面临许多心理和生活问题。
三。当众教育孩子,当众揭发他们的缺点(给孩子贴上坏标签)
事实上,公共教育是在羞辱孩子。十个人想弄点面子。为什么不给孩子留点面子呢?当众教育孩子,让他们心里自卑;强调,让他们自卑。
有一次我读到一篇关于一个考试不及格的孩子的报告,老师打电话给家长说,由于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孩子们的成绩经常下降。父亲非常生气。他在老师面前扇了他一巴掌,说:“养你有什么用?上学不好。“你将来的前途如何?”晚上,母亲看到孩子还没回家,就跑去学校找孩子。后来,她发现孩子吞下了一整瓶安眠药自杀了。
父母有与他人沟通孩子的愿望。在社区里,父母和祖父母聚在一起。最喜欢的话题可能是评论孩子的强项和弱项。”“我们家这个人很胆小。”“妞妞上次摔倒了,再也不敢爬那个架子了。她情不自禁……”这种感叹声总是回荡或评论。有时孩子遇到麻烦,家长们会在外人面前大声批评孩子,还有各种帽子、旧债,似乎这能说明他们的严格家教。
孩子在这个时候玩的是什么心情?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还小,不需要太多的关注,但事实上,孩子的听力理解能力发展得比口头表达要早得多。孩子每次听到父母的评价,其实是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无形的刺激会加强他们的弱点,进一步削弱他们对此事的信心。在公共场合揭露孩子的缺点会损害他们的自尊,特别是那些天生比较敏感或胆小的孩子。
孩子的成长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没有随意的标签和评判,面对他们成长的思维,控制自己的语言,保护他们年轻的自尊,相信他们能够突破各种局限,解决各种困难,就是这样每个父母都应该学会抚养孩子。
越是困难,孩子就越有信心。当孩子们做不到的时候,家长们尽量简单地为孩子们加油:“孩子们加油,你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