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缺乏平等,女儿要和母亲约法三章!家长强势背后隐藏的秘密 给对象的约法三章

2022-03-09 01:22:04孕产
被强势压倒的孩子怎么拿个筷子都拿不好?饭桌上,母亲的声音再一次响起。萱萱低下头,看着自己握着筷子的手,小声地说:“妈妈,我习惯这样拿筷子了,这样我才能拿得稳。”“我要你换过来,按我教的拿法拿。你看你拿筷子的姿势,多丑!
被强势压倒的孩子

怎么拿个筷子都拿不好?饭桌上,母亲的声音再一次响起。萱萱低下头,看着自己握着筷子的手,小声地说:“妈妈,我习惯这样拿筷子了,这样我才能拿得稳。”

“我要你换过来,按我教的拿法拿。你看你拿筷子的姿势,多丑!”

在母亲的强烈要求下,萱萱不敢反驳,把握筷子的姿势换成母亲要求的样子,然而这个姿势对于萱萱来说,却很难,夹菜夹不住,拿着手指头酸。可是看着母亲那严肃的脸,萱萱只能忍。

萱萱想,像握筷子这种小事,妈妈可能有他们那个年代的理解,那就听从吧。可是随着自己年龄的长大,萱萱穿什么,留长发还是短发,和谁做朋友都受到妈妈的严重干预。

缺乏平等,女儿要和母亲约法三章!家长强势背后隐藏的秘密

穿的什么,丑死了,一点也不贴身;
学什么舞蹈,跳舞能吃吗?把时间用来补奥数;
留个长发干嘛,把自己的营养都吸跑了,还是剪短吧;
你这个同学成绩好不好啊,不好就不要和她玩了,别把自己带坏了;
······

妈妈的强势,已经严重的影响了萱萱的生活。萱萱说,在妈妈的面前,自己就像一副躯壳、傀儡,不管做什么,都不能有自己的观点,哪怕是一个小小的习惯,也不能顾及自己的感受。

所以后来萱萱就直接什么都不管,什么都问妈妈怎么做。可是渐渐地,妈妈又觉得萱萱没有自己的主见、思想,“你都这么大了,这些小事都要来问我,你有什么出息。”对着萱萱,母亲又是一顿数落。

“那你要我怎么样?”萱萱伤心的跑开。母亲却不明所以,站在原地看着跑开的萱萱,“大了翅膀硬了。”

给对象的约法三章

有自己的想法、意见、习惯,母亲却全盘否定,并强烈要求按照她的方法、轨迹去做,可当孩子不再反抗,全盘顺应时,母亲又发现孩子没有思考能力,又开始对孩子不满。

于是,有人向萱萱提议,试着和妈妈谈谈,并做一个约定,或许会有所好转。于是萱萱写了个约定,大概内容如下:

交友需要和妈妈报备,但是妈妈不干涉,自己保证不和坏人交朋友;

自己着装打扮重在得体,母亲不干预自己穿什么,只要得体就好;

关于业余爱好和兴趣班,妈妈要尊重我听听我的意见;

对于家庭的一些重要决定,要民主表决;

我要尊重母亲,对母亲不应有所隐瞒,学习成绩要及时汇报;

外出要给母亲报备,不能私自外出,买重大物件,要征求母亲同意,不能私自购买;

给对象的约法三章

······

萱萱带着期待,看妈妈的反应。然而妈妈看到萱萱的约定,瞬间暴跳如雷,并给了萱萱一巴掌。萱萱看着母亲,很是伤心。从此以后她把所有的不满都藏在心里,并期待逃离。

传播学上有一本书叫《引爆点》,认为产品的流行只要找到一个点便可以引爆。而在孩子教育中,孩子行为的导火索一样是某一个点的出发便可以点燃。比如萱萱因妈妈的强势压倒,或许在某一天达到了这个点,就会引爆,导致离家出走等行为。

可很多父母并不明白原因,而是在孩子的成长中,不断以自我的观点强制去要求孩子,并认为“我是对的,作为孩子的你,要听我的”。甚至有家长认为,我之所以这样都是孩子不听话,所以必须强制要求。

内驱力下的父母行为,怕是强势的驱动源

那么,这样的强势,问题真的是在孩子身上吗?其实,答案是在父母。这种强势是父母身上的某种内驱力导致的。

人的所有行动都有一种内在驱动力,这种驱动力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当你的驱动源是积极向上的,那么内驱力就是积极的。比如,驱动源是爱,是对现在未来的憧憬,那么内驱力就会以爱、奋斗方向发展;但是如果驱动源是消极的,带来的驱动力自然是消极的。如,不管怎么努力,这一辈子就这样了,那么驱动力带来的结果就是,消极面对一切事物。

给对象的约法三章

而父母对子女的强势要求,也是这种内在驱动力的一种表现,那这种内在驱动力的驱动源是什么?是怕。父母的各种害怕:

孩子小时,孩子调皮,父母害怕孩子摔着、碰着;孩子大一点,孩子想大胆的去尝试新的事物时,父母怕孩子受伤吃亏;再大一点,孩子读书时,父母害怕孩子学习落后,不够优秀;更大一点,填志愿、选专业,父母害怕孩子选错了,影响了自己的未来;......

细细看来,父母一直在怕当中陪伴着孩子,当这种怕积累在父母的内心深处时,就成了孩子教育的一种驱动力,比如强制压倒孩子,从大事慢慢的演变到小事上,让孩子烦不胜烦。

很多父母往往把这种怕理解为是爱。并常常以爱的名义说,“我这么做都是因为爱你,因为你是我的孩子。”

但是当这种怕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质变,变成焦虑、恐慌,于是便会更加急切于改变。此时的父母就会变成一个有情绪的人,于是带着情绪继续面对孩子。从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危害,比如:

一、会让孩子感受不到快乐:因为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孩子会觉得生活索然无味,而父母的不理解成为孩子最大的烦恼;二、让孩子对什么都失去兴趣:孩子对新事物都有一种好奇心理,但是当父母强制要求按照自己的规则行进时,孩子的好奇心会得不到满足,并且认为自己所做的都不会认可,不如不做的心理,从而对周围事物渐渐地失去兴趣;三、对父母产生距离感:因为强势而缺乏和孩子的沟通,并因为强势让孩子对自己产生畏惧,渐渐与孩子产生距离感;四、父母难以走进孩子的内心:因为没有共同的内心世界、共同的想法,孩子对父母的感觉就是威严和压倒性教育,孩子害怕父母,与父母保持距离,从而不能走进对方的心里。

因为害怕带来的内驱力,让父母每做一项决定的背后,都有一种心理,如果孩子不这样,就会有怎样不乐观的结局发生。因为怕,所以更严厉,于是进而不断循环。

怎么做?

一、分清自己这样做是因为爱还是怕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一书说,养育儿女是一个漫长的旅程,旅途中每一位父母都会体验这两种感情,一举一动有时是因为爱,而更多的则出于害怕。

所以,当我们在面对我们的孩子时,面对我们要对孩子的行为作出行动时,我们应该先问问自己,作为父母,面对孩子,我在哪些方面比较害怕,我害怕什么?我到底有什么东西放不下。我应该怎么做,才是对孩子好,才算真正的爱孩子?

当自己不断在内心问自己时,自己便会有清晰的思路,然后发现自己的行为驱动会不断转换,从而更好的做出行动。

给对象的约法三章

二、理清管教孩子的目的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特别注重方法论,而忽略了管教孩子的“目的”,可目的往往是方法的基础,我们必须要了解我们为什么要管教孩子,目的是什么?管教孩子的初衷是什么?如果我们每个家长都明白管教孩子的初衷是教育、改善、保护孩子,目的是引导孩子,那么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则是爱的表现,那么我们的行为表现的应该是爱,而非伤害和强迫。

给对象的约法三章

所以,当我们在对孩子采取行动时,我们应该冷静思考: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不是因为爱孩子吗?既然是爱孩子,那么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伤害,而不换一种方式呢?

父母在管教孩子前还是建议多思考几个为什么,从而让自己思路清晰,不受情绪影响,从而把情绪强加给孩子。

三、平等地对待孩子

纪伯伦《先知》里曾说,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是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精神体,而作为父母的我们则应该尊重这个独立的精神体,以平等的姿态对待他们,而非强制的压倒。我们应该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快乐,理解他们的爱好,走进他们的内心,与他们一起行走。

尊重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所以在我们对孩子时,我们应该要先听孩子说,让他们能表达自我,展现自我,有自己的思想。而不是用作为父母的强势对孩子进行压倒式教育或者要求,从而忽略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应有的自由。

四、给孩子一定的自由

每一个被束缚的个体,在成长中,总会扭曲自己的发展方向。就像一棵树,如果你把它最高的枝干给绑住,或者盖住,那么它一定会想办法向着阳光,向着自己梦想的方向去走。然而结局是为了自己梦想的阳光,树长扭曲了,或者分出了很多枝丫,而不是健康的向上生长。

孩子也一样,过多的束缚看起来对他有用,但是他的内心还是会想办法寻求他的自由。压抑过度,就会迎来爆发,从而导致不必要的事情发生。所以面对孩子,我们应该给予一定的自由,这种自由是在原则和底线内的自由。比如,孩子选择交友的自由,孩子选择兴趣爱好的自由等。

这就是框架内的自由,这种自由不仅不会放纵孩子,还会让孩子有安全感的同时,感受到快乐。

五、拒绝感情用事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一书里提到,当你对孩子发怒时,你要想清楚,你是在宣泄你的情绪,还是在针对孩子的问题解决问题。如果是因为愤怒、生气而对孩子进行管教,那么你要控制自己,让自己静下来。

每一个父母都会面临着生活中的很多烦恼,有时候孩子的调皮刚好是调动父母发泄情绪的导火线。当父母的情感受到孩子的行为激励时,就会产生情感转移,由原来的情感转而宣泄外露出来,从而对着孩子。

然而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不明所以。他或许会认为他做错了,但是他不明白到底是错在哪里,只不过是模糊的错的概念。而你,在发泄结束后,也没能很好的解决孩子的问题,可能只是心里好受一点罢了。

所以父母在面对孩子的调皮时,一定要注意明白自己是在感情用事,还是真的在爱孩子。父母要记得做一个有爱的充满感情的父母,但一定不是做一个感情用事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