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孩子都哭抽筋了,医生却依然说没事!真不会有啥事吗 孩子哭抱起来就没事了

2022-02-23 11:37:54孕产
上次我们介绍了大儿童长时间啼哭时因过度通气导致呼吸性碱中毒引起的低钙抽筋,今天再向大家介绍另外一种婴幼儿哭出来的抽筋。要理解这种抽筋的发生和处理,我们先了解一下婴幼儿的认知、情绪发育经过。1婴幼儿认知、情绪发育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

上次我们介绍了大儿童长时间啼哭时因过度通气导致呼吸性碱中毒引起的低钙抽筋,今天再向大家介绍另外一种婴幼儿哭出来的抽筋。

要理解这种抽筋的发生和处理,我们先了解一下婴幼儿的认知、情绪发育经过。

1婴幼儿认知、情绪发育

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这句话常常用来形容年轻人不畏艰难、不迷信权威,是个褒义词。但年轻人显然还是会理性分析、决断的,否则就是蛮干,会被老虎吃掉。

孩子都哭抽筋了,医生却依然说没事!真不会有啥事吗

孩子哭抱起来就没事了

人生当中,真正符合“无知者无畏”原意的初生牛犊,是1岁前的婴儿时期,尤其是9个月以内的婴儿。这个时期的宝宝不懂什么是危险,对什么都感兴趣、都想研究一番。我们在看门诊时最喜欢接诊这些宝宝,弄一点声音就可以吸引其注意力、乖乖地配合你做体检了。

到了婴儿后期,特别是1岁时,宝宝逐步意识到“危险”,对陌生的人和事物开始躲避和抗拒,认生了!这个时候的宝宝做体格检查时最考验医生,你弄出来的声音和递过去的玩具已经没有吸引力——对本宝宝来说这些东西太小儿科了!而表扬和批评也是没有用的,宝宝还不能理解你话的意思,除非你用凶神恶煞的表情来吓唬ta。

2岁之后,情况又有了改观。此时宝宝已经能够分辨“好人”和“坏人”了,明白医生的检查对TA没有危险。宝宝开始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仰慕“伟光正”了,恰到好处的表扬和肯定将深得其心,赞两句就可以很好配合体检。

然后,我们进入正题……

孩子哭抱起来就没事了

2太“作”的宝宝

人之性情各异。总有一些人比较难以伺候,稍不如意就来一段“一哭二闹三上吊”。婴幼儿也不例外!

有些家长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家里宝宝太难带了!一不满意就大哭,并且是哭得很凄厉的那种,很“作”。有时候会哭到失声、面色发紫,哭到昏厥甚至抽筋!这种情形有个医学名词——屏气发作。

屏气发作其实并不罕见,大约有5%的婴幼儿会有这样的经历。这是一种中枢性植物神经调节障碍,有遗传背景,约四分之一患儿的父母小时候也曾有这种“不堪”的历史。

孩子哭抱起来就没事了

小知识:植物神经

植物神经又称自主神经,是内脏的运动神经。人体四肢和躯壳的肌肉是横纹肌,其收缩由各自的运动神经支配控制;内脏的肌肉不是横纹肌,是平滑肌或心肌等,并且除了肌肉运动,内脏活动还包括腺体分泌和各种吸收等等,这些活动就由内脏运动神经支配。

根据神经功能和药理特点,内脏运动神经又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者作用总体相反,互相制衡,共同调控内脏的活动,比如心跳、呼吸、消化、血管舒缩等等。

之所以叫自主神经,是因为除了呼吸你可以在一定程度控制以外,其它的内脏活动你总不能用意念去控制吧?即使睡着时你的意识已经去跟周公聊天了,你的心还在跳、胃肠还在消化、肺还在呼吸吧?这些是你不需要也无法控制的。至于为什么又叫植物神经,这个我就不知道了。

3屏气发作的表现

经典的屏气发作一般由恐惧、疼痛、发怒或者要求得不到满足诱发,具体剧情大概是这样的:

1.宝宝不开心!!

2.强烈的情绪爆发,狂风骤雨——“哇”一声大哭。

3.哭声戛然而止,哭出的一口气还没有来得及吸回去。

4.呼吸没了~

孩子哭抱起来就没事了

5.全身肤色发紫,严重者意识丧失,全身强直或抽搐。

6.约1~3分钟后呼吸自动恢复,面色好转,强直消失,醒了!

怎么样?剧本够惊悚吧?但请放心,屏气发作引起的强直和抽搐跟其它原因引起的抽搐不同,对健康不会造成什么危害,甚至在发作时做的脑电图都不会出现异常。

屏气发作可以反复出现,首次发作多数在1岁左右。到4岁之后,随着人的意念可以参与控制呼吸,慢慢地屏气发作就不会再出现了。

面对这样的宝宝,怎么办?

关键的两个字是:淡定!

首先,这种发作无损宝宝健康。并且,如果家长因此惊慌失措,然后对宝宝有求必应,教坏宝宝以后更麻烦!

正确的做法是,如果宝宝的要求是无理的,我们需要忽略这种要求,或者顺着宝宝的思路主动引导向合理的选项,预防哭闹屏气发作。一旦发作了,可以将宝宝抱起放到一处安静、安全的地方,静待其发作完毕。

宝宝多次得到“哭也没有用”的强化,以后哭闹可能会减少,发作也就可以避免了。

前面说了,2岁以内的宝宝,讲道理是没有用的,但这个年龄是喜欢模仿的,家长可以以身作则做良好的示范。2岁以后,宝宝开始关注自己的形象了,俗话说得好,爱面子害死人呀!这个时候我们还不会对良好行为多鼓励、多赞扬来引导宝宝克服不良的习惯?

所以说,面对这样“作”的宝宝,做家长的也只能斗智斗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