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孩子变得磨磨蹭蹭,先别急着催,越催促后果越严重 孩子越来越磨蹭的原因和引导方法

2022-02-21 21:08:00孕产
文/糖果妈妈有了孩子之后就连一向不善言辞的父母也开始变得唠叨起来,一天当中要和孩子说的话太多太多了,从衣食住行到孩子的学习和交友,没有什么是不让父母操心的。而这其中催促似乎成为了每个家庭的必选项,尤其是宝妈总是要在各种催促中度过。

文/糖果妈妈

有了孩子之后就连一向不善言辞的父母也开始变得唠叨起来,一天当中要和孩子说的话太多太多了,从衣食住行到孩子的学习和交友,没有什么是不让父母操心的。

而这其中催促似乎成为了每个家庭的必选项,尤其是宝妈总是要在各种催促中度过。

催着孩子起床,催着孩子吃饭,催着孩子去收拾好书包出门……繁忙的一天从催促声中开始,父母嫌烦,其实孩子更烦。

孩子越来越磨蹭的原因和引导方法

几番折腾下来家长发现这招时常失灵,孩子仿佛对此具备了强大的免疫力,开始充耳不闻,愈加拖拉了。

其实在这种情况下父母都是焦虑的,而焦虑的情绪又会投射在孩子身上,有些东西急不来,你越催,孩子越慢!

孩子最讨厌父母的行为,不是补课而是催促

先来看一个场景,早上起床后闹钟早已经响过了,可是7岁的小美还是赖在床上不起来。

宝妈走进卧室三次了,每次都说“快点快点”,可小美还是无动于衷。终于爸爸走进来掀开了她的被子,小美这才心不甘情不愿地起床洗漱。

磨蹭了一会儿,妈妈没有听到她漱口的声音。

走过去一看,小美满嘴牙膏沫子在盯着牙膏发呆,看到妈妈后问道“这是什么时候新买的牙膏啊?不是我之前用的牌子啊?”

宝妈到此时情绪终于爆发了,她大声地吼孩子:“用什么牌子有什么关系吗?你看看现在都几点了?你想自己迟到也让妈妈迟到吗?真是太磨蹭了!”

孩子越来越磨蹭的原因和引导方法

这样火山爆发的场景在生活中经常可见,孩子越大爆发的几率越高。一位宝爸也诉苦说,没孩子之前是等妻子化妆出门,现在是两口子掐着表等孩子,道尽了心酸和无奈。

父母总和孩子说“快快快”,可孩子反而变得更加“慢慢慢”了。

网上曾有一份针对1300名学生的调查,让孩子们说出最厌恶父母身上的6件事,其中一件就是:父母催促跟唠叨让自己不胜烦恼。

为什么家长越催促,孩子越“慢热”?

爸妈的催促到底怎么了,为什么催促得越急,孩子更加“慢热”呢?

1、 权力之争

孩子越来越磨蹭的原因和引导方法

从小宝宝开始,孩子就萌发了自主意识,当他认识到自己不再和妈妈是一体的了,而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时。

他会更加渴望通过自己的节奏来掌控一些事情。家长的催促看似是好心提醒,但次数多了却容易让孩子产生“夺权”的想法,他会认为大人的焦急打乱了自己的安排和计划,这很不应该,在权力之争中,即便他认为快动作是有利的,也会因为争权的想法而故意磨蹭。

2、 能力不足

不得不说,在大人眼中非常容易的一件事,其实对孩子来说是有困难的,特别是对于6岁以前的娃来说。就像系鞋带这件事情,或许孩子已经会系了。

但对此掌握得并不熟练,家长高声反复的催促容易让其“方寸大乱”,变得更加拖沓和不知所措。在这方面需要父母多观察,多些耐心指导才好。

3、 时间观念淡薄

还有的孩子时间观念比较淡薄,他们做事大多随着自己的心性来,而很少从大局观念和时间框架内去考虑,有的是因为年纪小,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有的则是因为平时自由散漫惯了,不想被父母管束和强制,反正小孩子的世界里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

这时候父母催促得越多,等于在告诉孩子“其实还来得及”,将出发的时间无限延长了,反倒起了相反的效果。就像一个孩子说的,他每次都要等到妈妈催到第5遍才会行动,因为“这才是底线”。

4、 难以适应新环境

孩子越来越磨蹭的原因和引导方法

面对新环境,孩子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在此中间呈现出来的状态可能就是迷茫、彷徨、犹豫、拖拉。

孩子越来越磨蹭的原因和引导方法

就像刚刚过去的国庆节,孩子疯玩了七天,突然让其置身于紧张严肃的学习中去,多少都会有些“开学恐惧症”,这个时候再加上父母不耐烦的催促,孩子会更加心焦。

怎样不惹恼孩子,还能让他快起来?

看到这个小标题,估计很多父母首先就炸毛了,是我们惹孩子吗?明明是他们在惹我们!收起你的情绪对立,先允许孩子慢下来,他才能在后半程持续发力。

1、 提前“预支”时间

说到底,父母之所以会反复地催孩子,就是因为时间不够用了,已经到了临门一脚的地步了。在这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做好时间规划,同时自己也提前预支下时间,不必次次催促,而是给孩子一个缓冲的时间段。

比如早上多设几个闹钟响铃,前两次不去催孩子,第三次才亲自上阵催孩子一下。

孩子在第一次闹钟响的时候就已经清醒不少了,心理有了起床的预期,这时候父母的出现就比较合适,孩子不会因此有特别大的抵触情绪。

2、 让娃自己承担后果

很多时候父母感到焦虑,是因为和孩子之间没有划分好彼此的界限,不管什么事情都大包大揽,孩子迟到了,宝妈很内疚,自责没有早点喊他起来;

孩子晚去了5分钟,兴趣班名额已满,爸爸又开始懊恼,觉得当时就应该把孩子“拎过来”才快一些。

你应该学会让孩子自己来承担磨蹭的后果,迟到进入班级就会被批评,磨蹭耽误了课程,就要另外花时间和精力去补充,别人写完作业可以玩,自家孩子因为故意拖延,那好吧,父母睡觉,你自己预习功课吧。几次下来孩子长记性了,自然也不用你催了。

3、 引导孩子的言行

父母越催促孩子,彼此都越心烦,家长应该少些批评和指责,去引导孩子的言行,而不是控制他的行为。毕竟孩子在认知和行动能力上和成人比还是相差很多的,不能单方面以大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的举动。

你可以说“如果你能在5分钟之内出来,还能吃上妈妈刚烤的蛋糕”,或者说“如果我们今天快一点,就能赶上上一趟校车,看到你最好的朋友,你俩不是很久没见了吗?”换一种方式,效果会大不同。

4、 帮助孩子提高能力

如果孩子只是在做某件事情上变得很慢,那很可能是他还欠缺做好这件事情的能力。与其嚷着让孩子快点,不如俯下身来亲自指导孩子来做事。

这不是包办,而是必要的示范和帮助,当孩子具备这样的能力和信心时,不用你催促他也能变得很快。有时候孩子又是自尊心爆棚的,不要揭穿他的“弱势”,而是以实际行动来指引他跟上队伍。

童年时光是分为两截的,在娃们小时候,家长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慢点,再慢点”,父母看着孩子学走路,学吃饭,学着做游戏,生怕他们摔了、噎了,总是让孩子的节奏慢一点。

可是等到孩子长大了,家长却总觉得他们太慢了,开始催促“快点,再快点”,不仅写作业学习要催,就连去景区看个风景,或者孩子自己在摆玩具,家长都会说“你能快点吗?”真是太难了!

孩子不是陀螺,父母“抽得快”孩子就转得快,你过多的催促会让娃很厌烦、有些沮丧、变得对抗和叛逆,帮孩子解决好问题,让彼此的节奏相适应,他会走得更舒坦些,未来也会更稳些,你说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