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学琴,需要关注我们的相处模式

2022-02-12 00:48:41孕产
今天和大家聊一聊我们和孩子的相处模式。正好看到一篇站在琴童家长角度的感言,个人认为说的很中肯,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伴随孩子的不光是对一门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我们作为陪伴者,对于艺术的认知层面更能直接去影响孩子的行为,作为父母,我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兴趣取向,生命状态。

今天和大家聊一聊我们和孩子的相处模式。正好看到一篇站在琴童家长角度的感言,个人认为说的很中肯,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伴随孩子的不光是对一门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我们作为陪伴者,对于艺术的认知层面更能直接去影响孩子的行为,作为父母,我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兴趣取向,生命状态。从不同的角度都在点点滴滴渗透在孩子的血液中。

同时感谢此文的作者!让我们更有深度的去看待学琴这件事!

转:做琴童家长的几点重要理念

——我在儿子沙龙音乐会上的讲座分享(实录整理)

很荣幸今天能够跟大家分享一些我作为一个琴童家长的一些理念观点,不是说我儿子有多么成功和出色,他也还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我仅仅是将我的心得感悟跟大家分享和探讨,希望我们在探讨中进步!

我因为有一个非常多动的儿子,他小时候都是玩刀剑长大的,他在琴凳上都很难坐到十分钟,因此我特别能体验作为琴童家长的抓狂和挣扎。但是因为他天生对音乐特别敏感,走到哪都对音乐有敏感的神经,音乐的记忆和辨识力也非常好,所以五岁半就开始给他学钢琴,刚开始三四年都是业余学,弹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等到十岁后他喜欢自己创作些小曲,顺手弹出来的小曲我都觉得很动人,在他十岁那年,“三八”妇女节时他作了一首钢琴曲《献给妈妈》,我听了感动得落泪,当时拍了视频上传到新浪视频上,被播放了一万多次,很多都赞扬说很感动(可惜新浪视频现在都消失了)。

一直没想过要走专业,是上音附中钢琴教授陈巍岭看了他的一个钢琴演奏视频后觉得他琴音有心灵有感染力,觉得应该专业,那时十岁半了,就开始加强每天弹到两个多小时,因为没有扎实的钢琴基础,也因为他喜欢作曲,12岁时就考了星海音乐学院附中作曲专业。偏偏在上了附中后他自己觉得自己更热爱钢琴,又把兴趣点和精力转向了钢琴。可是他基础薄弱,练琴又非常多动,极少能够在琴凳上坐到二十分钟,严重时弹五分钟就离开琴凳了,因此,大家可以想象我的“抓狂”,不过还好,我没有得“焦虑症”,如果为了学艺术得焦虑症那就太不浪漫了,所以我还是能够迅速调整自己。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那么有毅力和韧性,从来没有想过放弃或者暂停,就一直这么耐心陪伴着他,习惯了他一练琴就“消渴症”“尿频尿急症”等现象···在这么漫长的陪伴过程中,我从来没有想打过他,一次都没有打过,为此他还很得意,在他曾经看到一篇文章叫《哪个琴童不挨打》时,很得意地说:就有琴童不挨打!骂他也是很少的,当然,批评和唠叨肯定不少,所以后来我也经常反省,这些年对孩子指指点点太多了,鼓励和鼓舞远远不够,否则他也许能够进步更快成绩更突出。

也许是因为他天赋很不错,加上我们跟的老师有方,孩子在两三年的钢专学习中进步快速,现在他已出国留学,跟名师学习,相信他会有更大的进步。

在回望这个艰难的陪伴历程,加上孩子出国后的反思总结,我自己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跟大家分享探讨。我觉得作为琴童家长,尤其是专业琴童家长,有几点非常重要:

家长的心态很重要。家长的心态,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模式,有时候会决定了这路子能否走下去。

当年傅雷和儿子傅聪因为经常发生矛盾,傅雷就在傅聪13-16岁时把他一个人放在云南昆明,在那里他耽误了学琴的进程,后来就拼命弥补,猛练,以致于把手也练坏了。

我还接触过家长忍受不了孩子的练琴态度就让孩子终止学琴的事情。我觉得陪伴孩子学习艺术的家长心态要超脱些、浪漫些,不能太实际,太实际就难免会很抓狂,看到别人出成绩了优秀了,对自己孩子就恨铁不成钢,成天埋怨指责和打击批评。有些父母总认为,我花了那么多钱给你学琴,我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陪你学琴,你就应该像老黄牛一样、甚至像奴隶一样练琴才对得起我!一看到孩子有点松懈或不专心,他们就焦虑、急躁,其实在孩子还不热爱钢琴的时候,练琴是那么枯燥沉闷的事情,面对钢铁一样的琴键,用稚嫩的小手这么敲啊敲,难受啊苦闷啊,我们应该对孩子多一点同情和关怀,多一点鼓励和正能量,才能更好地激励孩子慢慢去热爱。有些家长带孩子去参加比赛,一输给谁就心里憋气、不爽或责怪,并因此更加焦急焦虑。

其实这样,孩子也会受影响变得急躁和烦心。所谓有什么样的家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家长心态不好,孩子很难有好心态好状态,并且这种状态会体现在他的演奏里,肯定是心浮气躁的演奏。其实我们想想,学习钢琴就是学习艺术,家长那么实在那么市侩那么算计那么在乎名利和回报,没有一点超脱和诗意浪漫,怎么可能培养出具备诗心诗情诗意的艺术孩子?!有些家长一聚在一起就只知道谈钱或者谈孩子将来可能赚多少钱,这样的环境培育出来的孩子,他的精神境界和格局不可能高得上去,艺术品味也不可能高得上去。

所以,作为学琴陪伴,心态和气质非常重要,我们要时时反省和调整自己,明白培养艺术家,本来就不应该太市侩太心急,不应该出快餐产品,而是要像煲老火靓汤一样,小火慢烹,慢慢浸润,每天浇水,静待花开。具备如此耐心陪伴成长的孩子,他们的艺术之心才有可能被滋养出来,他们的演奏境界才有可能上到高处。

家长的修养很重要。记得多年前我带儿子去看一场钢琴独奏会,演奏者是个35岁的瑞士钢琴家赛德里克·佩西亚,看完之后,感受最深的不是钢琴家那独具魅力的琴音,而是他那独特的修养,那由内到外温暖和煦令人开怀愉悦的笑容。记得当时在回家的路上,我跟儿子说:假如你将来能修炼到他这样的修养,成不成钢琴家都不重要了! 记得当时那佩西亚演奏结束后跟观众有个小小的互动环节,叫现场会唱《浏阳河》的观众上台演唱,让佩西亚伴奏。几个演唱者因为没有经验,走音走调,唱唱停停,唱完一遍还再来一遍,佩西亚一直带着笑容、耐心地、反复地伴奏。

结束后,现场观众十分热情,一个个都要求和他合照留念,于是,佩西亚在台下热情地和观众合照。他的脸上,一直保持着自然的、温暖的、由内到外的笑容,整个过程,我一直深深地被佩西亚的教养打动,他的每一个举动,都恰到好处,自然、真诚、温暖,不过分狂热,又有足够的热情带给人愉快、放松和充满温馨的享受! 当时在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想:一个人,修炼到这个地步,他本身就成了一颗温暖明媚的太阳,照亮自己,更照亮别人!他的艺术境界就如同他内心世界一样,整场演奏都不是炫技的曲子,弹的是巴赫和舒伯特,带给人宁静空灵的、美妙动人的钢琴音乐享受。我认为艺术的终极魅力就是如此,由内到外可以感染人打动人!

所以,一个艺术人的修养太重要了,而我们作为陪伴的家长,如果都修养很烂,粗口谩骂或者打打砸砸,怎么可能培养出修养良好的孩子!有些家长看到孩子不认真练琴,玩手机或者偷看小人书,一走过去就砸手机扔书本,甚至砸钢琴毁钢琴,然后还大声臭骂甚至大打出手,这种粗暴的行为,对孩子性格和气质的养成有很坏的影响。相反,如果我们作为陪伴,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家的气质、修养和内涵,对待孩子温和、尊重、耐心,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可以理性地严厉批评教育甚至理性的惩罚,始终不失控不粗暴不发泄,这样才有可能培育出一个自尊心强、温暖阳光、修养独到的艺术人。其实,我非常理解一个陪琴的家长有多么受到挑战,孩子不专心练琴、乱弹琴甚至厌烦抵触练琴时,那种抓狂甚至绝望每个人都会体会过,只是我常常想,就像一个弹琴的人,想要感动听众,必须先要感动自己,我们也是如此,想要感化孩子,我们要先做到感动自己,哪天我们感觉自己实在是太伟大了,简直像圣母像上帝一样伟大,那么有忍耐力那么有修养有内涵,那么,我相信这时候我们已经修炼到家了,孩子也会在我们的耐心磨砺下成长成熟了!

家长是孩子的领路人和决策者,因此家长要有判断力,孩子弹得怎么样,老师教得怎么样,都要有明智的判断。有些家长因为欠缺视野和判断力,孩子技术能力不错,弹得比较溜,就以为自己孩子是天才,自己孩子特别牛,自己孩子可以考进柯蒂斯,自己孩子将来也能成郎朗李云迪,其实很可能是个井底蛙,出去一接触,才知道弹得很溜的牛人多得是!也有些家长比较谦虚又无知,自己孩子很有才但是没有好好培养,荒废或耽误了孩子。孩子每一个阶段需要怎样的老师才适合,每个阶段最需要提升的是什么,家长都应该看得清楚并作出明智的选择。适当地参加比赛也是开阔视野的好办法,比赛可以接触到许多优秀的孩子,可以了解到评委的品味,对自己孩子学习情况是很好的检验。总之,就是要多学习和多接触多交流,不断提升自己的视野和判断力,给孩子做好引路人。

家长的自我成就很重要。在陪伴孩子学琴的过程中,家长想要有良好的心态智慧,我觉得如果能够建立一个自我成就的理念,会很有帮助。当我们自己在陪伴孩子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和孩子共同成长,甚至比孩子收获更大的时候,我们的心境会变得平和许多。因为有许多专业琴童家长都是辞了职进行专职陪伴的,如果不是在陪伴中得到自我提升的话,就会一味地把所有的希望和精力都放到孩子身上,这样,心态就更容易扭曲更容易焦虑。

所以,如果建立一个自我提升理念,相当于我们开始了人生的第二个学习阶段,通过对孩子的陪伴我们成就了自己的艺术学识、艺术视野,提升了我们自己的审美品位和审美情趣,通晓了艺术之美,让艺术时时带给我们乐趣,就会无比欣慰。以前我刚开始时也是什么都不懂,不会看五线谱不懂乐理不懂聆听,经过多年的陪伴学习,现在懂得了许多。

所以我现在最经常听到的就是别人问我是不是钢琴老师,最经常遇到的就是别人让我看他们孩子弹得怎样。连我带儿子去比赛,别人都觉得我像是孩子的钢琴老师。这点“虚荣”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从钢琴演奏艺术及其相关的弦乐、声乐、美术、舞蹈、电影诸多艺术形式中都获得了审美情趣,这大概就是作为一个陪伴的意外收获。

今天我讲的东西,跟大家共勉,希望我们在共同探讨中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