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训曾参告诉什么道理 曾子衣敝衣以耕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曾子杀彘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
曾子,又叫曾参,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妻哄小孩时随口答应儿子要杀猪给他吃, 事后,曾子为了实现这个承诺真的杀了猪。“曾子杀彘”是则家喻户晓的故事, 通俗而深刻地阐明了父母一旦有所承诺,就一定要守信兑现的道理。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
曾参杀猪取信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通俗而深刻地阐明了父母一旦有所承诺,就一定要守信兑现的道理。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
曾子衣敝衣以耕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接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纵使国君赏赐了我土地,也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曾子最终还是没有接受。这个故事,告诫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靠自己能力挣来的,用起来才不觉羞愧。
从曾参杀人悟出什么道理
原文: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出自《战国策》)
译文:从前,孔子的弟子曾子别了老母,离开了家乡,到费国去。不久,费国有个和曾子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听到这个消息,也没有弄清情况,就去告诉曾子的母亲:“听说你的儿子在费国杀死人了。”这时,曾子的母正在织布,听了这个消息,头也不抬地回答说:“我的儿子是决不会杀人的!”她照样安心地坐着织布。过了一会,又有人来说“曾子杀人了!”曾子的母亲仍不睬,还是织她的布。过了不久又跑来一个人,同样地说:“曾子杀人了!”听了第三个人的报告,曾子的母亲害怕了,立即丢下手中的梭子,急急忙忙地跳墙跑了。
故事寓意:这个故事所蕴含的寓意和一句俗话“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以及成语“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是一样的。一方面说明人言可畏,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重要性。
论语十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对学习就要象对远方来的朋友一样.别人对自己的不理解,要不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怎么不感到愉快?有志同道合的人来,怎么不开心呢?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怎么算不上是有修养的人呢?"
第二则是为人处世,时刻反省自己以达到忠,信,仁的目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人会忽视一些东西,需要我们通过成长慢慢来弥补。不要轻视这种进步...所以我们要经常回顾(故)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得从中获得新的知识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第四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法适从;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让学业陷入困境。”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我教给你的东西知道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
第六则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思想修养。人生态度,要于人争,不要以为自己老是不如别人,他们能够拥有的品质,我们如果学习,也一样可以拥有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看见贤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学习他的长处,希望和他一样;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
第七则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士人(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道路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第九则是学习态度,强调要惜时而学。也可以理解为孔子在教他的弟子如何做人,要有松柏一样的品质.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说:"直到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凋谢的。"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要得到别人的理解的第一步,就是要理解别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不要强行于别人身上。”
曾参不受鲁君邑讲了什么道理。
曾参不受鲁君邑讲了什么道理:为了自己的节操,不受他人的赠予。
爱惜自己的贞节,不为权贵所控制。
【原文】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译文】
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给(他一块)采邑,(并)说:“(你可以)用这块土地(的价值)修整衣服。”曾子(坚决)不接受。退回后,再送来,(曾子还是)不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畏惧馈赠者;馈赠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接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就算国君赏赐我的土地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畏惧他吗?”最终(曾子仍)不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曾参烹彘告诉人们什么道理?SOS!!江湖救急!!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释译:曾参的妻子要到市上去,他的儿子跟着她啼哭,孩子的母亲说:“你(“女”通“汝”)回去,等我回来,杀猪(彘音zhi,大猪)给你吃。”曾妻从市上回来后,曾参就要抓猪来杀。他妻子阻止说:“刚才只不过是哄孩子罢了。”曾参说:“小孩是不能哄骗的,小孩无知,是向父母学的,听父母教导的,现在你骗他,这是在教孩子骗人。母亲骗孩子,孩子以后就不信任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于是真的把猪杀了煮着(给孩子)吃。
后用以表示教子不欺。
《论语》告诉我们的一些什么哲理?
一个字:仁!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怎样达到仁?克己复礼,意思是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历代学者都认为,这是孔门传授的“切要之言”,是一种紧要的、切实的修养方法
相关文章
- 杯弓蛇影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
- 杯弓蛇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0字
- 杯弓蛇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一句话
- 杯弓蛇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二年级
- 杯弓蛇影告诉我们的道理十个字
- 杯弓蛇影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杯弓蛇影的寓意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杯弓蛇影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孔子说三十而立其间的立字是指成家立业吗
- 《和孩子一起读论语》第18课:被孔子的概括能力,彻底吓到了
- 伯乐相马说明什么道理
- 你知道怎样保护孩子吗?育儿专家告诉你,应该怎样告诉孩子有坏人
- 取名俗语“男不带天,女不带仙”有什么道理?老祖宗留下来的道理
- 国内学术上有道难题哪幅孔子的画像最真这本古籍破解了难题
- 如何告诉孩子……
- 孩子不讲道理,不听道理,找准原因,用对方法,孩子在道理中受益
- 家长所谓的“道理”,未必是真的道理,榜样的力量不可小视!
- 杯弓蛇影告诉什么启示
- 浅谈孔子的八大教育智慧:德育为先,智者为上
- 胎儿的6个小秘密,就不告诉你,就不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