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是什么让孩子变得敏感、脆弱、易怒?

2019-09-18 14:00:04孕产
攻击性家庭环境下的孩子,会成长成什么样子?是什么让孩子变得敏感、脆弱、易怒?
"什么是攻击性?

攻击性有两种:一种向外,一种是向内。攻击性积蓄到了极限分值就是毁灭性,向外毁灭就是杀人,向内毁灭就是自杀,

向外攻击

向外的攻击性会指向他人,要么是亲人、朋友、同事等熟人,要么是陌生人或网络。不是肢体暴力,就是语言暴力。

大部分人的攻击性都是指向下序位的身边人,也就是比自己更弱的人。

向内攻击

大部分攻击性向外、争强好胜、动不动就发脾气、动粗的人,在人群里都不太受欢迎,因为他们身上会有种危险的气场,让人觉得不舒服不安全。而向内攻击的人,往往呈现出最无害和安全的状态,大多不会受到拒绝和排斥。

但是,向内攻击对人的伤害性更大,更具隐蔽性,因为,向内攻击要么是攻击自己的身体,要么是精神系统。

案例

(以下案例来访者已授权)

小丽是一位两孩妈妈,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尽量避免顾此失彼。她的大宝是个七岁的男孩,阳光、活泼、帅气,思维敏捷,喜欢说话,不腼腆,可以看得出来父母教育的还是很优秀的。但他仍然还有很多小习惯,比如喜欢打岔,喜欢插话,大人们在说话时他会忘我的不顾虑别人,一直在说自己的事情,需要父母打断他,他才知道自己没有顾虑到别人。他有抠手指的习惯,喜欢拥抱,对于女性长辈尤为黏腻,喜欢被人夸奖,同时也喜欢引起别人的注意,如果长辈们不小心忽略了他,他会很生气,会以你们都不爱我了等这种方式哭闹赢得关注。

这一切的变化都是二宝出生以后发生的,小丽在怀孕期间依然与大宝建立良好的互动,比如每天夜里的讲故事,晚安吻,日常的陪伴与游戏。即使月份很大的时候,都坚持着,对于妹妹的到来,他是即欣喜又紧张,小丽告诉大宝,小宝宝的到来会让他多一个朋友,不会孤单。

在怀孕的过程中,孩子的奶奶考虑到孕妇的辛苦,有和大宝说:“妈妈怀孕很辛苦了,就不要读故事了,让妈妈去休息了吧。”大宝不愿意,那个时候孩子5岁,每天只有妈妈下班后才能见到,腻歪一会,奶奶这样做是剥夺了他和妈妈独处的时间,他会第一时间说:“不行,我要妈妈和我讲故事。”而小丽一般都是满足的,并不会告诉孩子妈妈很累了,下次这样的话。

在孕期,奶奶多次有制止,希望大宝能够体谅妈妈,并且内心也有些许埋怨孩子不懂得体谅人。孩子内心也自然感受到来自奶奶的这种埋怨,他认为奶奶是不可信任的、是不爱护自己的人,等妹妹出生之后,他更证实了奶奶更喜欢妹妹,因为他时刻关注到奶奶对妹妹是呵护有佳,但对自己总是批评、呵斥。

生活中,与爸爸之间的关系也较为紧张,小丽的老公在孩子小的时候对其特别严厉,依然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男孩子不能动不动就哼哼唧唧的哭,也经常严厉批评,甚至动过手。在妹妹出生后,爸爸天然的喜欢女孩子,对于妹妹的状态是心更柔软,大宝看到爸爸从来没有如此对待自己,似乎更觉得爸爸喜欢妹妹更多一些。小丽也与丈夫沟通过这个话题,此后丈夫开始阅读教育小孩的书籍,听相关的心理课程,认识到自己那些旧的教育思维确实损害到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并且也认识到了自己在教育上的失败。

但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就像我们大人,改变一种行为模式都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如果不进行大量的重复或者是自我觉察,很快就又会恢复到旧有的相处模式。

向外攻击性

有一个著名的漫画,画的就是一个职员在单位被老板骂,回家后就找茬骂老婆,老婆又找茬骂孩子,孩子的愤怒无处发泄,就去踢狗,这就是最常见的下序位攻击传递的现象。

攻击下序位的人,是最安全的。

所以从生存策略的角度上,这样的攻击是安全和可持续的。但从人性的角度上,这也是最懦弱的表现,把自己承担不了的痛苦,发泄给无辜的弱者,尤其是至亲的人,这样的行为不过是逃避责任和欺软怕硬而已。

小丽的丈夫有一点“窝里横”,他对家人则是充满攻击性的,对于比自己弱的妻子、母亲、儿子,他会显得更凶,严厉,但对于外面的人反而是很和蔼。虽然他的攻击性还不至于非常的严重,但对于家人来说,这种攻击性也是破坏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

小丽的妈妈也是一个向外攻击的人,小丽丈夫在与丈母娘生活的时段里,丈母娘是一把手,而和自己向内攻击性妈妈生活的时段里,他便成为一把手。

在底层社会中,有这样一种人,他在事业上一无是处,在人群中却表现出极好的脾气和修养,见人都是满脸和善,乐于助人,街坊邻居口碑特别好。但是一回到家里,关上门立刻变成恶魔,对亲人无比的刻薄、严厉,言语和行为甚至可以达到恶毒的程度。

他只是在外人眼里看起来的好人,其实,攻击性是很厉害的。

这类人他们往往自己不得什么大病,而他的家人却常常频发恶疾,一生都被噩梦困扰。

攻击上序位的人也有,只不过在人群中是少数,他们挑战和攻击的对象往往是上司、领导和权威,他们反而从不欺负弱小,对比自己弱的人群特别护佑、怜爱有加。

向内攻击

我们发现,身边有一类这样的人,他们什么都随顺随缘,完全没有什么要求,也没有什么底限,别人不能忍的他能忍,别人拒绝的他来承担。周围人都觉得他是心肠最好、脾气最好的人,但他却年纪轻轻得了癌症。

我们称这样的人为癌症性格,他们为了达成外在的和谐,过度的妥协,让自己承接了太多的压抑,吞咽了太多委屈。实际上,他的心理根本承担不了,于是,那些负面情绪长期郁结在心,就会攻击身体里的脏器,导致癌症。

小丽原本是向外攻击的,但在家庭关系里,如果出现两个向外攻击的人必然会造成家庭矛盾不断,争吵不断,于是久而久之,她开始隐忍,将向外的攻击性转向内,在孩子面前不表露自己的情绪、在父母面前也不抱怨任何不满,很多的事情独处承担。小丽的婆婆也是如此,小丽的公公和自己的丈夫完全如出一辙,也是“窝里横”,对婆婆向来都是凶、骂、甚至打。婆婆内心的感受是为了孩子,忍忍又何妨,她也不懂得如何经营亲密关系,有时候想爆发冲突时也往往被压制不能正常的表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人,要么故意打扮得灰头土脸,长衣长袍遮住性感部位,要么故意把自己心爱的东西送人,要么就是不允许自己享受美食,不允许自己休息和放假。

他们常常会说这样的话:我不漂亮,我好丑,我都不喜欢我自己,都是我不好,都怪我,都是我的错,我就是放不下,我还是有贪念,我是罪人呀,我不配拥有,我有什么资格享受等等。

他们缺乏活着的资格感,害怕自己美丽绽放,每天拿着鞭子抽自己。无论自己做得多好都不敢骄傲,任何一件不如意的事,归因都是自己的错,这些行为都是对自我信念系统和精神系统的攻击。

自我攻击久了,人就会真的变得不漂亮、情绪低糜、失眠多梦、焦虑不安,慢慢患上抑郁、强迫。

小丽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感觉到自卑,因为觉得丈夫从来都觉得她学历不够高,思想层次不在一个阶段,所以丈夫与自己沟通的时候总是带有一种轻蔑的态度,虽然她自己知道并不是那样,并且自己的工作能力很强,社交能力也很强,可惜在家庭里永远是被打压的那一样。所以她选择了收起自己的攻击性,好在她自己的性格并不是自卑到骨子里,她去提升学历,阅读大量的书籍,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在工作上更加拼搏,通过外在的武装自己,但这一切丈夫从来不会给予一句肯定。

小丽的努力既然不被看见,人也开始变得消极,但经过了一番心理洗礼之后,她自己也懂得了,人要先爱自己,改变是为了爱自己,赢得自己而努力,而不是将所有的期望建立在他人的身份。

除了小丽,家里还有小丽的婆婆也是向内攻击型的人,刚和儿子媳妇生活在一起的那段时间,她自己认为来自农村,家里的电器不会用,很多的工具连见都没见过,自己便开始自抑自艾,儿子对她的言语上都是期待她能够坚强起来,学着过城市生活。这对于一个六十多的老人家来说,确实有点难。

小丽与婆婆接触的更多,她一开始也是以尊重,包容的态度对待婆婆,但发现婆婆在生活中总是很悲观,自暴自弃,她也担心婆婆因此抑郁。小丽的大宝之前一直是由外婆带大,所以与外婆的感情很好,而奶奶来的时候,大宝是不喜欢的,在言语上会很直接的说:“我更喜欢外婆。”这样的话让奶奶的内心是很受打击的,奶奶觉得自己的孙子我怎么就不疼呢?

在实际的生活中,孙子和奶奶之间依然有很多的摩擦。奶奶因为是向内攻击型的,所以有话有想法都是憋在内心不说的,即使小丽会去引导婆婆,说出一些真心话,她都会将话语包装起来,不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这样一来,婆婆的内心里掺杂了很多的怨愤,在与孙子的相处中,也开始向下序位的对孙子责骂、怨怼。内心攻击性能量压抑多了,就开始和自己的儿子发生更加严重的矛盾,发生争吵。

对孩子的影响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之后,大宝的发展轨迹是什么样的呢?

孩子真如一张白纸一样,你在他身上涂抹什么样的颜色,他就显示出什么样的颜色。在上小学以前,大宝是100%信任家庭的,特别是来自妈妈的爱与权威。妈妈就是他的精神领袖,妈妈知道渊博、懂得很多,可以教她很多,所以他的一言一行都是模仿妈妈,包括他会学习如何对待别人。

大宝在对待奶奶的态度上也像妈妈那样,从尊重、包容转变成教育奶奶,因为他觉得奶奶实在太笨了,教很多遍都不会,并且还总是自暴自弃,他也学着妈妈的样说:“妈妈说,不会就学呀,不能这样随便放弃。”但奶奶似乎非常的固执,越希望她向左,她会越向右。最终儿子媳妇也便不再刻意的与她对抗,她愿意怎样就怎样。

这样的转变大宝也自然看在眼里,他一开始对待他人是采用如爸爸一般的“向外攻击”,因为他自己曾经说过,特别希望战胜爸爸,身高要超过爸爸,一定要比爸爸强大。他的这种身份认同也说明他开始懂得自己是个男性,他认同了自己作为男性的发展方向。

爸爸与他一起玩耍的时间还是少量的,大多数的时间都是与奶奶在一起(妈妈的工作也比较忙),加上二宝的到来,大家的转移重点从他身上有所偏离,他开始变得紧张,不断的和二宝争宠。比如争着要和爸妈一起睡觉,因为妹妹是和爸妈睡一个房间的(他从断奶之后就一直和外婆睡觉)。还和妹妹抢着被抱,将妹妹推出房间,要和妈妈独处等等。

各种的行为都在表达他想获得更多的爱,原来只属于他自己的爱,他想获得只属于自己的特殊待遇,孩子正在形成“自我”,他认为自己非常的重要。

Markus&murf提出:自我概念的基础、你对界定自我的特殊信念,是你的自我图式,我们的自我图式——对自己的认识,身强力状的、超重的、聪明的还是其他方面,有力的影响着我们对社会信息的加工。同时这会影响我们如何感知、回忆和评价他人和自己。

现在大宝已经七岁,他开始慢慢地形成“自我”。在妹妹出生之前,他的自我图式是“我是被所有的人喜欢的、被大家爱的可爱、帅气的宝贝。”而妹妹出生之后,他的自我图式变在了:“我不是妈妈唯一的宝贝,别人都觉得我是不乖的,不懂得体谅他人的淘气孩子。”

七岁的大宝开始步入小学,在新的环境下,他带着这样的图式并形成了不好的社交关系,他认为学校的同学对他都不友好,并且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好(实际,他的学习成绩还可以),班主任夸他是个聪明的孩子,只是有一个调皮的心,同时也强化了他内心的图式,于是在第二个学期越来越颓废,也觉得自己不爱学习,但实际上他的好奇心很强,求知欲很强烈,只是他不喜欢规规矩矩的坐在那里被逼迫学习。

他认为学校的同学都针对他,看不起他,甚至高年级的同学都校园欺凌他(这其中是有水分的),通过对孩子的了解,实际是心理学上的“焦点效应”,意味着人们往往会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度。

他想通过自己的哭闹、不听话,去争取更多的爱,但这种反而造成长辈们觉得他真的非常的让人讨厌,开始会对他说一些要挟的话,例如:你这孩子再这样,我们就不管你了;你再不好好完成作业,学校就不收你了;你再哭就不陪你了,等等。长辈们一再的演绎着“有条件”的爱,即你不听话我们就不喜欢你,你不会体谅他人,我们就对你不好。

大宝在长辈们的这些声音里,内心的自我图式也在不断的变化,他的攻击性开始由外向内,转向了自己。每当他不小心伤害到了妹妹,妹妹开始哭的时候,他会掩耳盗铃一样捂住自己的耳朵,表现出非常害怕的样子。如果爸爸或者是奶奶在场,爸爸和奶奶一定会责备他弄哭了妹妹。并且他会自己打自己,说:“我惩罚我自己可以了吧。“

久而久之衍生到他不小心干了坏事,他也会说:“我打我自己可以吧。”啪啪就是打自己两巴掌。这让小丽很吃惊说:“我从来没有这样对待过他,也没有因为他做错过什么事情体罚过他,可想而知我不在身边的时候,他都经历了一些什么样的事件。”

小丽说:“现在孩子更重要的是出现了轻生的念头,并且总是伴有严重的自责、愧疚,他这么小,居然开始说我自杀好吧,觉得自己就是来给这个世界添乱的,觉得自己就是个废物,听到他说这些话,我内心真的很难过,他以前真的不是这样的,真的不明白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通过分析小丽家庭环境,我们已经可以总结出,孩子的变化是因为家庭成员不一致的教育方针引起的。

大宝学习到了奶奶很多自暴自弃的处世方法,也学习到了部分爸爸的向外攻击性,而能言善辩,可以很好的表达内心感受也是学习了妈妈,虽然在这个家里,大家仍然都很爱他,但他体会不到,那么爱就不是爱。

小丽和孩子说:“如果你这么早就离开这个世界,就都感受不到这个世界的美好了。”

孩子哭着说:“哪里美好了?我一点都没有感受到美好。”

在整个家庭的教育模式中,所有的长辈们仍然是以自己的本能在对待孩子,虽然在学习着更好的平等、给予更多的爱,但实际上效果差。一个孩子无论长到多大,都不会不再需要归属感和价值感,仅仅爱你的孩子是不够的,这种爱必须要在每天的生活中以健康的方式表达出来。

有研究表明,那些得到父母温暖、一贯、充满爱的照料的孩子,产生的压力荷尔蒙皮质醇较少,而且,当他们确实不安时,也能更快地“关闭”他们的应激反应。另一方面,在童年早期遭受到虐待或者是忽视的孩子,很可能会更经常地感受到更多的压力,而且经常没有缘由的。

在小丽的家庭环境下,人们天然的会更喜欢小而可爱的婴儿,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忽视了大宝的存在,因为妹妹非常的可爱,非常的讨喜。

拥抱、微笑和大笑都是推荐父母应用的教育方式,在长期的成长过程里,比最神奇的玩具和活动对孩子都更具有意义。与一个孩子共度特别的时光、对其行为和想法表现出好奇心、学会更好的倾听,在每天的生活中向孩子表明他是被接纳的、被爱着的,并且这也能够塑造和增加大脑的发育。

最后,建议小丽与丈夫统一教育方式,分工合作,爸爸可以负责陪孩子玩、教会孩子如何社交,找到自己的伙伴,与孩子成为人生中的第一个兄弟。而妈妈负责生活细节与学习,多使用过发散性沟通方式引导孩子多表达生活中点点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