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父母篡改中招志愿应该怎么判 父母干涉高考志愿填报怎么办?

2022-10-03 18:05:23孕产
父母篡改中招志愿应该怎么判,中招志愿修改过了时间一般都不能修改了,现在的话录取通知都下来了吧,或者你可以去别的学校办借读,但是学籍确定了的话,学理籍没办法该父母干涉高考志愿怎么办?2007年初升高招生考试已结束,接下来就是考生填报志愿。在中考成绩还没有揭晓的情况下,填报志愿确实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技

中招志愿修改

过了时间一般都不能修改了,现在的话录取通知都下来了吧,或者你可以去别的学校办借读,但是学籍确定了的话,学理籍没办法该

父母篡改中招志愿应该怎么判

父母干涉高考志愿怎么办?

2007年初升高招生考试已结束,接下来就是考生填报志愿。在中考成绩还没有揭晓的情况下,填报志愿确实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技术。即使成绩公布,假若考生的成绩(总分)处在哪个位置不知晓,填报志愿也是一个难题。下面仅填报中考志愿谈点个人的看法,供广大考生和家长参考。 1、首先要了解今年各类高中招生的计划及有关的招生政策。 普通高中招生计划中又分计划内的招生数和择校生的招生数。今年的择校生有三限(限人数、限分数、限钱数),人数确定为计划招生数的20%以内,如富阳中学计划招生900+54人,则计划内为778人,择校生人数为122人,择校生一次性交人民币15000元,其他费用与计划内一样。 2、正确对待中考志愿。   考生为个人发展定向,就应当根据招生学校的要求,结合本人在初中阶段的德、智、体条件,“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在填报志愿时,要选择自己热爱和向往的学校。这样学有兴趣,聪明才智利于发挥。同时,考生还要客观地估价自己,成绩达不到的学校不要报,抓住一切有利于被报考学校录取的机会。 3、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如何选择第一批、第二批录取的学校。   第一批录取的学校为普通高中(含民办高中)。   第二批录取的学校有职业高中、初中中专、技工学校(三者互不兼报)。     考生可以根据本人的爱好志向以及本身具备的不同条件,选择报考不同的学校。《志愿信息表》上的志愿栏目,考生最好应该全部都填满,以便增加录取的机会。但凡被前一批次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下一批次的录取。     4、怎样才能填好第一志愿。     由于中考的录取工作是分二批进行的。一般情况下,前一批学校的录取分数线要比后一批学校高,所以在不同批次录取的学校中,考生应分析报考哪一批学校对自己较为有利,报考哪一批学校对自己较为不利。     在同批次录取的学校中,考生应依次排出若干所“最理想的”、“理想的”、“较理想的”学校。然后根据自身条件,分析用哪所学校作第一志愿被录取的可能性较大。如果将“最理想的”学校作为第一志愿把握不大,不妨将“理想的”学校作为第一志愿,以此类推则可作出比较合理的选择。     5、考生填报志愿时应注意的问题。     录取工作本着“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录取的原则,“按照计划、依据成绩、尊重志愿、分批录取”,因此,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注意:(1)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平时学习情况确定本人的志愿,同时要认真听取老师和家长的建议;(2)要慎重填报计划内或择校生志愿,按家庭经济情况量力而行;(3)要注意志愿填报的“梯度”,认真填写《志愿信息表》;(4)完不成招生计划的学校,可以招收有意愿的落榜生,建议考生在报考时,尽可能填写“服从”,以增加录取机会。     6、如何保持志愿间的梯度。 志愿间的梯度,是指考生报考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之间的距离。由于同一批录取的学校的分数线不尽相同,所以考生填报志愿有一定的梯度,就可以保证在第一志愿未被录取的情况下,顺利地转入第二志愿。     考生填报志愿,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实事求是地从高到低选填自己的志愿。即按照第一批学校的录取分数线高些,第二批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低些,注意志愿间保持一个合理的梯度。    7、填报志愿应处理好下列关系。     (1)职高系列的专业“热”与“冷”的关系。近年来由于有些专业报考人数多,有些专业人数少,形成所谓的“热门”与“冷门”。有的考生对“热门”专业十分青睐,对“冷门”专业不屑一顾。他们在几番竞争“热门”专业而不入时,往往连“冷门”专业也进不去了。事实上专业“热”与“冷”的现象只是暂时的和相对的。随着市场调节的作用和人们观念的转变,“热门”专业如遇到人才过剩则可能降温,“冷门”专业如遇人才紧缺则可能升温,这是必然的。     (2)名气“大”与“小”的关系。学校在社会上享有的声誉就是学校的名气。名气大的学校报考人数多,选择余地大,但考生各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而名气小的学校则相反。有的考生认为,只有进入名气大的学校脸上才有光,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去报考。往往连学校投档分数线都达不到。有的虽然达到了该批次的录取分数线,但在学校好中选优的审定中,很容易被淘汰,面子没挣着,机会却失去了。    处理好这些关系,在专业的选择上应冷热兼顾,在名气的选择上不要刻意追求。     8、要做到“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初中毕业生选择升学志愿,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知己知彼”是考生报考学校的前提。“知己”,就是说考生要对自己的成绩要有一个正确的估价,弄清自己所处的位置。不能以偏概全,只注重一方面的条件而忽视其它方面的条件;不能过于自信,但也不要自卑。“知彼”就是说考生要通过对《招生指南》等材料的学习,力求全面地了解招生部门及招生学校或专业的要求。     “扬长避短”是考生报考学校的关键。如学习成绩好的考生报考录取分数线高的学校,有专项特长的考生报考音体美特长生等是“扬长”;而学习成绩较差的考生不报考分数线较高的学校,则是“避短”。 同时,考生还应对周围考生的报考心理、报考结果作一些推测,以避开热点,减少碰撞,保持自身条件对于报考学校的较大优势。     9、家长应如何指导子女填报志愿。     因为初中毕业生年龄较小,在升学问题上还存有许多困惑,所以在他们填报志愿时,需要得到家长的指导。家长在指导子女填报志愿时,应注意:    (1)加强理想教育。家长应通过对子女填报志愿指导,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成才观,不依赖父母,不贪图享受,把国家的需要放在首位。同时鼓励他们不论上什么学校都光彩,不论将来干什么工作,都能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   (2)不搞包办代替。要充分听取子女的意见,尊重他们的选择,不能过分限制他们的报考志愿。有的家长不与子女商量,代填志愿,常常造成子女被录取而不报到或报到后学习不努力的被动局面,这不利于子女的成长。   (3)不能重男轻女。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些家长对女孩成才的期望值不高。他们认为,女孩在高中阶段的智力提高不如男孩,参加高考的后劲不大,往往限制过多。这样,不仅不利于调动女孩的学习积极性,也抑制了一部分有培养前途的女孩的成长,对国家、对家庭都不利。   (4)注意听取老师的意见。学生每天在校时间比较长,和老师们生活在一起,其学习状况老师往往比家长更清楚。因此,家长在指导学生报考时,可以请老师当参谋,要注意听取他们的建议。总之,家长指导子女填报志愿应当既实事求是,又要考虑到孩子将来的发展,富有一定的预见性,不能一味着眼于能够录取,而应当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挥兴趣、爱好和特长,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早日成才。     10、要充分尊重考生志愿。     填报志愿是考生应有的权利,任何学校和老师不得干涉考生自主填报志愿。特别是不得强迫考生填报某校,阻止考生填报其他学校。   所以考生应当维护自己的权利,按自己的意愿填报志愿,不要失去任何一个选择的机会。

父母篡改中招志愿应该怎么判

父母干涉高考志愿填报怎么办?

2007年初升高招生考试已结束,接下来就是考生填报志愿。在中考成绩还没有揭晓的情况下,填报志愿确实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技术。即使成绩公布,假若考生的成绩(总分)处在哪个位置不知晓,填报志愿也是一个难题。下面仅填报中考志愿谈点个人的看法,供广大考生和家长参考。
1、首先要了解今年各类高中招生的计划及有关的招生政策。
普通高中招生计划中又分计划内的招生数和择校生的招生数。今年的择校生有三限(限人数、限分数、限钱数),人数确定为计划招生数的20%以内,如富阳中学计划招生900+54人,则计划内为778人,择校生人数为122人,择校生一次性交人民币15000元,其他费用与计划内一样。
2、正确对待中考志愿。
  考生为个人发展定向,就应当根据招生学校的要求,结合本人在初中阶段的德、智、体条件,“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在填报志愿时,要选择自己热爱和向往的学校。这样学有兴趣,聪明才智利于发挥。同时,考生还要客观地估价自己,成绩达不到的学校不要报,抓住一切有利于被报考学校录取的机会。
3、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如何选择第一批、第二批录取的学校。
  第一批录取的学校为普通高中(含民办高中)。
  第二批录取的学校有职业高中、初中中专、技工学校(三者互不兼报)。
    考生可以根据本人的爱好志向以及本身具备的不同条件,选择报考不同的学校。《志愿信息表》上的志愿栏目,考生最好应该全部都填满,以便增加录取的机会。但凡被前一批次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下一批次的录取。
    4、怎样才能填好第一志愿。
    由于中考的录取工作是分二批进行的。一般情况下,前一批学校的录取分数线要比后一批学校高,所以在不同批次录取的学校中,考生应分析报考哪一批学校对自己较为有利,报考哪一批学校对自己较为不利。
    在同批次录取的学校中,考生应依次排出若干所“最理想的”、“理想的”、“较理想的”学校。然后根据自身条件,分析用哪所学校作第一志愿被录取的可能性较大。如果将“最理想的”学校作为第一志愿把握不大,不妨将“理想的”学校作为第一志愿,以此类推则可作出比较合理的选择。
    5、考生填报志愿时应注意的问题。
    录取工作本着“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录取的原则,“按照计划、依据成绩、尊重志愿、分批录取”,因此,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注意:(1)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平时学习情况确定本人的志愿,同时要认真听取老师和家长的建议;(2)要慎重填报计划内或择校生志愿,按家庭经济情况量力而行;(3)要注意志愿填报的“梯度”,认真填写《志愿信息表》;(4)完不成招生计划的学校,可以招收有意愿的落榜生,建议考生在报考时,尽可能填写“服从”,以增加录取机会。
    6、如何保持志愿间的梯度。
志愿间的梯度,是指考生报考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之间的距离。由于同一批录取的学校的分数线不尽相同,所以考生填报志愿有一定的梯度,就可以保证在第一志愿未被录取的情况下,顺利地转入第二志愿。
    考生填报志愿,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实事求是地从高到低选填自己的志愿。即按照第一批学校的录取分数线高些,第二批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低些,注意志愿间保持一个合理的梯度。
    7、填报志愿应处理好下列关系。
    (1)职高系列的专业“热”与“冷”的关系。近年来由于有些专业报考人数多,有些专业人数少,形成所谓的“热门”与“冷门”。有的考生对“热门”专业十分青睐,对“冷门”专业不屑一顾。他们在几番竞争“热门”专业而不入时,往往连“冷门”专业也进不去了。事实上专业“热”与“冷”的现象只是暂时的和相对的。随着市场调节的作用和人们观念的转变,“热门”专业如遇到人才过剩则可能降温,“冷门”专业如遇人才紧缺则可能升温,这是必然的。
    (2)名气“大”与“小”的关系。学校在社会上享有的声誉就是学校的名气。名气大的学校报考人数多,选择余地大,但考生各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而名气小的学校则相反。有的考生认为,只有进入名气大的学校脸上才有光,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去报考。往往连学校投档分数线都达不到。有的虽然达到了该批次的录取分数线,但在学校好中选优的审定中,很容易被淘汰,面子没挣着,机会却失去了。
   处理好这些关系,在专业的选择上应冷热兼顾,在名气的选择上不要刻意追求。
    8、要做到“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初中毕业生选择升学志愿,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知己知彼”是考生报考学校的前提。“知己”,就是说考生要对自己的成绩要有一个正确的估价,弄清自己所处的位置。不能以偏概全,只注重一方面的条件而忽视其它方面的条件;不能过于自信,但也不要自卑。“知彼”就是说考生要通过对《招生指南》等材料的学习,力求全面地了解招生部门及招生学校或专业的要求。
    “扬长避短”是考生报考学校的关键。如学习成绩好的考生报考录取分数线高的学校,有专项特长的考生报考音体美特长生等是“扬长”;而学习成绩较差的考生不报考分数线较高的学校,则是“避短”。
同时,考生还应对周围考生的报考心理、报考结果作一些推测,以避开热点,减少碰撞,保持自身条件对于报考学校的较大优势。
    9、家长应如何指导子女填报志愿。
    因为初中毕业生年龄较小,在升学问题上还存有许多困惑,所以在他们填报志愿时,需要得到家长的指导。家长在指导子女填报志愿时,应注意:
   (1)加强理想教育。家长应通过对子女填报志愿指导,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成才观,不依赖父母,不贪图享受,把国家的需要放在首位。同时鼓励他们不论上什么学校都光彩,不论将来干什么工作,都能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
  (2)不搞包办代替。要充分听取子女的意见,尊重他们的选择,不能过分限制他们的报考志愿。有的家长不与子女商量,代填志愿,常常造成子女被录取而不报到或报到后学习不努力的被动局面,这不利于子女的成长。
  (3)不能重男轻女。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些家长对女孩成才的期望值不高。他们认为,女孩在高中阶段的智力提高不如男孩,参加高考的后劲不大,往往限制过多。这样,不仅不利于调动女孩的学习积极性,也抑制了一部分有培养前途的女孩的成长,对国家、对家庭都不利。
  (4)注意听取老师的意见。学生每天在校时间比较长,和老师们生活在一起,其学习状况老师往往比家长更清楚。因此,家长在指导学生报考时,可以请老师当参谋,要注意听取他们的建议。总之,家长指导子女填报志愿应当既实事求是,又要考虑到孩子将来的发展,富有一定的预见性,不能一味着眼于能够录取,而应当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挥兴趣、爱好和特长,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早日成才。
    10、要充分尊重考生志愿。
    填报志愿是考生应有的权利,任何学校和老师不得干涉考生自主填报志愿。特别是不得强迫考生填报某校,阻止考生填报其他学校。
  所以考生应当维护自己的权利,按自己的意愿填报志愿,不要失去任何一个选择的机会。

父母篡改中招志愿应该怎么判

偷偷篡改别人的报考志愿应该受到什么责任

据了解,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尚无专门针对违背学生意愿、篡改高考志愿的法律责任的规定,也没有可借助的纠错机制,实践中只能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做法。

如果父母一直干涉自己填志愿怎么办

干涉是对你的关心,他们 的社会经验告诉他们要怎么做。先感谢一下他们把。
说明自己志愿的充分理由。召开家庭会议

如果有人篡改了“报考志愿”怎么办

考生登录考试报名系统后可以修改密码,修改后的密码请妥善保管,以便进行志愿的修改和查询成绩,由于考生密码泄漏造成的后果由考生本人及家长负责。

对于中学生,他们恶意偷改别人的志愿该怎么看?

希望法律可以严惩这些垃圾。



也许我的言辞过于激烈,但是我对于这个学生,我已经连人都不想称呼了,在我心里他就是个垃圾。人是做不出这种丧心病狂的事情的,他完全没有可以称为一个完整的健全的人的资格,他就是个渣渣。
作为普通人,如果篡改志愿没有被发现,那么很可能就被他毁了一生。普通人除了靠着学习这条路能够有个好未来,其他的地方想博出一片天地有多难,我想我们每个人应该心里都很清楚吧。



从法律层面上来说他违法了,他这属于破坏了计算机系统罪,情节严重至少五年。从情感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这样的刑罚都是轻的了,他这样一个举动,如果没有我们网民的推动作用,那个可怜的学生这辈子我真的不敢想象。
一片美好未来,就被这样一个藐视法律,不友爱同学的自私鬼给毁了。他对不起他的同学,对不起同学的父母,他也对不起自己的父母。成绩不好,大不了复读继续考,可是篡改别人的志愿,就是个垃圾。



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说,他都是错的,不要说他年幼无知,年幼不是借口。他已经算是半个成年人了,他必须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说穿了,他还是无知,无知所以无畏,自私所以胆大。我非常讨厌这样的人,希望以后再也不会在新闻上看到这种报道。

高考志愿填报孩子与父母有分歧怎么处理

在高考志愿的选择上,孩子与父母的意见不一致是经常会出现的情况。下面就有家长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如果孩子不能理性的选择专业,与家长发生严重对立,该怎么化解矛盾,统一看法?怎样做孩子的工作?”这既是不少家长的心声,也是每年遇到的话题。 目前,大部分学生的高考志愿都由家长主导,这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父母在替孩子把关的同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意愿表达出来,甚至出现强加给孩子的情况。有些孩子拧不过父母选择了妥协,有些孩子则和父母起了争执。一些家长志愿包办的行为,甚至破坏了亲子关系,影响孩子高三学习阶段的最后冲刺。这也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 填报志愿该不该尊重孩子的意愿?当父母与孩子意见不一致时,又该如何处理呢?这里我们给大家一点提示: 1.家长首先要明确一点,填报志愿过程中,孩子才是主体。目前,一般父母和孩子在志愿填报上的矛盾集中在学校、专业和地域的选择上,其中最多的是专业选择上的分歧。来做志愿指导的考生和家长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特别想报考某个专业,但家长就是不同意。我们发现,孩子往往都很通情达理,反倒是一些父母“我说了算”的家长作风,让本来是无话不说的母子、父女,在志愿上交流得很少。 家长在和孩子意见不一致时,家长一定要放低姿态,善于倾听,了解孩子的想法,耐心和孩子沟通,力争通过交流达成一致意见。 2.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家长往往存在这个心理,那就是千方百计做通孩子的工作,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认可父母的看法。就像上面这位家长所问的“该怎么化解矛盾,怎样做孩子的工作?” 说起来家长都知道,帮孩子选专业要结合孩子的兴趣、爱好、专长、即将来的发展方向考虑。可在实际填报志愿时,家长心里都有个小九九,希望孩子能听自己的,并且认为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让他少走弯路。天下哪个父母会害自己的孩子呢?但是过分的干预是在剥夺孩子的选择权。 如果家长不试着改变自己的意愿,而一味勉强孩子屈服,可能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即使孩子顺从了家长的建议,按父母要求填报了志愿,然而由于没兴趣,大学的学习便会缺乏主动性,还有可能影响学业。在《填报志愿必戒的常识性失误》的博文中,我们举过相关案例:北京考生杨迪(化名)在填报志愿时屈服了妈妈,被迫选择了不喜欢的金融专业,在被某财经大学金融专业录取后,因实在学不下去,大三时选择了退学。 3.即使家长考虑和选择是正确的,也要以理服人,要让孩子心悦诚服,如果孩子有一丝的想不通,都不要勉强,最后志愿的“落笔”权要交给孩子。当然,孩子的选择也并非都是正确的,由于年龄、阅历等原因,孩子的想法有时难免不切实际,这时家长也不要带着情绪说教,而是要把自己的观点清晰地表达出来供孩子参考,也可向专业人士咨询。 家长千万不能态度强硬,也不要背后搞“小动作”,比如偷偷修改了孩子的志愿。在整个过程中,亲子沟通得越充分越好,志愿的填报也就越顺畅。 4.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对志愿无所谓,乐于听从父母的安排,这时父母尤其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并给予适当的引导。作为家长,不是代替孩子作决定,更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要尊重孩子,为孩子提供精神支持和信息帮助。 此外,参谋孩子志愿时,父母双方的意见要先达成一致,否则孩子夹在中间更会茫然。 最后,我们还要说一句,上大学的是孩子,而不是父母,理应充分尊重孩子自己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