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别做乖孩子,太累

2021-12-09 05:01:12孕产
上周把小叶子送去幼儿园,家里顿时安静不少。爸妈和我说,“这小叶子不怎么乖啊,你当年可懂事、好带多了。”和还不会坐、很好摆布的小婴儿老二相比,老大确实让刚来深圳的老两口有点头痛,最典型的就是,一天能听到N个“不”,小叶子会通过撅嘴、皱眉、哭、语言来表达她的各种情绪和不满。

上周把小叶子送去幼儿园,家里顿时安静不少。爸妈和我说,“这小叶子不怎么乖啊,你当年可懂事、好带多了。”

和还不会坐、很好摆布的小婴儿老二相比,老大确实让刚来深圳的老两口有点头痛,最典型的就是,一天能听到N个“不”,小叶子会通过撅嘴、皱眉、哭、语言来表达她的各种情绪和不满。

想用哄骗或威胁的老方法,让她穿不喜欢的衣服、吃不喜欢的饭、上不喜欢的课?那是不可能的

但这为父母啧啧称道的“好性格”、代表着他们教育方式很成功的好孩子,一路走到今天,发现其实当年的我,压抑了很多东西,如果可以,我希望,我的孩子,不再是个“乖孩子”。

说起来,我的父母已然是挺好的父母,至少在那个年代,他们对我的教育没有打骂、并不算压迫、也倾注了满满的爱。

只是,身为孩子的我,会敏锐的观察父母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却不是个很好的解释者。

比如他们只是在亲戚孩子“熊”的时候和我无意间感慨,“真不省心,咱们家这些孩子里就你最乖,不给大人惹事。”在看到邻居孩子哭天抢地要吃的时候和我说,“这样的孩子妈妈不喜欢,你就好了,从来不随便要。”

于是,我就会因为怕失去他们的爱,而收敛起我的欲望,去维系一个“好孩子”的标签、效忠于父母定下的标准。

所以我成为了“懂事”的孩子,但代价是,把真实的情绪给隐藏了,好多事明明和自己无关,却要责备是自己不够好。

表面看也没什么,长到30好几,人格“健全”,但只有我知道,我曾经因此非常委屈而压抑:

“好孩子”就像一个魔咒,会演变成一种习惯和标准,无形中给自己增添了很多压力;我也曾谈过不敢真实表达自己情绪、惧怕冲突的恋爱并因此受伤……

在一般爸妈眼里,孩子“听话”,是个特别好的优点,但往往特别乖的孩子,长大了心理问题也较多、容易变成讨好型人格,或者患上“配角综合症”,也就是在群体的社会角色分配中,“不喜欢向前闯,甘当团队的配角”。

马伊琍曾经在开直播时,反省过自己的教育方式。

她说,大女儿爱马是个典型的“乖孩子”,早在爱马1岁多,马伊琍就教导她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做错了事会训斥她,只要马伊琍声音稍微大一点、表情严肃些,爱马就会说,“妈妈我错了,我再也不敢了。”

直到马伊琍有次发现,女儿和幼儿园的同学一起玩过家家,有的孩子扮演妈妈,有的孩子扮演宝宝,爱马其实很想当妈妈,但同学也想当妈妈,爱马被逼着只能当宝宝,心里不高兴却不敢表达出来。

马伊琍本来觉得小事而已,建议爱马“可以拒绝”,但女儿却怯怯地说,“我不敢”,她这才意识到,一个乖孩子,都失去了什么。

原来太严格的管教方式,让孩子过早、过分地懂事,连自己的心里话都不敢表达,她已经习惯于屈从强硬的方式、习惯于忽略自己的感受,已经不会说“不”了!

所以在那以后,马伊琍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式,花了足足两个月的时间耐心沟通和陪伴,才让爱马学会了说“不”。

孩子就该有自己的天真可爱,如果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顺从、不反抗、听话,步入社会以后,不仅会失去棱角和个性、缺乏自信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会在面对危险权威时,不懂得保护自己。

每个孩子其实都有撕掉“乖”标签的本能,有的会选择反抗,说明他们尚且在寻求与父母的和解,但有的,已然放弃努力,“好吧,我乖”,这样的孩子不是真的懂事,只是关闭了情感之门。

《狗十三》里的少女李玩,就是其中之一。

她的父母离婚了,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爸爸总是忙于工作,对孩子的关心在他理解,就是吃穿不愁报补课班,至于李玩心里想什么,爸爸并不在意。

明明李玩喜欢物理,爸爸偏要她补习英文,李玩不高兴,爸爸就简单粗暴地买了条狗哄她开心。

从不喜欢到喜欢,李玩和狗狗处出了感情,狗却被爷爷遛丢了,然而全家想着的不是怎么追狗、怎么和李玩道歉,而是买了另外一条狗,哄骗她是同一条。

李玩的悲伤、愤怒,在父亲看来是使性子,她得不到长辈的感同身受,也等不来他们的道歉,还换来了一身棍棒。

第二条狗的命运依旧如此,可以随便被爸爸抛弃。

无数次心理落差,终于将“叛逆”的李玩驯化成了“懂事”的孩子。李玩变乖了、却也麻木了:她不再表露真实的情感、她屈服于大人所有的安排,甚至到最后,她连路上意外看到自己丢失的第一条狗在别人怀里,也不再争取要回来了。

她只是心冷了:回来有什么用呢?在这个家里,你只是一条狗。

就像深圳宝安那个被妈妈虐打的姐姐,毫无反抗,被打了不哭不闹,她不是没有情绪、也不一定是没反抗过。

只是,既然自己的需求得不到回应,便学着干脆否认自己有需求这件事,以此来自保、来对抗这过程中的伤痛、孤独与情感缺失。

懂事和乖,是身为家长的“最高赞誉”,却也是孩子的“最深束缚”。

其实,孩子能够在我们面前哭、发泄,恰恰说明孩子对我们、对这个家庭有足够的安全感,知道我们会全然接纳他的情绪。

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纵容孩子犯错,而是让孩子明白,你不必隐藏自己、不必讨好谁、你可以有你的想法、你更可以做自己。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的“六大主张”,其中两点是:

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其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

解放儿童的嘴巴,使其有提问的自由,从“不许多说话”中解放出来;

我深以为然。

是的,孩子,你不必太乖太懂事,我希望你在做孩子的年纪,仅仅就是做孩子。

而如果你没有,当你长大,请记住:

真正的长大,就是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