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老人带娃,为啥有的子女感激,有的却毫不领情?错不在子女
文|秘籍君
有了宝宝后,我和邻居之间打交道更勤了。抱着娃在楼下转悠时,常常碰到同一单元的两位老人,一来二去就熟悉了。说来奇怪,同为奶奶,也同样是因为媳妇生娃才从老家过来,两位老人的生活却过得截然不同。
三楼的李奶奶开朗大方,常说在这里既给儿子帮了忙,自己还能享享天伦之乐,挺好的。儿子儿媳也都很知道感恩,公司组织旅游自己不去偏把名额让给她,说是特意犒劳她的;而二楼的王奶奶性格虽然也开朗,但谈话间总说自己如何从早忙到黑,言语中透露出儿子儿媳不懂事,对自己的辛苦不领情之意。但我见过这两对年轻夫妻,性格温和知书达理,不像是不懂事的人。
如今生活压力大,邀请父母帮忙带娃的上班族夫妻越来越多,连国家也默认这一趋势,在争夺子女抚养权问题上,法律也更偏向老人经常带娃的一方。但老人带娃有苦有乐,尤其是跟子女同住,难免问题多多。这其中,子女对老人的态度问题,就成了决定老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那么,同样是老人带娃,为啥有的子女感激,有的却毫不领情?难道真跟子女本身的品行有关系?其实错不在子女,奥秘在于,老人在这个小家是否定位清晰。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看到,如今很多家庭因为老人住在一起引发了不少矛盾。有老人指责子女不管事的,有子女觉得老人管得太多的,说到底,还是因为老人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清晰。
先问自己一句:我来到孩子的家里带孙辈,是带娃主力,还只是儿子儿媳的育儿辅助者?这一问题捋清了,很多矛盾就避免了。
总觉得自己是带娃主力,难免事事上心,不仅劳心劳力,还容易“越界”,子女自然不领情
二楼邻居王奶奶显然是他们家的带娃主力。不仅白天带娃,晚上儿子儿媳下班后也依然是她照顾娃洗漱,搂娃睡觉。周末小两口要么赖床不起来,要么一起出去过“两人世界”,孩子依然是她带着。因为觉得自己劳苦功高,她对孙女的所有事都要干预。吃什么奶粉、穿什么衣服、买什么玩具......很多时候孩子的父母不同意,她就贴上自己的退休金去买,但儿子儿媳往往不领情。
其实,王奶奶显然是越界了。她不知道,尽管自己白天带娃时间长,但主力军依然是小夫妻。在关于孩子的事情上,她既不应该大包大揽,也不应该干涉太多。让夫妻俩在下班之余多带带孩子,既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也能让他们体会带娃不易,他们反而会生感恩之心。
把自己当做“辅助者”,育儿上的大事要事交给子女,不仅自己轻松,子女也会感激
三楼的李奶奶显然是个“智者”。来之前就说好,自己只照顾白天,夫妻俩下班后她就不管了。周末夫妻俩要出去?请把娃带上,好享受一家三口的乐趣。娃生病了或者该打预防针了等事情,请夫妻俩做主。这样夫妻俩被迫参与到育儿当中,体会到了带娃的累,也感受到了老人的辛苦。同时,因为老人在育儿事上听夫妻俩的,他们的隔代教育并没产生矛盾。难怪老人会赢得儿子儿媳的感恩。
你家是老人带娃吗?子女领情吗?
-----------------------
关注【育儿秘籍】,你想了解的母乳喂养、辅食添加、疫苗接种、疾病护理、成长发育,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
除了原创漫画文章,我们还会给您定期奉上实用育儿生活小常识,让你用科学的方式轻松带娃。
相关文章
- 不帮子女带娃的老人最后怎么样了?不在乎这3种结果,你家是哪种
- 不帮子女带娃的老人,晚年过得怎样?几位老人的回答很气人
- 为啥再苦再累也要亲自带娃?宝妈:错过娃的成长,挣再多钱都没用
- 为啥产房孩子总是“扎堆”出生?医生说是巧合,老人相信“迷信”
- 为啥有的宝妈带娃轻松,有的却很累?多是差在这4点
- 为啥老人总爱追着喂孩子?过来人心声:三大原因,很心酸
- 带娃旅行的真相:苦逼又不同频,我们为啥乐此不疲?
- 老人带娃就百害无一利,这么多优点,家长你真的发现过吗?
- 老人带娃常说这5句话,不是哄孩子而是在毁孩子
- 老人带娃成主力军 内心压力大
- 老人带娃理所应当?凭什么,养育孩子那是父母的责任
- 老人总是嫌年轻人带娃讲究,说以前他们带娃都是放养,一个赛一个身体棒,怎么回应?
- 老人说“宝宝头发稀,剃光长浓密”,为啥还挺准?听听医生怎么说
- 老人说“没本事的孩子后代多,优秀的孩子子孙福薄”,为啥还挺准
- “爸,您能别这样逗孩子吗”老人的带娃方式,让90后妈妈怒火中烧
- “隐形”啃老模式:甭管父母多累都要帮子女带娃,不然就没人养老
- “隔代带娃”:老人带娃背后让人感动的瞬间
- 为何越来越多的老人,不愿帮着带娃,宁愿搬进养老院自己生活?
- 别再嫌弃老人带娃了!看如何打造完美的隔代教育?
- 前半生照顾孩子、后半生抚养孙子,中国老人很累,但子女却不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