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孩子做事磨蹭,不到最后完不成,家长应该如何做才能使其做事利索

2020-02-08 18:00:12孕产
“文/豆宝奶奶(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载分享)”早上6:30,阿晴关掉了手机闹铃,开始叫女儿起床,而她自己则去洗漱。洗漱完毕后,她又开始去做早餐,等她把早餐端到桌上的时候,发觉女儿还没有起床。

“文/豆宝奶奶(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早上6:30,阿晴关掉了手机闹铃,开始叫女儿起床,而她自己则去洗漱。洗漱完毕后,她又开始去做早餐,等她把早餐端到桌上的时候,发觉女儿还没有起床。于是她掀开女儿的被子让女儿起来,女儿却趴在床上赖床,嘴里嘟囔着:“不着急,不着急,再睡五分钟。”

好不容易把女儿叫起来穿好衣服,女儿在卫生间里却不愿意出来,阿晴敲了三次门,女儿才开开门说自己拉粑粑废了太长时间,还没有洗脸刷牙。

等着她洗脸刷牙完,上学的时间到了,可是女儿还没有吃早饭,阿晴心急火燎地整理了下早餐,让女儿拿在路上吃。走到半路,女儿说自己的美术作业落在家里了,今天要交,于是阿晴又带着女儿回家取了下女儿的美术作业。

终于在幼儿园上课之前赶到了学校,女儿一边咬着早餐一边抱怨着妈妈就太着急,这不也迟到不了吗?是,女儿没有迟到,但是阿晴因为给女儿取作业迟到了,当月的全勤奖泡汤,还被罚了50元钱。

这样的事情在阿晴身上不止发生了一次,她和女儿也认真沟通过,但依旧没什么效果,这让阿晴十分苦恼,女儿做事总是拖拖拉拉,比别人“慢半拍”,以后到了社会上,会不会因此吃亏呢?

阿晴女儿的情况,很多家长也遇到过。典型的就是开学前夕,很多学生连夜完成假期作业,家长一边陪着一边抱怨孩子为什么不早点完成作业,孩子自己也对此十分懊恼,但是到了下一个假期,他们前期依旧是玩得昏天暗地,在开学的前几天“加班加点”。

其实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最后通牒效应。

对于不需要马上完成的任务,人们从事习惯在最后期限即将到来时,才努力去完成。也就是说人们大多具有一种拖拉的倾向。在从事某一活动时,总觉得准备不足,能拖就拖,但在不能拖的的情况下,例如条件不允许或到了规定时间,人们基本上也能完成任务,这叫做“最后通牒效应”

社会压力巨大,孩子从小就开培养竞争意识,为什么还会出现“最后通牒效应”呢?

▶▶生理发育不完善,时间观念不强,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国心理学博士生导师黄希庭初步研究表明:5岁儿童不会使用时间标尺,时间知觉极不稳定也极不准确,6岁儿童与5岁儿童相比情况基本相似,但是对短时距时间的准确度和稳定性要比5岁儿童高;7岁儿童会开始使用时间标尺,但是主要利用外部时间标尺,利用内部时间标尺的人很少。

一般情况下,孩子小的时候,时间观念不是很强,对于时间的判断,也不是很准确,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况也会慢慢改善。

而且其神经肌肉发育也不够成熟,身体协调性较差,对于一些要求较高的动作难以完成,如果这个时候父母在一旁催促,只会让孩子手忙脚乱,更加耽误做事时间。

▶▶一切家长包办,孩子失去锻炼机会,遇事不知道怎么做

不管是出于溺爱孩子,还是觉得孩子做事慢,很多家长都会把一些事情给孩子一手包办,这样就让孩子在做事方面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对于所做的事情越来越陌生。等家长不在的时候,孩子因为依赖惯了,等着别人去把事情做完,自己不动手,就显得很磨蹭。

在幼儿园,老师会发现有些孩子吃饭的时候看着别人吃,自己不动,原因是自己不会吃,平常都是家长代劳喂饭。如今没人喂了,只好干等着。

▶▶心理压力大,情绪畏惧,认为自己完不成

无论从生理构造还是心理认知上,孩子和大人是有巨大差距的,也许大人觉得没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在孩子眼里,可能就比天大。孩子会把某些事情的处理方式想得很复杂,或者把不良结果放大数倍,导致生出畏惧情绪,对于一件事,内心越是抵触和害怕,就越不想做,也越觉得自己难以完成。这样,就把事情拖到不得已的时候才会去下手。

▶▶完美主义者,害怕犯错,最好才是真的好

有些孩子是完美主义者,他们做事的时候,方方面面都力求顾及到,尽力做到“十全十美”,这样就降低了做事的速度。生活中琐事颇多,不可能每件事都做到特别好,有些一带而过即可,如果每件事都做得特别精细,那么时间根本不够用。如果在一些大家不是很在意的事情上浪费很多时间,就会让他人觉得是拖拉磨蹭。

▶▶注意力不集中,无法专注做一件事

譬如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有的家长就发现孩子一会儿摆弄铅笔,一会儿玩玩手机,一会儿又要喝水,总之写不了几行作业,就要停下来做些别的事情,本来能半小时完成的作业拖了两个小时。说来说去,孩子的注意力就不在写作业上,而是在被其他东西分散了注意力。

长期做事“慢半拍”,会引发懒惰,导致问题挤压。而且最后不得不做的事情也在急躁抵触的情绪下做,还容易出现各种漏洞和问题,引发一系列的新问题,为后期处理带来巨大麻烦。对于孩子日后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到了社会上,强烈的竞争机制下,拖拉的孩子更容易凸显其劣势。

既然“慢半拍”的危害影响深远,想要让孩子摆脱拖拉,家长应该这样做

★家长变身“行走的闹钟”,让孩子切实感受时间的概念

年龄小的孩子对于时间感觉不敏感,我们可以自己变身为闹钟,通过提醒让孩子在时间上有一个感知,比如:

孩子玩玩具的时候,我们可以说:“宝宝,你已经玩了十分钟了,要不要喝点水。”;孩子吃饭的时候,我们可以说:“宝宝,吃这顿饭我们用了半小时。”;孩子睡觉醒来的时候,我们可以说:“孩子,你睡了两个小时左右。”......

这样时刻提点,孩子对于时间的长度也会慢慢有个感知,后期的时候,你可以让孩子在某个时间段完成一件事情,他自己心里也会告诉自己事情要在什么时候完成。

★该放手时就放手,生活中的独立自主必不可少

有些事情我们要让孩子自己做,锻炼他的动手能力,譬如吃饭,收拾玩具等,不要怕麻烦,也不要怕他慢,这样有助于提高孩子生活的自理能力,而且孩子对于事情的熟悉感会越来越强,速度也会渐渐提升。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多了,也会归纳和总结,对于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还是很有帮助的。

★心理诱因与环境诱因双向清除,创造良好的办事环境

孩子做事“慢半拍”,很可能是被周围的环境所影响,无法专注,比如漂亮的杯子,新换的桌布,这些都是外在因素。还有一些内在因素,比如被老师批评了,父母吵架了,还是孩子本身就不会做这件事,这些内在因素影响了心情,也会导致孩子做事磨蹭

如果是外在因素影响了孩子做事的速度,可以把外在因素挪除,如果挪除后孩子依旧做事磨蹭,就需要家长主动询问孩子是不是有什么心事,或者事情本事对于孩子来说有什么困难,解决了这些问题,孩子自然就不会磨蹭了。

★激发孩子做事的兴趣,良性利用奖惩机制,分析问题是关键

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一定是又快又好,不喜欢的事情肯定是拖拖拉拉,这是大脑做出的自主判断。家长除了多观察孩子对什么事情感兴趣,也是这将她不感兴趣的事情挖掘出新颖点,引导着孩子感兴趣。

有些家长会说,生活中的哪有那么多新颖点啊,家长就可以利用奖惩机制作为激发激发孩子做事的欲望,但是不要过度使用。可以在孩子做完后,提出合理的意见教孩子如何改良做事方法,把复杂问题简单化。长久下去,孩子理清事情的脉络,做事情有条理,面对问题畏惧的情绪有所减少,“慢半拍”的毛病也就逐渐得到改善。

拖沓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大人小孩都是如此,所以蛮对孩子的“慢半拍”,我们不要着急,多一些耐心的引导,发现孩子因为什么原因拖沓,再去找解决方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

“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孩子“慢半拍”,家长快急死,不知道这篇文章对大家来说是否有用,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请点赞或者收藏,还可以分享给你的朋友。我是豆宝奶奶,育儿路上,我们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