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父母留给我们的课题中找到真正的自己?
男女之间开始一段感情的时候,一开始会轰轰烈烈,但到了后来就会对对方要求苛刻,都期待对方生活在他或她的世界里,希望他或她需要的时候出现,最后给对方提很多要求,因此很难维持彼此的情谊。
在李欣频的禅堂课上,老师让我们写下理想伴侣的条件,比如有的人希望她的另一半是温柔、爱护她、有担当,这些标准好像也没有错,但是这些标准会为双方的关系造成一系列的问题,因为他们会彼此的标准不一样而争吵。
为什么,难道不应该有标准吗?
温柔、爱护、担当其实只是一个动作,而如果要求对方时时刻刻都要做到,就会造成许多问题。比如婴儿出生,而妈妈要上班不能总是陪伴婴儿,婴儿会哭会闹,会认为妈妈不爱他了,但其实妈妈是爱孩子的,只是没有办法时时刻刻给孩子这样的陪伴。但孩子在那个时刻却认为妈妈是不爱他的。
当你不爱他的时候,你去“爱”他就是了;当你不温柔的时候,你“温柔”就好了。这些只是一个动作,但你不能要求别人时时刻刻都做到。
所以,你只要心里想着跟什么样的人相处,而不要设目标。当你要求他的时候,他就不是他自己了,他不是他自己,他就不会有原本的爱给你。
你需要爱你自己。
你外在的事物是你内在的投影。如果你发现身边的人冷漠你,不爱你,其实他们只是你的镜子,把你不在乎自己的一面展现了出来,问题都在你自己身上。
在《我们懂个X》里讲到,当我们的身体层面或大脑层面产生某种情绪感受时,我们的下丘脑会产生一种化学物质,叫做“胜钛”,随着血液跑到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被细胞周边的上千个感应器所接收,久而久之,感应器对某种胜钛有了特定的胃口,会产生饥饿感。
所以,当你的内心有这种不被爱的情绪时,你的细胞的感应器会对这种情绪有特定的胃口,如果你没有这种情绪,你的细胞会让你有生理需求去产生这种情绪。你会去寻找证据证明自己是不被爱的,而不是找证据自己是被爱的。
这部纪录片还讲到一个实验:一个人用正电子扫描仪或计算机连接他的大脑,让他看某一特定的物品,这个时候,大脑的某个区域就会发光。然后让他闭上眼睛,想象同样的物品,当他想象同样的物品时,大脑的那个区域也会发光。这导致科学家发问,到底是谁看见了?是大脑还是眼睛?
我们总是观察者,所以我们总是让一些东西进入大脑,来让我们看见并感知我们做的事。你的大脑没有办法区分什么是亲眼看到的,什么是记忆。根本没有独立于内在发生的“外面”。
而每个人都有他的局限性,每个人都会经历很多创伤。
比如,在一个家庭里,如果爸妈总是忙于工作而忽视你,那你就会采取破坏的方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面对冷漠的家人,你只好采取审问者的角色挑出他们言语中的毛病;
如果爸妈总是审问你,总是觉得你这也不好,那也不好,那你就会选择用冷漠疏远的态度保护自己,跟他们捉迷藏;
如果家人总是胁迫你,你就不得不采取低姿态,装出可怜的样子,希望能打动他们的同情心,如果不管用,他们长大后就会将这股怨气发泄出来,以暴力对付暴力。
在《塞莱斯廷预言》这本书里讲到人间上演的四类控制戏,我们扮演着胁迫、审问、冷漠、乞怜的角色,我们的父母影响我们,而我们又影响我们的孩子,这种“控制戏”就这样一代又一代传演下去。
而我们这些过去的经历,和我们现在所看见的、经历的揉杂在一起,大脑没有办法区分什么是亲眼看到的,什么是记忆。爸爸妈妈说过上千句话,做过上万件事情,可你偏偏听进去了那一句,我们听进去了那一句再经过自己的内在加工,变成了自己的框架与问题。问题不在爸妈那里,问题在你自己身上,也许我们真的只是存活在过去的记忆中。
我们必须回到过去,回到我们小时候的家庭生活,看看这种恶习是怎样形成的。找出根源,我们就能够了解人们控制别人的方式。记住,在我们的家庭中,几乎每一个成员都在演他们自己的一出戏:大人千方百计想攫取小孩身上的“能”,因此小孩也不得不创造自己的一出“控制戏”,以作为反制,夺回被大人攫取的“能”。——《塞莱斯廷预言》
著名的量子双缝实验的实验前提是,电子是粒子还是波。科学家们发现,当没有人观察它的时候,它是波,而当近距离观察的时候,它又变回了粒子的状态。因为观察这个实验的人认为“它应该是粒子”的这个想法进到了这个实验场里面了,而科学家的这个想法影响了这个实验的结果。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当我们的意识参与到我们的现实中时,我们觉得他是什么,他就会成为什么。
我们需要的是觉知。让我们的意识参与到我们的经历现实中。以一个观察者的角色从一个客观的角度观测它们,而不是和他们一起上演一出控制戏,支配他人。
我听到有人说:我讨厌我父母,我不希望成为自己的父母一样的人。可结果是,他们表面上说不希望成为那样的人,可偏偏又成为了和父母一样的人。
李欣频的禅堂课上一位男生说他和父母的关系比较紧张,他们总是要求他做这做那,比如要他考公务员,而他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的座右铭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老师说:低调做人,这个是有些状况的。刚刚你说你父母希望你做公务员,因为安全,其实他们是希望你低调。你不想做你的父母,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你又扮演着你的父母。我觉得做自己就好,没有所谓的高调与低调。一个歌手他怎么会低调做人呢?难道他躲在房间里唱歌吗?当你把自己放入一个“高调”与“低调”,你就把自己放入你父母的框架。一个安全网。
养育,不仅仅指孩子,更指向自己。
因为家长也受到他们的父母的控制戏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需要学习和清理。但记住:不要在愧疚、自责、愤怒的情绪下进行清理,因为这样会造成更多的问题。
父母是为了子女好,即使有些做法不当,但是他们是用了他们认为最好的方式来对待孩子。 “当我们用积极正面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童年生活,探讨父母的一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同时也要了解,他们的一生有什么缺憾,弥补父母的缺憾就是我们的目标之一。我们不光光是父母的肉体产物,也是他们的精神产物。”——《塞莱斯廷预言》。这样我们就会心怀感恩,也就原谅了自己的父母。
人生的一大目的就是:认清自己的真实身份,了解真正的自我,向更高一个层次迈进。
相关文章
- 父母去买东西,把婴儿留给孩子照看,回来后发现婴儿溺亡
- 父母的责任是帮孩子找到人生扳机点
- 4岁女孩超市走丢,几小时后找到像换了个人,父母要多加防范
- “抓周”无法决定孩子未来,父母应不断引导,让娃找到适合的方向
- 为人父母挣再多的钱,不如留给孩子最高级的财富,灵魂的陪伴朗读
- 孩子不会写作文,家长烦恼!父母找到4原因,3招带孩子轻松学会
- 怎样帮助自己的孩子找到最合适的朋友呢?父母一起来看看吧
- 李玫瑾教授最新演讲:好的父母,更懂得帮孩子找到他的价值
- 李玫瑾:“帮助孩子找到自身价值”是父母的首要任务
- 注重精神世界的培养,帮孩子找到“人生扳机点”,是父母的责任
- 王石川:父母的责任,是帮孩子找到人生扳机点
- 让孩子更好地适应新环境,父母要帮助孩子找到归属感
- 这才是父母留给孩子的最糟糕的遗传,你符合哪个?
- 中国式买房!房产证落儿女名字竟有3大痛点 不要把烦恼留给下一代
- 中国式父母焦虑之爸爸你要这么做
- 中国式父母通病:夸赞孩子以偏概全,吹捧路上使孩子偏离了航向
- 中国有多少父母,因自己认知缺失,导致孩子教育得不到恰当引导?
-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角色不同
- 父母掌控家中的话语权?锻炼孩子思维能力,不如赋予他争论的权利
- 父母篇:奶粉保存的几大错误做法 看看你中招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