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总喜欢动手打人?家长这么做比什么都管用
幼儿园或小学里,最不招老师待见的,可能就是喜欢打人的孩子。
动不动就用拳头来处理问题,不仅会难处理小孩子间的关系,一个不小心,可能还会打伤别人。然而往往这样的孩子,即便叫来家长,也很难改变,家长也颇为头疼。
讲道理、批评、惩罚各种方法都用过了,下一次照犯不误。而且,对于一些还不会说话的孩子来说,教育起来更是难上加难。
在之前的这篇《BBC新发现:近3年孩子打父母案件数翻倍,用拳头解决问题的孩子,经历了什么?》中,就有位读者给我们留言:
我家孩子才1岁多,动不动就动手打人,讲道理他也听不懂,放着不管的话,万一养成打人的习惯,该怎么办啊?
很多家长或许都有这样类似的焦虑,觉得孩子“打人”就是不好的行为,但实际上,孩子这样做的原因有很多。
孩子为什么喜欢打人?
当孩子出现“打人”的行为,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是坏孩子,对于他们来说,动手打人往往并不意味着恶意。而且,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来说,打人的原因是不一样的。
1-2岁的孩子
1-2岁的孩子仍然处于与周围环境磨合、探究自身能力的阶段。他们对外部的事物充满好奇,也对自己的身体能够做到什么有着无限困惑。这时候,他们会用手拍打他人可能只是他们探索世界的方式。
语言系统正在发展中,更多用行动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这一时期,孩子的语言表达刚刚萌芽,他们还无法完全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只能够用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感。当孩子有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或者觉得是身处不舒服的环境时,他们可能会用拍打他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
也就是说,很多爱打人的孩子,其实是在需求和情绪的表达上跟不上,他们急于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但是表达不出,于是只能通过“拳头”来表达。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要加强“共情”,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表达能力。
2-6岁的孩子步入学龄前期,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完善,生活环境向外延伸,孩子“打人”的行为更多会作用在同伴的身上,这时,“打人”的原因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交往策略的缺失
随着生活圈子向外拓展,孩子开始更多接触到同龄的伙伴。他们有与同伴交往的意愿,但是往往还缺乏与他人交往的经验和策略。
他们可能会用拍打他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想要交朋友的意愿,而这种有些“冒失”的打招呼方式往往容易被误解。
自我中心的发展阶段
当孩子的思维处于自我中心的阶段时,他们更多地考虑自己的心情,却忽略了其他人的感受。他们不能理解自己打人会对他人造成伤害,并不认为打人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模仿成人的行为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平时生活中家长习惯于用“打人”等暴力的方式发泄愤怒,孩子也会习得这样的行为。
还有一些充斥着暴力的电视同样会给孩子们错误的行为示范,让他们觉得“打人”和暴力是可取的,甚至是勇敢的行为。
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最直观的方式
在面临争执或不顺意的情况时,成人能够较为冷静地思考,但是学龄前的孩子对情绪的控制能力并没有那么强,同时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他们可能会采取最为直接也是最为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
面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家长的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
1~2岁的孩子
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为孩子营造充满爱的环境,给孩子稳定的陪伴,保持孩子积极的情绪,同时为给孩子提供丰富的、安全的探究材料,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对物的探索上。
建立起生活常规的独特“暗号”
在孩子拍打他人表达自己意愿时,家长可以尝试引导孩子模仿其他的动作,在向孩子表达吃饭时可以指一指自己的嘴巴,在表达上厕所时可以指一指自己的裤子,让孩子学会用他们能够理解地方式替代语言表达。
做出夸张反应,让孩子明白打人是不可取的
在孩子打人时,爸爸妈妈也可以作出一些较为夸张的反应,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引起他人不开心的反应,通过不断地强化来达到改善孩子行为的效果。
如果家长清楚知道,孩子是因为难受或生气而打人的话,父母可以替孩子讲述他们出现这种行为的原因,并且进一步告诉孩子尽管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打人的行为是不可取的,让孩子逐渐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2~6岁的孩子
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让孩子体验一下被“打”的疼痛,让孩子通过切身的经历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带来伤害,也就让孩子明白打人是不对的行为。
在教导孩子如何和别人相处时,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如果希望与别人做朋友时,用语言表达的正确方式,以及如果被别人拒绝应当如何坦然地对待。并在家中进行多次演练,这能够让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社交习惯,学会恰当的交往策略。
以身作则,为孩子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以身作则,避免在孩子面前用不恰当的方式宣泄不良情绪。闲暇时间,家长可以带孩子阅读一些绘本,或者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视频,但是要避免让孩子观看带有暴力镜头的。
即使是英雄题材的影视作品也要进行筛选,部分有暴力对抗的镜头,很容易误导孩子,模仿英雄人物的行为从而在生活中出现攻击他人的表现。
帮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正确解决问题
在面临孩子与同伴的争执时,如果孩子情绪过于激动,家长首先要帮助孩子冷静下来,之后告诉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引导孩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协商和沟通,让孩子自己学会处理问题。
最重要的是,当家长在面对孩子“打人”行为时,自己要首先冷静下来,分析背后的原因。千万不要急着给孩子贴上一个“坏孩子”的标签。只有理解了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我们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相关文章
- 孩子总喜欢打人,家长:我家孩子还小,这句话还要害多少孩子
- 孩子总喜欢玩“电子产品”?这4件事家长要做好,现在知道还不晚
- 孩子哭闹、动手打人?父母先做好这一步,帮助孩子正确表达情绪
- 孩子总喜欢抢接电话,扰乱通话的“捣蛋”行为,家长该如何应对?
- 孩子爱讲粗话、“屎尿屁”?家长这样做,大人不尴尬,孩子很喜欢
- 50款玩教具手工,老师家长做这样寓教于乐的玩具,孩子才最喜欢
- 如何让老师多关注自己孩子?聪明家长只做一件事,难怪老师喜欢
- 担心老师不喜欢自己的孩子?班主任:做到这3点的家长很受欢迎
- 接送孩子上学时,家长的这些做法不仅老师不喜欢,孩子也会受影响
- 敢和家长“动手”的孩子,是咋被惯成“白眼狼”的,做父母要知道
- 喜欢画画是孩子的天性,家长的坚持造就孩子的成长
- 孩子不喜欢写作业,家长的态度,影响孩子的一生
- 孩子不愿做家务,还总是丢三落四,家长该如何引导和教育他们?
- 孩子们都喜欢吃的泡泡糖,吞到肚子里对身体有影响吗?家长要重视
- 孩子内向不自信,上课不喜欢举手回答问题,家长该如何引导?
- 孩子喜欢“咬指甲”怎么办?家长要注意方法,越暴力越改不掉
- 孩子喜欢乱涂乱画是“涂鸦敏感期”到了,家长要加以重视引导
- 孩子喜欢告状会被孤立?家长必看,如何有效避免
- 孩子喜欢和人攀比,家长可以以身作则,善用孩子的虚荣心
- 孩子喜欢咬打小朋友,暴力倾向明显,家长可用“双向安抚”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