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圈养”与“散养”,哪种方式更利于孩子的成长?

2020-01-01 22:52:03孕产
文:王小丽什么是“圈养”?什么是“散养”?圈养是把孩子圈在自己的能力掌控之内、在自己的管辖范围之内,孩子的一举一动都离不开成人的介入;散养则很简单,啥都不管,完全放手,放任孩子自己,不去约束孩子。这两种方法,像两个极端,如果非要让我选择,我宁愿选择“散养”。

文:王小丽

什么是“圈养”?什么是“散养”?

圈养是把孩子圈在自己的能力掌控之内、在自己的管辖范围之内,孩子的一举一动都离不开成人的介入;

散养则很简单,啥都不管,完全放手,放任孩子自己,不去约束孩子。

这两种方法,像两个极端,如果非要让我选择,我宁愿选择“散养”。但是实际上,我们要给与孩子的,不是将两者对立,而是将两者相互融合。

为什么我会更倾向于“散养”呢?——内在驱动力

著名的教育学家蒙台梭利博士提出一个观点,“儿童天生具备内在的驱动力”,这种力量包含人类倾向、吸收性心智及敏感期。在驱动力的指引下,儿童跟随自己的需要去吸收外界的方方面面,从而建构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自己。

比如在儿童正处在动作协调敏感期的时候,外在显现就会反反复复去做相同的动作。几个月的宝宝,把东西丢地上、成人捡起来递给宝宝,宝宝再丢地上……,如此反复,宝宝呵呵呵呵乐此不疲。

这个时候,不太理解孩子行为的人,就会觉得你这孩子,寻人开心呢,不和你玩了!如果制止了孩子的行为,那么儿童内在主动探索事物因果联系的驱动力就会被遏制,“圈养”起到了负面的作用。

比如儿童正处在社会交往敏感期,这个时候跟一个有攻击性的孩子在一起,很容易就吸收到这种处事的方式进而模仿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这个时候如果我完全“放养”,那就会让孩子吸收到负面的信息,成人就要及时介入,把孩子拉回正道上。

孩子的内在驱动力,是一种强有力的学习力量,我们要小心保护和激发儿童内在的学习力,所以散养下,成人不太会干涉孩子,孩子反而顺应天性,能够跟随自己的内在需要去感受周围。而圈养下,成人会不经意地给与孩子一些内容,孩子会跟随成人的要求,而规避自己内在的需求,简言之“为别人而活”。

所以,在儿童内在驱动力方面,我更倾向于小心翼翼地呵护,散养。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因素——环境

孩子,一出生就要进入家庭环境;爸爸妈妈也会带孩子出去玩,接触外在环境;上了幼儿园就有了集体环境。

环境包括孩子周围的物理世界的环境,当然也包括人以及人与人互动交往的模式,孩子的成长,是受环境中各种因素组合在一起。

蒙台梭利提出一个观点“儿童具备吸收性心智”,儿童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通通吸收进来,储存于体内,从而建构出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在“圈养”下,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有成人在一旁辅佐,那么对于社会规则会比较明确,孩子会看起来比较“有规矩”。比如,我们会引导孩子有礼貌的人际交往方式、我们要对别人说谢谢、不是自己的东西我们不能拿、我们要学会轮流玩,这些都是成人圈养下,给与孩子的一些规则,如果一个孩子周围的人群都是这样的,那么这个孩子就会轻松地融入这个集体中。

而“散养”下的孩子,则是靠孩子自己去慢慢体会、摸索,这个过程相对比较长,但是经历整个过程后,孩子会更独立。孩子想穿什么衣服,自己去拿!想吃多少饭,自己决定!想玩什么,自己去!这种放手下,孩子独立性更强,随着年龄增长,自我意识形成以后,更重要的是思维也会渐渐独立,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反正从小到大都是“放养”的。

致力于寻找最佳的平衡状态

我相信,家长也会在“圈养”与“散养”中去寻求一些平衡,在什么方面,我需要给孩子一些指导;在哪些方面,则更需要的是放手!过度的控制与过度的放纵都是不可取的,如何去达到这个平衡,是每一个家长和做幼儿教育的人都应该去慢慢摸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