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佩佩猪让小孩吃饭,这方法请别再对孩子用
今天有个粉丝转贴了一则新闻影片给OT莉莉看,说好像在网路上引起了不少讨论。OT莉莉就马上拿给我看。不看还好,一看还真让我觉得触目惊心。
内容是一个爸爸要喂宝宝吃饭,但小孩偏偏不吃。这时爸爸灵机一动,拿起了佩佩猪玩偶放桌上,假装要喂佩佩猪吃饭。但是佩佩猪当然是不吃了,于是,爸爸就把佩佩猪抓起来狂打。果不其然,宝宝一阵惊恐之下,马上就乖乖吃饭了。
我看到这种做法时,马上就皱了眉头。这完全就是短视近利的做法啊!怎么说呢?为什么这方法明明这么有效,但我会觉得不应该使用呢?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已经有科学家提出解说了。让我来简单跟你说明一下,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所做的著名实验:波波玩偶实验。
波波玩偶(Bobo doll)是一种跟小孩一样高的充气不倒翁,班杜拉想透过这种玩具来了解,大人的行为表现会如何影响小孩。于是班杜拉将一大群小孩分成四组,分别是:
1.直接观看大人去殴打波波不倒翁。
2.透过影片来看大人殴打波波不倒翁。
3.看卡通影片里的人在殴打波波不倒翁。
4.什么都没做。
之后,将这些小孩分别带去一个满是玩具的房间。正当小孩开开心心地只玩了两分钟时,就突然将这些玩具通通收掉,只留下波波不倒翁而已。可想而知,正要开始玩的心情就这样被打坏了,让小孩的心情差到不行。那么你猜猜看,这些小孩会怎么做呢?
结果呢,前三组有观看殴打的小孩,比什么都没看的小孩更容易去殴打波波不倒翁。并且,出现暴力行为的机率,大约会高出一倍!
还不只这样呢,你知道吗?这些小孩殴打的方式,就正好跟他们事前观看的打法是一样的!甚至啊,他们还会捡起跟大人所用相同的工具来殴打。
从这个实验中,你看到什么了?殴打娃娃,到底让孩子学到了什么?
从前面的实验来看,用这种方法来教小孩要乖乖吃饭,会发生什么问题呢?相信你已经想到了:小孩很快就会模仿这种做法。
我想跟影片中这位爸爸说,下次当小孩发脾气时,就把同一只佩佩猪放在他面前看看。我敢保证,他一定会把佩佩猪抓起来狂打一顿,而且还是用影片中的这种甩巴掌法。同样的做法再持续下去,接下来就不只是对娃娃了,而是会对身边的真人做出同样的动作。
小孩不吃饭,就殴打娃娃,小孩学到的是「嗯,我要乖乖吃饭!」吗?表面上看起来可能是,但其实这过程中传递的讯息是:「我不开心,所以我要用暴力解决」。虽然当下好像很方便,马上就可以见效,让孩子乖乖吃饭,但以长期来看,这样的结果一定不是你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