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这个词,我不懂什么是“父爱如山”
(以下所有实例都是真实存在的)
一提到父亲,可能总会有人联想到“父爱如山”,似乎父亲总是厚重而无声地去爱子女的一个存在。可很多时候,这个词是非常理想化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可以配得上“父亲”这个词的人并非比比皆是,甚至是凤毛麟角。
一.父亲的打骂,并不是教育孩子。
这都是网上的一些关于父亲虐待孩子的新闻。当我看到这些的时候,不由得心中一颤。孩子们面对这些遭遇,该何去何从?这些虐待的背后,反映出来的又是什么?
看到这些不禁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个事情。
小时候,我跟邻居家的小伙伴总是贪玩,有时候玩到天黑才回家。印象很深的一次,我们俩在隔壁村子里与其他小朋友玩,玩得正在兴头上,此时一片欢声笑语中却突然出现了一个微弱的带着些许惊恐的声音。我本能地抬头,听见我那小伙伴对我说:“我好像听到我妈喊我的声音了。”看她那满是惶恐的眼神,我不再继续玩了,立马与她飞奔回家,在路上她还时不时地提醒我加快速度。到达胡同口后,便看到他爸妈站在自家大门口,我发现,她走向家门口的步子放慢了许多。我甚至到现在还能想起她爸爸当时恶狠狠地盯着她的样子,令人不禁心生寒意。我慢慢地从她们家门口经过,在她妈关上大门的前一刻,我看到她爸“哐”地一脚踹上了我那小伙伴的屁股,踹得她一个趔趄。然后,从那一刻起直到我回家后的半个小时之间,小伙伴嚎啕大哭的声音没有停过……
小时候我只觉得她爸爸打她是因为她回家晚了。可是长大了我才会去怀疑,为什么小孩子贪玩晚一点回家就要遭受殴打的待遇?
有人说,打骂教育,给孩子带来的也将是千疮百孔的心灵。可很多时候,有些父亲对孩子,只有打骂,根本谈不上教育。他们的打骂往往来得很快,只是因为孩子没有做到他们所希望和满意的,仅此而已。
前一阵子,网上有一条新闻,讲孩子们被父亲殴打,并将孩子们捆绑于床上,防止他们逃跑。孩子们被民警解救后住在姥姥家,并坦言从未叫过他一声“爸爸”,只是用“他”代替。
有人说,对孩子的爱应该是父母天然会有的感情。所以这世上真的有太多不配为人父母的人。我对网友的话给予认同,同时也对那些枉为人父的“父亲”感到可悲,以一个父亲的身份苟活于世,却终究学不会如何做一个父亲。
二.父亲真的会做一个父亲吗?
某父亲与母亲争吵,一怒之下将客厅里的大茶几掀翻,二十多岁的女儿无助地站在一旁,湿了眼眶。
某父亲沉迷于赌博,忘记去车站接工作在外许久才回家一次的女儿,无奈之下,女儿穿着十厘米的高跟鞋走了几公里的路,傍晚才回到农村的家中。
孩子遭受校园欺凌,却从未告诉过父亲,只因他知道,他的父亲没有那份能力去帮他,搞不好,还会让自己更加丢脸。
孩子对母亲说出要和父亲离婚的话后无比兴奋,因为他觉得,他终于可以远离他那个“对外人怂,在家里横,经常打牌一夜未归,却从未自己洗过一件衣服”的父亲了。
有的孩子看着同学们开心地扑到来给自己开家长会的父亲身上,而自己却只能站在一旁,看着别人家的父亲与孩子。
……
这些个事件的背后,透出来的是孩子们对父亲无尽的失望,他们每每遇到这样的事情,委屈、恐惧与无助都让他们对“父亲”感到麻木了。
我有个朋友对我说,她从未体验过真正的“父亲”是什么滋味,在她的印象里,父亲是一个从小到大她要写作业让他关上电视都会破口大骂的人。每当他看到父亲的那些恶劣行为她都会怀疑“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这个人,真的是我的父亲吗?
人们总是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是对于社会现状,父亲在孩子的成长中不是局外人就是对孩子来说悲剧性的存在。很多父亲,不仅从来没有教育过孩子,然而还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难以抹去的阴影。
著名心理学家格尔斯曾说过:“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可当着一种力量被恶化以后,便会适得其反,孩子们不仅得不到来自父亲的优良的培养,反而会感觉到人生的某种灰暗,然后这将会在他们以后的人生路上,产生难以估量的危害。而这些,是一个不会为人父的“父亲“永远都考虑不到也不会去考虑的事情。
孩子们犯错有父母教育,可父母犯了错,孩子们该怎么办?
那些所谓的“父亲”,真的会做一个父亲吗?
三.如何理解“父爱如山”?
“父爱如山”,多么深重而宏伟的一个词啊。可现实生活中,却有多少孩子看不到父亲那双慈爱的眼睛?
在孩子的眼中,一个父亲,可能不需要多么会挣钱,多么有学识,多么有成就,只要他拥有作为父亲该有的那抹温情,孩子们就会觉得满足了。
研究表明,父亲的举动更能影响孩子。
即便贫穷、学历低,也要教育孩子自立、坚强,也要给予孩子来自父亲的关爱,给孩子树立一个人生的榜样。
当严厉的教育不再是无理由的打骂和虐待;
当失望、恐惧与无助不再是来源于父亲;
当孩子内心深处总有一个敬佩的身影是父亲……
那父亲才称得上是“父亲”。
而这时,“父爱如山”这个词也不再难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