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闫师咨询」初入校园的孩子如何克服离开家的不安全感

2019-11-22 05:26:02孕产
全国的小学都开学了,孩子们离开家、幼儿园,稚嫩的脸庞或是带着好奇,或是带着不安走近小学校园,一个新鲜未知的世界,背着崭新的书包进入新的生活环境。尽管孩子的心情都有所不同,但有两个主题却是所有的孩子都需要面对和处理的:分离(离开家、幼儿园)和适应(新的学校)。


全国的小学都开学了,孩子们离开家、幼儿园,稚嫩的脸庞或是带着好奇,或是带着不安走近小学校园,一个新鲜未知的世界,背着崭新的书包进入新的生活环境。

尽管孩子的心情都有所不同,但有两个主题却是所有的孩子都需要面对和处理的:分离(离开家、幼儿园)和适应(新的学校)。但是,我们可能会奇怪,为什么每个孩子包括成人在面临分离和适应时的反应和应对方式会千差万别呢?

陌生情境试验


心理学家Mary Ainsworth有一个著名的“陌生情境试验”或许能够帮助我们解答这些问题。这个试验中,很小的孩子被带进一个有很多玩具的陌生房间里。在母亲在场的情况下,他们被鼓励去探索房间和使用玩具。几分钟后,一个陌生人走进屋里与母亲交谈,并接近这个孩子。接着,母亲离开房间。经过短暂分离后,母亲返回,与孩子重新在一起,陌生人离开。通过这个实验,他们观察到三种孩子依恋母亲的反应:

安全型:孩子在母亲离开房间时显得忧伤;在母亲回来后要求亲近、安慰和接触;然后慢慢又去游戏。

回避型:孩子显得冷淡,在母亲返回后可能主动躲开或忽视她。

矛盾型:孩子在母亲离开后显得极为不安和焦虑;在母亲返回后也不能安静下来,对母亲表现出生气和抵制,但同时又表现出接触的需要。

Ainsworth的实验表明,有70%的婴儿属于安全型依恋,20%属于回避型,10% 属于矛盾型。这种孩童时期与照顾者的关系,一定程度上会决定我们与自己所处环境之间的互动,在环境变化的时候尤其明显。

安全型依恋的人在面临分离的时候,会用各种方式表达他们的哀伤和忧虑,争取机会与重要的人和事物道别,在进入新环境之后,他们也会努力去寻求环境中有利的资源,他们能够较快地建立新的信任感。回避型的人常常显得对分离“漠不关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照旧过往常的生活,他们可能会回避,才能够不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悲伤和焦虑。矛盾型的人面临分离时不太会表达悲伤,而更多地表现出焦虑和不安,往往心情比较烦躁,情绪容易波动,无法专心地做应该做的事情,有时让周围熟悉的人感到不知所措。在进入新环境时,他们内心通常非常渴望被接纳和关注,但却表现出来反向的行为,比如抱怨、黏人、更多的哭闹。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简单地被归入到三个类型中去,随着人的成长和所经历的不同,也可能在几种类型中发生转变。孩子在离开家,进入校园后的反映,会与孩子的个性有关、也与孩子早年的养育环境有关、与孩子当时所处的家庭环境有关,与学校环境、学校管理方式、教师风格等很多因素相关。


那如何能帮助孩子克服离开家的不安全感呢?

1、家长能准确的识别出孩子是否正处于不安与焦虑中。当孩子感受到不安全时,他(她)一定会有一些征兆的:比如,孩子更多的要与妈妈呆在一起;或是睡前一定要让妈妈陪伴;或是表达不想上学了;或是突然生病了;或是家长觉得孩子性格怎么变样了等等。其实家长多数还是非常熟悉孩子的习惯的。当家长发现有一些不同时,这可能是一种信号,可以与孩子聊聊天,看看是不是孩子的内心有了波动,或是学校里面发生了什么。早识别,早给孩子一些帮助。

2、帮助孩子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新环境。就象小时候妈妈出门时把孩子托付给熟悉的人照顾一样,带孩子去学校转转,熟悉自然环境和人际环境是有帮助的。如果能够提早开始花一些时间准备、熟悉,就能够给孩子一个准备缓冲的空间。

3、可以将孩子熟悉的东西带到学校中。带上孩子喜欢的本子,熟悉的笔,或者喜欢的水杯,这些东西会唤起孩子过去曾经有过的安全和美好的感觉,帮助孩子克服新环境带来的焦虑,给孩子力量应对新环境。我在与一个一年级的小姑娘工作时,与她一起找到一个给她勇气与安全感的方法:那就是每天早上上学时,她会带一串自己喜欢的手环,还让妈妈握一会手环,在学校感觉到不安时,她会抚摸手环,仿佛赐予了她力量一般,她非常喜欢这个办法。

4、家长的支持。新环境总是需要花一些时间适应的,往往会带来孩子隔阂、陌生和孤单的感觉。家庭中的温暖就是孩子分离之后独自面对外界的力量源泉。很多家长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会说:“那点小事算什么?你太不坚强了!”你应该再坚持一下等等,孩子会对自己的情感产生压抑,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感觉到羞耻,孩子会关闭与家长沟通表达的大门;还有的家长比较会同理孩子,孩子感觉到了痛苦,结果家长比孩子还要痛苦,这样也只能徒增孩子的烦恼,家长变得比自己还脆弱,会让孩子会感觉到内疚,同时对情绪充满了恐惧。

孩子需要家长的理解,也就是说,家长能够换位到孩子的位置上去理解孩子的痛苦,能够将这份理解表达出来,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同时还能够跳出来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想想自己遇到了类似的情况自己是如何应对的,那么孩子感受到的就是自己的父母既能够理解自己也能够面对这件事情,他也就坦然了很多,如果他问你解决办法,你再给予他一些建议的话,相信这时候是对他有很大帮助的。

当然,情感上可以多支持,但是随着年龄需要家长需要克制自己去帮助甚至替代孩子做一些事情做一些决定的冲动,能够放手让孩子有自己更多的想法和更多的尝试。

闫琳老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静观心理学部委员牛津正念中心首次中国大陆正念认知疗法师资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注册咨询师:德国催眠学会(MEG)认证的临床催眠治疗师有7000多小时的咨询经验,咨询经验丰富。咨询风格温暖、稳定,敏锐,会让来访者感受到被看到、被理解、被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