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和“赢”,为什么都要让6岁前孩子经历?
一个3岁左右的小男孩在广场上看到其他小朋友玩跳绳,便冲向前抢别人的跳绳,抢完之后还说了一句“我是最棒的”。他甩了甩跳绳,开始模仿别人跳,可是跳了几下就绊倒了,尝试了好几次都是如此,最后崩溃大哭……
看得出,这孩子没有经历过输赢教育,他或许总是在“赢”中成长,也许被赞得太多了,所以不仅抢别人的东西表现自我,还脱口而出一句“我是最棒的”。
现状:为什么“自恋”孩子越来越多?
如今,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小朋友,都轻易地处于焦虑或沮丧的状态。有人认为这是社会和学习压力造成的,但也有很大比例的原因是,如今小朋友从小都在“鼓励”和“赞扬”中成长,他们很可能患上了一种名叫“自恋”的流行病。他们从小或许总是得到父母或老师们“很棒”、“干得好”等正面评价,即使是吃饭、穿衣、收拾玩具等普通的事情,孩子们在父母的赞扬下常常觉得自己“了不起”;那些课堂上捣蛋、频繁打扰别人的熊孩子,他们仍旧在每个学期末都能获得好几个“学习行为优良”奖状。可以说,无数小朋友在充满嘉奖的“蜜糖罐”中成长,他们从小的自我认同感很高。
可是,当他们长大后,情况就不同了,他们将获得更客观的评价,有时甚至是被带着偏见地对待,他们的自我认同感遭受强烈的冲击,所以焦虑和沮丧便轻易地发生了。圣地亚哥大学心理学家Jean Twenge发现,那些患“自恋”流行病的人,常常说他们的童年很快乐,但成年后却很难过,因为他们是“裹着”赞扬长大的。所以,如果你还把孩子养在“蜜糖罐”中,便要考虑是否要改变一下了。
前段时间,我听一位当老师的朋友说,有家长要求她批评孩子时要蹲在孩子面前,而不是站在孩子面前,否则会吓到孩子;还有家长要求老师批改孩子作业时,不能用红笔,因为红笔会让孩子感觉难过……家长的要求虽然是可以理解的,但他们或许忘记了,孩子长大后,这些父母便没有能力要求孩子的老板蹲在地上说话,或要求老板们忽视员工的无能而一味地积极评价了。
“输”给孩子带来的意义
适度地经历“输”,孩子的自尊心成长得最好。
父母们常常担忧“输”会伤害孩子的自尊,他们认为至少在孩子小时候要避免“输”。可是大量的研究表明,小朋友小时候适当地经历“输”,自尊心成长得最好。这或许是基于长远的考虑得出的结论,也正因为孩子的心灵在适当强度的锤炼下,会成长得更坚韧。相比之下,那些从小在“蜜糖罐”长大的孩子,一旦遇到真正的挫折时,会像玻璃罐般脆弱,甚至轻易地患上心理疾病。
可是,“输”得太多,却会给孩子带来习得性无助。
在实验室中,有这样的一项研究。三只狗分别被放进箱子里,A狗早已被训练并学会了用鼻子按压电源开关;B狗经常被放进箱子电击,虽然它曾经进行各种自救和反抗却无效,以至于习得性无助;C狗是刚被领进实验室的,未受到任何的训练或对待。
这一次,三只狗被放进了各自的箱子里,箱子门没上锁,研究者又打开电源。这时三只狗的反应很不同:A狗完美地一跃而起,关掉电源;B狗趴在箱子内一动也不动;C狗经历各种尝试,最后从箱子门冲了出去。
幼儿说提出这个研究的目的,是要告诉父母们,如果孩子从小历经各种挫折和“输”,无论他们如何努力都没能得到改善,那么这些孩子就容易习得性无助,行为态度消极被动。这好比一位腿部有残疾的孩子,被鼓励与训练有素的同龄孩子赛跑,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赢”,也应成为孩子成长的一部分
罗格斯大学的儿童行为心理学家Carolyn Rovee-Collier发现,即使是9周大的宝宝,也会因为“赢”而带来更积极的行为。研究者在婴儿床上的宝宝的腿部绑一根绳子,绳子的另一头系着风铃。当宝宝踢腿的时候,风铃发出清脆的响声。当宝宝频繁地踢腿时,清脆的声音更密集,宝宝们继而踢得更起劲。
背后是心理的控制感,孩子的行为变得更积极。即当孩子们通过努力而获得了积极的后果,他们会更乐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并且精神愉悦。
所以,无论是“输”还是“赢”,都应该成为孩子们成长中的一部分,适当地经历两者,孩子便得获得坚韧和乐观。
记得儿子阿瓜4,5岁时,他和别的孩子下飞行棋,总会赢了别人。后来有一次,他和我下 飞行棋的时候就输了,他委屈地问:“妈妈,你为什么不让我赢?”
我说:“你以后长大了,就会慢慢明白,有些人比你差劲,有些人比你厉害,这才是真实的人生啊。如果我故意让你赢,那么你就不知道自己应该从哪里努力,就会很可惜啊!就像你踩三轮车,你发现小南哥哥比你快,所以你才懂得要加快速度……”
儿子听完后,觉得有道理,脸上委屈的表情没了,他说:“妈妈,我会努力打赢你的!”
所以,“输”和“赢”,有时就像一道菜的调味料,刚刚好,才能烹饪出美味的菜肴……
关键字:输与赢、亲子互动、心智成长、育儿方法、早期教育
幼儿说,作者为幼儿心理科普作家黄杏贞,已出版书籍《心理咨询师妈妈的科学育儿法》(获国家部级优秀出版物奖)。学习幼儿心理研究和知识,分享科学、实用、有价值的育儿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