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想变成你的手机”
在《妈妈是超人》的第三季中,有一个画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先导片中,编导提问黄圣依的儿子安迪:“安迪,爸爸妈妈不在你身边的时候,你难过吗?”
安迪的表情明显有一秒钟的停顿,接着挂上让人心疼的笑容:“不会,因为我已经习惯了。”
这个回答,让看到视频的黄圣依当场泪奔。
有爸爸妈妈陪在身边,是每个孩子不算太高的心理诉求。
而故作坚强,都是孤独长出的铠甲。
01佳佳上幼儿园大班,回家以后,她高兴地跟妈妈讲幼儿园里发生的有趣的事。
佳佳的妈妈一边想着白天没有做完的工作,一边给花草浇水。
佳佳说:“妈妈,你听我说啊。”
妈妈说:“我听着呢,干活儿也不影响听你说话。”
佳佳看到妈妈注意力并没在自己这里,伤心地说:“妈妈你根本就不喜欢我。”
是啊,孩子一天见不到家长,回家以后,急于找一个听众,讲一下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
这个要求本来不难满足。可是对于有些家长来说,却忽视了孩子内心这个小小的需求,给孩子造成了心灵的伤害。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句话适用于对父母、爱人,同样适用于对孩子。
或许,有些人理解的陪伴,就是陪在身边。对于孩子来说,高质量的陪伴才是真正的陪伴。
02小孩子都会撒娇,都需要父母的疼爱,有父母在身旁会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心里有啥天真的想法可以对父母说,犯了错也有父母帮助纠正。
爷爷奶奶或者姥爷姥姥因为是隔代,难免精力不支,难免溺爱。孩子的一些坏习惯得不到及时纠正,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以前在网上看到一个标题为《妈妈,我想变成你的手机》的漫画。
孩子说,妈妈,你每天早上醒来,第一眼看手机,晚上睡觉前,最后一眼也是在看手机。
我跟你说话,你在看手机;我想听你讲故事,你眼睛还盯着手机……
妈妈,你看手机的时候比看我的时间长。
让我变成你的手机吧。那样的话,妈妈就可以经常看看我了。
这个漫画很扎心。孩子是多么渴望我们能真正把关注的眼光放在他们身上。
03父母陪伴的时候,如果不能做到用心陪伴,孩子心里有委屈没人倾诉,想撒娇也没对象,感受不到最真的关怀。
长期如此,就会促使孩子在心理上早熟,失去应有的童真,形成孤僻的性格,甚至性格扭曲。
日本作家太宰治的名著《人间失格》里的叶藏,从小虽然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大家庭里,每天跟父母朝夕相处,但是父母并没有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叶藏发现自己卖丑能得到父母的注意时,就想方设法讨好父母。
后来上了学,他为了取悦同学,装作摔跤,不惜伤害自己的身体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叶藏因此养成了讨好型人格。
他懦弱、坠落。妻子被人非礼,他视而不见,选择了逃避。后来他觉得“人间不值得”,觉得自己失去了做人的资格,从而选择自杀。
事实上,作者太宰治写下这部作品以后不久,也自杀了。
另外,父母不陪伴孩子,不关注孩子,会影响亲子关系。
孩子会认为父母和陌生人没区别,甚至会对父母产生怨恨。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里面的季杨杨,就是因为从小失去了父母的陪伴,从而跟父母疏远,而这种疏离很难拉近。
还有,好多孩子从小的意识是“非黑即白”的。他们认为,父母对自己好,认真地陪伴自己,是因为他做得好。否则,他就认为父母不爱自己,进而对自己产生怀疑。时间长了,孩子会缺乏应有的自信。以后遇事也会优柔寡断,甚至缺乏必要的担当。
有人说,好的童年可以疗愈一生,坏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
一个缺爱的童年,或许需要孩子终其一生去寻求关心和爱来填补。
而有的孩子,则通过伤害自己来吸引别人的目光。表现形式不同,但是,童年留在心里的烙印是无法抹除的。
04要想孩子没有心理阴影,父母就要做到高质量的陪伴。
什么叫高质量的陪伴呢?
陪伴必须专心致致。有的宝爸宝妈认为只要陪在孩子身边了,就叫陪伴,其实不然。孩子是有鉴别能力的,你陪在孩子身边,心不在焉的样子,其实是一种敷衍。
陪伴孩子,就要放下手机,眼睛离开电视。专注地跟孩子一起,或者玩游戏,或者一起看连环画,或者听孩子跟你碎碎念。
孩子可能对路边的一片树叶、一只小虫感兴趣,你不妨停下来,不要催促,更不要不耐烦,你跟他一起观察,一起探讨。
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形成对周边世界的观察力、想像力和表达力。
而不要觉得一片树叶、一只小虫有什么好看的,粗暴地拉着他去看或者玩你认为有意义的东西。
及时做出走心的回应。当孩子问你什么问题,或者表达自己对某一件事情的感受的时候,要积极回应。
孩子小的时候,极具想像力。女孩小丽把家里的床单裹在身上,把妈妈的丝巾缠在头上,咿咿呀呀跟着电视里“唱戏”。还问妈妈:“妈妈,你看我像谁?”
妈妈看到电视里正在播放的戏曲《秦香莲》,就说:“像秦香莲。”
小丽高兴地说:“妈妈,你真聪明!”
“妈妈,我长大了也要去唱戏。”
“好啊,那宝贝要好好吃饭,快点长大,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啦。”
共度美好亲子时光。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平时大人上班,孩子上学。一般可以在每天晚饭后,固定留出半个小时的亲子时间,孩子小的时候,可以陪着他一起说学校的事,玩游戏、看书。大了以后,可以尝试着让他跟着自己一起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家务。
在陪伴的过程中,既增加了亲子关系,也培养了孩子勤劳的习惯。
让他参与到家务中来,让孩子知道一个家维持基本的整洁也是需要大人付出劳动的。进而培养他的感恩之心。
此时无声胜有声。楚桐的孩子小优,是个4岁的男孩。有一天,楚桐看到一本书上说要多陪陪孩子,下班以后,她看到被奶奶接回家的小优正一个人在玩玩具火车。
楚桐走过去,抱起小优说:“小优,妈妈好爱你。你正在干什么呢?”
小优一个人玩得正高兴,见妈妈挡住了他的视线:“妈妈,你走开啊,我的火车被你挡住了。”
楚桐还在“关心”地问:“小优,今天上幼儿园怎么样?乖不乖?”
不胜其扰的孩子终于忍不住对妈妈发了一通脾气,妈妈却觉得孩子简直不可理喻。
“这孩子,妈妈想陪你一会儿,你倒嫌弃我了。”
其实,楚桐的做法,不是关心,而是打扰,这是妈妈的补偿心理在作怪。
当孩子需要你陪他玩的时候,要及时陪伴。如果孩子专注玩耍的时候,就不要去打扰他。
英国著名精神分析专家唐纳德·温尼科特十分称许的“足够好的妈妈”:当孩子需要时,给予足够的陪伴和支持;当孩子不需要时,识趣地退场。
不要缺席重要的日子。孩子幼儿园、学校的运动会、家长会,要积极参加。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妻子米歇尔,也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工作再忙,每天都会接送孩子们上学。
奥巴马还曾骄傲地说,即使在长达21个月的总统选举中,自己也从来没有缺席过一次女儿的家长会。
无论再怎么忙碌,高质量的陪伴和沟通,才是帮助子女成长最好的方法。
如果孩子觉得很满足,你也觉得很有趣,这便达到了高质量陪伴的标准。
你的陪伴,像一滴滴春雨,会滋润孩子细小的心田,让他们知道父母一直在深深地爱着他们;
让他们的童年多姿多彩,有许多美好的回忆;
让他们内心丰盈,懂得爱与被爱;
让他们在与我们渐行渐远中,有奋斗和追逐理想的底气。
作者简介:秋踏梧桐2018,曾做过教书匠,现为传统媒体人。愿意用一颗淳朴的心,写暖心的文字。愿意邂逅更多有香气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