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教出乐观的孩子:让孩子受用一生的幸福经典(上) 让孩子享受幸福的教育

2022-03-04 18:15:33孕产
果冻最近开始变得有些脆弱。穿鞋穿裤子失败后,哭闹!瓶盖没有拧开,哭闹!搭积木倒塌失败后,哭闹!开始失败后还会努力尝试,多次失败后就直接说我不会,妈妈帮我吧。也许你认为这是孩子的正常行为啊,自己能力达不到时就哭闹,等慢慢长大自己能力提高了自然就能做好了,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嘛!

让孩子享受幸福的教育

让孩子享受幸福的教育

果冻最近开始变得有些脆弱。

穿鞋穿裤子失败后,哭闹!

瓶盖没有拧开,哭闹!

教出乐观的孩子:让孩子受用一生的幸福经典(上)

搭积木倒塌失败后,哭闹!

开始失败后还会努力尝试,多次失败后就直接说我不会,妈妈帮我吧。

也许你认为这是孩子的正常行为啊,自己能力达不到时就哭闹,等慢慢长大自己能力提高了自然就能做好了,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嘛!没什么可多虑的。

能力没达到通过自己练习确实可以慢慢提高。我尝试将困难的事情分步骤降级并引导协助她完成,然而果冻拒绝尝试,她觉得自己一定会失败的。她拒绝再次尝试并逐渐开始变得悲观并否定自己的能力,这让我隐约有些担心。我该怎么帮助我的孩子面对困难的时候能够积极乐观,失败了还愿意努力去尝试,不去消极的否定自己呢?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这样一句话:人类面对许多无法控制的事件时,经常试都不试就放弃了,这便是习得性无助。



OMG,这不就是果冻现在的状态吗?这种状态下该怎么帮助孩子改善?我迫不及待想知道答案。于是我遇到了这样一本书——《教出乐观的孩子》:让孩子受用一生的幸福经典(The Optimistic Child: Proven Program to Safeguard Children from Depression & Build Lifelong Resilience.)



作者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 )美国心理学家,著名的学者和临床咨询与治疗专家,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主要从事习得性无助、抑郁、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等方面的研究。曾获美国应用与预防心理学会的荣誉奖章,并由于他在精神病理学方面的研究而获得该学会的终身成就奖。

悲观抑郁到底有哪些危害,学龄前儿童该如何在养育中习得积极乐观,悲观青少年该如何重拾乐观等等,赛利格曼在书中都给出了答案。我将分别就学龄前儿童和青少年阶段的乐观养成分上下两篇来分享。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学龄前儿童该如何习得乐观。

习得性无助

说到习得性无助,不得不提到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个经典实验,狗接受电击(安全范围内的电击)的实验。听起来有些残忍,但是正是这个实验让塞利格曼形成了他的理论。

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实验:

将参加实验的狗分3组,可逃脱组,不可逃脱组和无束缚控制组。将其放在箱子中接受电击。可逃脱组在遇到电击时可以通过挤压头部的鞍垫结束电击,不可逃脱组无论怎样都会被电击。可逃脱组和不可逃脱组的唯一不同是狗能否主动终止点击。经过数次电击后,给狗更换环境再做实验,这次的环境是所有的狗都可以通过努力跳跃逃出箱子摆脱电击。然而结果却是不可逃脱组的狗很快就放弃不在逃脱,变得无助。也许你觉得动物实验和人类的真实情况还是有差别的。

心理学家后续又做了婴儿通过特制枕头转动头部控制旋转的床铃实验,进一步印证了赛利格曼的习得性无助的理论。(感兴趣的话可以翻阅《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里面有两个实验的详细阐述)

人一旦患上习得性无助就会表现的很被动、缓慢、悲伤、无食欲甚至失去愤怒的能力,而这些症状都与抑郁症是相同的。

抑郁在人的一生中具有普遍性,也就是在人的一生中至少都发生过一次抑郁。

既然习得性无助这么可怕,到底我们该如何抵抗它?

赛利格曼告诉我们是习得乐观。

我们在了解到底如何习得乐观之前,看看书中举的一个例子。


案例:伊恩搭积木

事件简述:伊恩的姐姐瑞秋(9岁)用积木搭了一艘太空船,伊恩(6岁)模仿姐姐搭建同样的太空船,但是太空船对于她这个年龄而言有些复杂,于是她搭建失败了。

伊恩的想法:我是个笨蛋,从来不会成功,我没有做对过一件事。

爸爸的的处理方法:

夸伊恩已经做的很好了,是最好的火箭制造家帮助建立自信告诉孩子只要坚定什么事都能够做成爸爸帮伊恩做了一个火箭让伊恩高兴

这位爸爸的处理方法你觉得如何?

在作者看来这位爸爸的处理方法并不妥当。

爸爸犯的错误:

他说的每一件事都不是真的。(事实上伊恩的火箭并没有姐姐搭的好)为了让伊恩高兴,父亲替伊恩做了一个她无法做到的东西最严重的错误:父亲没有解释失败的原因,并提出反证。

这件事可能引发的结局:伊恩会消极、放弃、退缩、抱怨来应对问题,并习得了悲观。

类似伊恩这样的事件发生的太平常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几乎每天遇到。这个例子让我开始思考孩子身上发生的任何一件小事,也许都不是小事儿,草率处理可能会埋下悲观甚至抑郁的种子。所以帮助孩子习得乐观,家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学龄前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知识的掌握程度,理解力和世界观的形成程度是不一样的,学龄前儿童如何习得乐观呢?

学龄前儿童如何习得乐观?

作者告诉我们对幼小的孩子建立乐观有三个原则:掌控感、积极情绪、解释风格。

掌控感

掌控行为是形成学龄前儿童心态的大炼炉。孩子经历失败后心情低落,但是经过自己的不断尝试和努力终于成功了,这时候孩子内心的感受就是掌控感。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从跌跌撞撞学会走路到学会自己穿衣,学会刷牙等等,她掌握的每一项新技能都会增强她的掌控感。有了掌控感孩子的自信就会提高。

在养育的过程中,身为家长的我们总是会觉得孩子还小,吃喝拉撒都需要我们的帮忙,于是我们就代替孩子做了很多事情。殊不知孩子却因此丧失了很多获得掌控感的机会。

2、3岁的孩子开始试着掌控自我,他们开始拒绝大人的安排,放开手脚去探索掌控自己的生活。于是大人给的建议他们通通说“不”,并不断的制造“麻烦”。比如早上起床不在接受父母给准备好的衣服,要自己决定穿什么,所以羽绒服外面套纱裙这种诡异的穿搭风格就横空出世了。类似这样的事情每天发生无数次,于是家长们筋疲力尽,“可怕的两岁”“恐怖的三岁”也就应运而生了。当我们了解到掌控感对于孩子而言如此重要,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待“可怕的两岁”“恐怖的三岁”,内心的烦躁似乎得到了缓解。

掌控感的对立面就是无助感,经历多次掌控的失败,孩子就会习得无助。数百项习得性无助的实验指出,动物(包括人类)在经历不可控制的情况时,就会学会放弃。相反,掌控感会促使产生行动从而抵抗抑郁。在孩子掌握控制权时,会增加他的喜悦及行动,而无助则会造成负面情绪及被动。

每遇到一次困难对孩子来说都是增强掌控感的机遇,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如何增强孩子的掌控感呢?

作者的观点是孩子遇到困难或者经历失败以后还能继续尝试直到自己获得成功,之后孩子就会有掌控感。

孩子面对困难时,可以将困难分级,首先以他容易控制的程度来开始进行。逐渐积累小步的成功。多次的成功可能会使孩子习得乐观,所以应该尽力帮助孩子成功之后继续成功。

如果孩子失败时吹嘘自尊缓和失败的打击,或者通过热烈恭贺而转移孩子注意力,孩子自己就很难获得掌控感。回到伊恩的例子,她在遭遇搭火箭失败后,爸爸依然夸奖她是“最好的火箭制造专家”,从而帮助伊恩缓和失败带来的痛苦,这样是无法帮助伊恩获得掌控感的。所以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可以缓和孩子抑郁的心情,而是应该教孩子疏导和面对困难,使孩子解决困难,从而获得掌控感。

积极情绪

掌控是乐观金字塔的基础一层,而积极正面的情绪就是第二层。掌控是行为上的,积极情绪是情感上的。

让孩子有积极正面的情绪,这很容易让我们想到赞赏和鼓励。殊不知不恰当的赞赏和奖励也会适得其反。

赞赏分为无条件的赞赏和有条件的赞赏。上世纪50年代人本心理学的领导者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提出的无条件正面赞赏风靡一时。无条件赞赏的意思正如它的字面意思,很显然“无条件的“,它与孩子的作为无关。孩子不需要付出什么努力,很容易的就会被赞赏。这样的好处便是让孩子情绪上孩子更加愿意去探险去发现,就会有更多机会获得掌控感。而掌控感的真正获得是有条件的,它是根据孩子作为的结果来获得的。习得性无助的产生不仅可以从不可控制的坏事那里得来,也会从不可控制的好事那里得来。当动物(包括人类),因不相关的事件而得到好处,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

无条件赞赏带来的负面情况有两种:一、孩子变得被动,因为他无论自己做什么都会得到奖励;二、孩子取得成就时,真心要奖励他时,孩子可能不会体会到成就感。不论孩子是否成功都会得到赞赏的孩子更加容易变得习得性无助。

回想一下我们是不是经常把“你真棒”,“真聪明”这种话挂在嘴边,孩子每天浸泡在这种虚幻的赞赏中会削弱掌控感,对孩子是无益的。

孩子试着掌握某项技能,比如自己穿鞋子失败了大哭不止。为了安抚孩子情绪,我们帮孩子穿好鞋子的同时还给孩子拿了他爱吃的零食哄他开心。这种在我们看来日常处理哭闹情绪的方法其实对于孩子获得积极乐观的态度是有害的。

作者告诉我们,应该给孩子无条件的爱、热情和关心,氛围越积极孩子越觉得有安全感,就越会去探险和掌控。

在孩子成功时奖励,而不是为了抚慰他低落的情绪而奖励他。同时把奖励分级,不同的成就获得不同程度的奖励。奖励不分级,无论孩子做的多好都给予同样的奖励,就会使他无助。

温暖热情的氛围、清楚的安全信号、无条件的爱但有条件的奖励,以及许多美好的事情都会增加孩子生活中积极的一面。但是不可避免的孩子总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匹兹堡大学心理学家格雷格.加拉蒙尼(Greg Garamoni)与罗伯特.施瓦茨(Robert Schwartz)对不同的人好坏想法进行了统计比较。发现抑郁的人有一个好想法就会对应一个坏想法;而不抑郁的人大约是两个好想法对一个坏想法。所以应该尽量让孩子的好坏想法比例保持在2:1。到底如何做到呢?

其实我们大多数家庭每天都有的一个环节就可以做到,那便是睡前沟通。

在孩子睡觉前的几分钟家长跟孩子一起回顾一天中发生的好事和坏事,帮助孩子消化一天中的消极情绪。从而来塑造孩子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比例,提供更积极的心理生活的基础。

解释风格

所谓解释风格就是面对发生的事情,我们对事情原因的看法,分为悲观的解释风格和乐观的解释风格。作者认为风格是与生俱来在学龄前就已经形成的。

解释为何某一件好事或坏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有三个重要的维度需要考虑:永久性、普遍性、个人化。悲观的解释风格常常伴有这三个特点。

永久性:悲观的孩子认为坏事发生在他身上的原因是永久存在的,乐观的孩子认为那是暂时的。乐观的孩子认为好事发生是永久的,悲观的孩子恰恰相反。

普遍性:对失败解释有普遍看法的孩子,当他们仅在一方面失败时,就会完全放弃。甚至会将一件糟糕的事情波及其他事或者整个人生。而相反,相信特定解释的孩子也许在某一方面有了无助感,但仍会坚定的走完全程。

个人化:孩子遇到失败或者犯错的时候,如果认为原因都源于自身(内部归因),孩子就容易悲观。

相对应的乐观的解释风格便是:暂时性、特殊性、非个人化

暂时性:糟糕的事情发生都是暂时的,不会永久存在。

特殊性:某一件糟糕的事情的发生不会不会影响整个人生,只要克服这一件事情就好。

非个人化:糟糕局面的出现不仅仅因为个人的原因,有时候也会有外部因素或者他人因素。

对于学龄前孩子来说,在大人身边耳濡目染就会逐渐习得大人的解释风格,因此父母及其他家人,学校的老师等等都会对孩子的解释风格产生影响。因此作为家长,首先我们自己的解释风格就要是积极乐观的。同时批评孩子也要用乐观的解释风格。如果父母或者老师总是用永久性普遍性的信息批评孩子,孩子会习得悲观。

下面给大家展示一段生活场景再现:

场景一:小A(4岁半)正在和父母一起吃午饭,小A不小心喝汤洒在了衣服上,湿了一大片,这不是第一次了,小A妈妈有点生气。

小A妈妈:怎么又把汤撒衣服上了?这样的情况老是发生怎么就不注意点呢?你都4岁半了做什么事都这么笨手笨脚?

小A:我不是故意的。

小A妈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但是也不能总这样啊。你什么时候才能独立照顾好自己?

无奈的小A:知道了。

场景二:时光飞逝,转眼小A6岁了,非常喜欢滑板,于是妈妈给他报了班,每周跟教练去学习但是进展很慢。



一个月后教练跟小A进行了一次谈话:

教练:小A,最近练习的怎么样?

小A:我觉得我真是太笨手笨脚了,别的同学都能自由滑了,我还是掌握不好平衡,总是摔跤。基本的步伐都滑不好,我真是干什么都干不好,都不想继续学了,哎~

教练:不要灰心,按照老师教的动作要领多多练习,肯定能练好的。

小A对老师说的话并不太确定,但仍旧无奈的去练习了。

场景一是我们常见的父母批评孩子的桥段,小A的妈妈不经意间使用的词语“又”“老是”就让一件小小的洒汤事件挂上了永久性的色彩;“什么事都笨手笨脚”又让这件事变得普遍化。这为后面小A习得悲观打下了基础。

如果小A的妈妈是如下画风:妈妈知道这次(特殊性)你不是故意洒汤的,也不是每次都洒(暂时性),下次注意喝汤的时候专注一点就好了,去换件干衣服吧。

相信对小A的影响又是不一样的。

场景二的小A已经有点悲观的解释风格了。“我这是太笨手笨脚了”原因归于自己(个性化),“我真是什么都干不好”(普遍化)把单纯的轮滑学好普遍化到所有事情。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能否习得乐观家长和老师至关重要,家长和老师的对孩子的批评教育方式,以及大人对别人的评价方式都会影响孩子。

因此从现在起改变自己的,改变自己的解释风格,让自己变得乐观的同时也影响孩子。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早早种下乐观的种子,让其慢慢发芽成长,让孩子幸福感由心而生。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下篇——青少年如何习得乐观……

PS: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