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我要妈妈”幼儿园小萌主们躺哭,4个技巧,化解幼儿分离焦虑

2019-10-03 03:52:06孕产
“我要妈妈”幼儿园开学之花样哭法,4个技巧,化解幼儿分离焦虑“我要妈妈”幼儿园小萌主们躺哭,4个技巧,化解幼儿分离焦虑

幼儿园开学第一天,某幼儿园的孩子们坐着哭、躺着哭、成群结队一起哭……,小萌主们千姿百媚的花样哭法被网友以【#幼儿园年度大型灾难片#只开学了】的名义推上热搜榜。

该幼儿园的园长说:

哭闹得厉害的主要是男孩。

这对于经常对男孩说:“你是男孩,你不能哭,你要勇敢”的父母来说,似乎觉得难以理解和超乎想象。

一.男孩的“分离焦虑”比女孩严重

每年9月,很多家有“小宝”的家长们会比较痛苦。因为小宝贝们到了入园的年龄,要离开家长的呵护,从家庭走向社会,从亲人走向老师,从“众星捧月”的家庭生活过渡到面临竞争和协作的“集体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宝宝们在情感和生活上会感觉到不适应,这其实是宝宝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次挑战。有的宝宝可以顺利过关,而更多的宝宝会出现哭闹想象,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指儿童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时所表现出的强烈不安和丧失感。在《百科全书》中,分离焦虑是指儿童与其所依附的人或最初照顾他的人分离时所表现出来的焦虑情绪。

分离焦虑的孩子可能通过喊叫、哭闹来表达自己的焦虑,不吃、不喝、不玩,不听老师的指令,不参与群体活动。不仅如此,长时间焦虑还会引起感冒、发烧、肚子疼等生理反应,甚至使孩子体抗力下降,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近年来,随着对情绪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儿童的焦虑问题引起了研究人员和临床专家的高度重视,成为儿童心理卫生领域研究最多的题刻之一。研究表明,男孩的“分离焦虑”比女孩严重。

1.男孩独有的“Y”染色体,决定男孩天生比女孩情感脆弱

日本松田道雄在《育儿百科》里说:如果可以,最好生两个以上的孩子,如果有两个孩子,最好是一儿一女,因为男孩跟女孩不一样。男孩有他独特的生理特点,只有了解了关于Y染色体、睾丸素、男性大脑结构等相关知识,才不会对男孩的那份脆弱、冒险精神、精力旺盛、喜欢打斗、喜欢探索等问题感到不解。

提起染色体,我们都不陌生。人体的每个细胞内都有23对染色体,也就是46条染色体。包括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男孩与女孩的常染色体都是一样的,但是性染色体却不一样,正是不一样的性染色体决定了孩子的性别。

性染色体分为X染色体和Y染色体,男孩的性染色体是由X和Y组成,而女孩的则是X和X组成。也就是说,Y染色体是男孩独有的,决定了孩子的性别为男性。

研究表明,Y染色体上的基因只能由亲代中的雄性传递给子代中的雄性,也就是由父亲传递给儿子。因此,在一个家族里,所有男性的Y染色体都是一样的。

千万不要小看了男孩所携带的Y染色体,它不仅决定了男孩之所以为男孩,而且正是由于它的存在,男孩才会表现出很多与女孩完全不同的特性。父母了解男孩的染色体情况对教育有帮助。

比如说,父母了解男孩的染色体情况就能了解男孩的那份脆弱。现实生活中,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男人总是有特别脆弱的一面。

大量科学研究表明,Y染色体在长大约3亿年的进化中一直在变小,所含基因也在逐渐减少。因此,从这个角度看,男孩比较容易受到情感伤害,看上去也有不同的恋母情结。男孩看似勇敢坚强,实则非常脆弱。所以,为什么在幼儿园新生入园的时候,往往会出现男孩哭闹得比女孩严重的现象。男孩,需要特别的关爱,他们需要更多的爱和温暖。

2.男孩女孩大脑结构不同,男孩更易患神经发育障碍

瑞士洛桑大学医院的塞巴斯蒂安·雅克蒙博士和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埃文·埃奇勒博士一起,对1.6万余名患有神经发育障碍(包括自闭症、唐氏综合征、多动症、秽语综合征和创伤性脑损伤)的孩子以及家中有自闭症患者的800个家庭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男孩女孩大脑发育的稳健性各有不同,女孩似乎具有更明显的优势。由于男孩女孩大脑分子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女孩比较不容易患上神经发育障碍类疾病。

科学家还进一步证实,同样的疾病在女孩大脑中更易发生病理性突变,但是也有少数女孩的大脑会比男性处理得好,因此这种差异并不是绝对的。“该研究首次从分子水平证明了男孩和女孩在发育障碍方面的差异,结论是令人信服的。”雅克蒙博士说。

此前的研究发现,相比女孩,男孩更容易患上自闭症、足以李缺陷、多动障碍等神经障碍类疾病。数据显示,男孩患自闭症的概率是1.8%,而女孩只有0.2%。专家推测,男孩更容易患上神经障碍也许是基因、激素和脑部构造方式的不同所引起的。

尽管如此,从基因学的角度来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并不是说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患上自闭症,而是女孩受到了更多的保护,使其免于自闭症的侵扰。

因此,在养育男孩过程中,父母除了给他吃饱穿暖,要格外注意给男孩温暖和爱。不要强求6岁以下的男孩子一定要“坚强”,接纳男孩的脆弱。

二.如何帮助幼儿顺利度过幼儿园分离焦虑

幼儿的分离焦虑是幼儿心理方面的问题,幼儿园和家长应意识到分离焦虑对幼儿的影响,共同关注、共同努力,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为幼儿进入又一个新环境创建一个良好的开始,使幼儿的童年更加快乐。

那么,如何帮助幼儿顺利度过幼儿园分离焦虑期,以下几点经过大量实践证明具有可行性和显著效果的方案,父母可以参考。

1.送给男孩“最好的礼物”,就是让他晚一年上学

曼哈顿一所小学的校长贝特西•纽厄尔说:“晚入学一年是送给男孩的最好礼物。”

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将很多明星的萌娃推向了屏幕,节目里除了萌娃和爸爸的互动,还有包括对萌娃爸妈进行的一些育儿经验的采访。

嗯哼的妈妈霍思燕的一句话,让广大的宝妈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在节目中,霍思燕说嗯哼四岁了都还没有上幼儿园,因为她在一本书上看到,说“晚上一年幼儿园是给男孩最好的礼物。”所以嗯哼可是晚了一年才上的幼儿园。

虽然如此,嗯哼的表现却令人刮目相看!小家伙几乎没什么焦虑情绪,很快就适应了幼儿园的环境,还会主动分享好东西给小伙伴,和老师对答起英语也是666。

科学研究证明,男孩与女孩的大脑,无论是化学组织还是结构组织,先天存在诸多差异,男孩大脑的发育速度明显慢于女孩大脑的发育速度。

心理学研究发现:女孩在16岁以前比男孩的发育成长要快。研究表明,5岁男孩的大脑发育水平,只能达到3岁半女孩的水平。在完成精细动作所需的协调能力方面,男孩发育得更为迟缓。具体来说,这些精细动作的协调能力就是运用手指的能力,包括拿笔的能力。这使得男孩们在写字方面也落后于女孩儿。

然而从开始上学的那一天起,人们往往要求男孩和女孩在相同的时间内,以同样的方法学习同样的知识。但生理上这些发育的迟缓往往使男孩表现的愚笨或迟钝,这可能使他们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讨厌学校。研究表明,即使到了个小学阶段,男孩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总体仍落后于女孩。

这种事会给男孩心理带来极大的压力,使他们认为自己永远不如别人,这种自卑感可能会影响男孩儿的一生。因此,很多专家都建议男孩儿应该比女孩晚一年上幼儿园,将入学年龄往后推迟一年。

在男孩0-4岁的时候,爸爸妈妈是男孩最好的老师。

过早上幼儿园会严重影响幼儿的大脑发育、情感发展、社会行为、认知能力培养。

这个阶段孩子需要的是有更多的时间和家人在一起,去享受亲情。

情感年龄与实际年龄不符合的男孩与父母的分离焦虑比同龄女孩强烈,这种情绪会影响男孩的进食,进而会影响男孩的抵抗力,特别容易生病。

2.幼儿接送人的淡然放手,是给孩子最好的成长机会

美国心理学家斯皮尔伯格在因素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状态—特质焦虑理论,他认为特质焦虑是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具有这种人格特质的人对环境做出不适当的反应,比如容易紧张、焦虑、遇事惊慌失措,这种不良情绪会影响到孩子。

家长的态度决定了孩子入园焦虑时间的长短。小班有一个幼儿刚入园时哭得很激烈,那天他的奶奶和妈妈一起送他进幼儿园,他抱着奶奶脖子嚎啕大哭,一幅“生离死别”的模样,奶奶不忍心自己的孙子这样哭,也默默地流眼泪。

此时,妈妈坚决地对奶奶说:“交给老师,如果你这样,宝宝以后都不会适应幼儿园的。”之后他都由妈妈接送,虽然他每天来都会哭一小段时间,但是妈妈还是坚决地把他交到老师手上,用鼓励和安慰的语气说完“妈妈下班会来接你”就走了。大概过了5天,这个幼儿已经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了。

无论家长内心多么的焦虑和紧张,都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

当孩子哭闹时,家长首先要给孩子以肯定,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这段时间很担心”,或是“你担心自己得不到很好的照顾,妈妈非常能理解”等,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恐惧焦虑家长都明白。同时,家长要告诉孩子其他小朋友是如何应对这种情况的,让孩子知道离开妈妈后,完全有能力独立面对这些事情。

家长要坚信,放手是给孩子一次成长的机会,努力把孩子培养成社会人。

3.做好入园前期准备,利用绘本让幼儿提前熟悉幼儿园

我们常说给孩子读绘本不是“对症下药”,绘本也不可能有包治百病的疗效。但通过给孩子读绘本,藉由故事的力量给孩子一些引导和帮助,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家长在入园前引导幼儿多看些有关入园的绘本,例如《爱上幼儿园》《阿文的小毯子》《汤姆上幼儿园》《小阿力的大学校》《小魔怪要上学》等。

这些都是非常经典的幼儿园绘本,包括入园焦虑、交朋友、规则、上厕所等,孩子要怎么做。家长可根据幼儿的情绪来选择合适的绘本,提早让幼儿认识到上幼儿园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增加幼儿对幼儿园生活的期待。

强烈推荐《爱上幼儿园》这一套书,作为一个大人,我每次给小毛读的时候,自己的心能感觉到一股浓墨重彩的温暖,真的要感动到哭。在感动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解决了孩子上幼儿园遇到的所有问题:

【分离焦虑】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几乎每个孩子都会遇到分离焦虑的问题,作为父母,你们会怎么做呢?【中午不睡觉】有些“睡渣”小朋友不爱睡午觉,影响别的孩子不说,自己下午也会没精打采的,怎么办?【向上厕所怎么说】孩子刚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不敢跟尚不熟悉的老师说“我想上厕所”,我们又该如何引导呢?【如何交朋友】集体中生活中,孩子想要与别人交朋友?他该怎么找寻自己的好朋友?有关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我们该如何来引导?【遵守幼儿园规则】他们要如何遵守小集体里面的规则,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快乐学习和成长呢?

没有说教,一切都是从孩子的视角出发,我在给小毛读完之后,小毛都要自己读一下!

孩子都有喜欢模仿的天性,在家喜欢模仿父母;遇到同龄人喜欢模仿同龄人;就连看到小猪佩奇穿雨靴去条泥坑也要模仿一下。

《爱上幼儿园》这套书抓住孩子爱模仿的特点,从同龄人的角度出发,将孩子上幼儿园会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用同龄人的做法来展现给孩子看。这个方法比大人说一百遍还有效果。

另外,这套原创绘本的作者无一例外都获得过“冰心儿童文学奖”。

推荐指数,五颗星!

4.接孩子回家,多聊天,鼓励孩子积极地去与别人相处

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家长一定要多和孩子聊天,多陪伴。对于刚上幼儿园的宝宝妈妈爸爸一定要每天花一点时间问问孩子比如学校老师的情况、小朋友都有谁、和谁比较要好等等。

问题要问得越具体越好。

家长不要老去问老师孩子怎么样,因为老师虽然非常关心每一个孩子,但是她对每一个孩子的具体的观察毕竟还是有限的,我们要耐下心来,听听孩子怎么说。有的孩子可能讲的不是特别清楚,但您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多给他一点时间,跟他聊一聊,就可以知道孩子的所思所想。而且这种聊天的过程,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倾诉,可以释放孩子的一些压力,也可以引导孩子如何改变自己,积极去适应幼儿园生活。

【今天和小朋友一起玩得开心吗】

在幼儿园,幼儿发现自己不再是众星捧月的“小皇帝”,在这里,他们需要尊重和友好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小伙伴,从而学会与人相处,与人为善。

这时,父母的问题就会变得非常重要,可以引导孩子积极融入环境,也可以引发孩子四面树敌,将别人当成敌人。

问题1:“有人欺负你吗”

问题2:“今天和朋友们一起玩的开心吗?”

问题3:“今天又交了几个好朋友啊……”

问题1与问题2-3比起来,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变化,但孩子受到的引导是截然不同的,因为后者会鼓励孩子去积极的与别人相处,学会改变自己适应环境,也会拥有最基础的社交能力,这对于孩子后期的成长是具有建设性作用的。

【你一定很想跟妈妈分享,今天在幼儿园发生了什么开心的事情吧?】

3-6岁时儿童性格形成关键期。他们还不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孩子的性格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大人的引导。研究儿童情绪的专家说,3-6岁儿童的性格就像一坨软泥,你希望他成为什么样,你就把他捏成什么样子。也就是说,对3-6岁儿童引导得当,他们就有可能成长为你希望的模样。

如果当你的孩子从幼儿园里回来,你问他,今天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那么他会本能的去脑海中搜索让他觉得不开心的事情,而引起孩子不开心的事情极有可能仅仅只是因为他午休的时候做了一个不好的梦。

但因此产生的联想会让孩子产生对幼儿园的抗拒,甚至会因为在第二天入园的时候表现的极不情愿,原因很可能就是家长们给孩子植入了“不开心”的情绪基因。

“你一定很想跟妈妈分享,今天在幼儿园发生了什么开心的事情吧?”

下次,当你的孩子从幼儿园里回来,你不妨这样问他,我想你会得到一个非常棒的答案。

你的孩子可能会眉飞色舞的跟你讲他在幼儿园里有趣的事情,甚至跟你讲述只有孩子们才能懂的笑话。

这不仅能让你的孩子身心愉悦,而且会让他对幼儿园和小伙伴们建立很深厚的情感,而且对于帮助孩子建立乐观向上的阳光性格也有益处。

【老师表扬你今天自己吃饭啦,你内心很有成就感吧?】

很多家长可能一直不太理解,为什么孩子在幼儿园自己吃饭好好的,不需要老师喂饭。可是在家里,吃饭成了大问题,妈妈不喂,孩子似乎就不饿了。总之,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又这么小,眼看着他不吃饭也不成呀,于是只好继续给他喂饭。

孩子在幼儿园之所以能够自理,是因为幼儿园有规则,很多小朋友在一起吃饭,基本上每个小朋友都得自己吃饭,每个孩子都不得不接受这个规则。所以,如果哪个孩子不会自己吃饭,那也得学会自己吃饭。

如果妈妈希望孩子在家也能有在幼儿园的自理表现,不妨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表扬你今天自己吃饭啦,你内心很有成就感吧?”,肯定其在幼儿园的表现,并适当加以表扬和赞美,激发孩子内心的成就感。孩子在这样的表扬中明白自己哪些行为是得到大人肯定的。

提问只是一个开始,在接下来和孩子的沟通中,妈妈需要给孩子一个意识,那就是他在幼儿园里饮食自理的能力是非常棒的,值得去坚持。妈妈还可以表现出希望孩子能把这种饮食自理的好习惯带回家。

有没有觉得自己又长大了?

这个提问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们并不能意识到自己行为意识和生理发育的变化,但大人们通常会在孩子的日常表现中觉得孩子的思想、行为、习惯、身体都在慢慢走向成熟。

有些父母会给孩子定期和家里的墙壁比身高,画出刻度用以标记孩子的成长。这个事情就非常有仪式感,孩子们在这个时候会表现得非常懂事,因为他们发现自己不再是过去的那个自己,自己长大了长高了。

当孩子从幼儿园里回到家里的时候,父母可以和孩子交流这样的问题:

有没有觉得自己又长大了?

以前你很小的时候都不会自己说话走路,现在可以上幼儿园,可以和妈妈聊天啦;

1岁的时候你总是喜欢去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现在学会分享了!

通过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成长意识的同时,就可以深入的跟孩子们交流,既然你长大了,那么是否应该去做很多的事情,承担更多的责任,或者把之前的习惯坚持得更好一点呢?

这样就很轻松的起到了鼓励孩子自发去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去成为更优秀的自己,这种方式是在激发孩子的内能,而不是简单的要求孩子去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