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一般入梅到出梅多少天 梅雨季节要下多少天啊?

2023-02-09 09:03:10孕产
一般入梅到出梅多少天,梅雨一般持续多少天?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的梅雨约在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也就是出现在"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内。梅雨期长约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间梅雨一般持续几天梅雨季节,一般只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才出现。一般在5月——6月。每年都不一定,时间长短也不同。一

梅雨一般持续多少天?

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的梅雨约在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也就是出现在"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内。梅雨期长约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间

一般入梅到出梅多少天

梅雨一般持续几天

梅雨季节,一般只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才出现。一般在5月——6月。每年都不一定,时间长短也不同。一般梅雨过后,意味着炎热的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长期晴空少雨炎夏的开始。

每年6-7月份我国江淮地区梅子黄熟时期,常常阴雨连绵,有时多半月连续不见太阳,人们习惯把它称之为梅雨天气;又因这段时期潮湿多雨,衣物及器具容易发生霉变,所以也叫“霉雨”。从大气角度来看,梅雨是初夏时期,从我国长江中下游及黄海直到韩国、日本南部雨期较长的连阴雨,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特色之一,也是东亚特有的一种气候现象。

在我国,梅雨的主要区域位于北至淮河一线,南至28°N附近即湖南北部、江西北部到浙江北部一线,西至宜昌地区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范围。从形成因素来看,梅雨一般出现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的梅雨锋面中,它是冷暖空气连续相持在长江流域所造成的。梅雨锋面从长江中下游延伸到日本南部,形成多云、多雨、多雾、多雷暴天气,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和特大暴雨相间出现。在东海、黄海至日本南部的梅雨带上,海面能见度极低,常常出现锋面气旋,加大海面风力。梅雨锋能维持稳定多长时间,梅雨就能持续多久。当副热带高压再次北抬,脊线移到北纬25度附近时,暖湿空气越过江淮一带,北方冷空气也开始北退,梅雨期结束,北方雨季开始。

每年梅雨的开始日期称为“入梅”或“主梅”,结束日期叫做“出梅”或“断梅”。气候统计表明,梅雨大约在6月上中旬开始,7月上旬结束。有时梅雨期间连阴雨过程中断几天,会出现两段或以上阴雨天气,有两段梅雨的,俗称“二度梅”。平均而言,每年6月17日入梅,7月10日梅雨结束,梅雨期24天。但具体到每一年,入梅、出梅的时间稍有不同,梅雨期的长短不完全一样。

在梅雨季节,长江中下游常维持着一条稳定持久的雨带,但雨带上降雨并不均匀,常有一个或几个暴雨中心。据统计,长江中下游的大到暴雨有40%集中出现在梅雨期内,梅雨期的暴雨在整个梅雨期乃至全年的降水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每年梅雨期的平均总降水量约为200一300毫米,具有北部较少、南部较多的分布特征。我国气候学家根据每年梅雨期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多少,将梅雨强度分为3个等级。阴雨日数多、降水量大的年份称为 “丰梅”,丰梅年梅雨期间降水量有时可达400毫米以上,约占全年降水总数的1/ 3到1/2;降水日期和降水量比较少的年份称为“枯梅”或“旱梅”。少数年份,雨带从华南迅速跃过长江、淮河,进入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一带不出现梅雨,或者只有很少几天降水,降水量也寥寥无几,这种年份叫做“空梅”。

研究发现,入梅时间的早晚与梅雨持续时间、梅雨量有着一定对应关系,即入梅偏早的年份,梅雨持续时间长,梅雨量大;反之,入梅偏晚的年份,梅雨持续时间短,梅雨量小。因此过早入梅或过迟入梅的年份往往是降水异常的年份,非涝即旱。在平均入梅日附近入梅的很多年份,其梅雨量在平均值附近,基本出现了较为正常的年景,呈现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的现象。

正常的梅雨降水,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人畜的正常生活。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量种植的水稻,需要适当的水分满足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需求。适当的降水给流域提供充足的水资源,弥补冬季降水不足的现状,适应人类、动物用水的需求;但若降水时间过长或出现暴雨,则容易造成积涝成灾,甚或造成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洪涝灾害。梅雨期间空气明湿度大、温度高,易造成霉菌大量繁殖,危害人畜健康。海面梅雨锋附近的海雾和大风,对海上航运和渔业生产也极为不利。

梅雨期间,阳光罕见,空气的湿度大,各种物品极易发霉,令人的心情郁闷。但是,梅雨期间是水稻等作物播种的好季节。如果这段时间缺雨或梅雨期太长,农作物的产量都会受到影响。另外,由于梅雨期,降雨强度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江河水位猛涨,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并引发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或国家经济带来巨大损失。或是没有出现明显梅雨,导致大范围的严重干旱现象,也同样给社会生产、国民经济带来重要影响。

总之,梅雨与江淮地区旱涝关系极为密切,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对梅雨的气候规律进行分析,对梅雨与社会经济的影响做进一步研究,正确评估梅雨的社会影响,也包括做好梅雨的短期气候预测工作,及时地给广大农民朋友提供梅雨信息,为各级防汛抗旱部门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

梅雨小资料:

正常梅雨: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的梅雨约在6月上中旬开始,7月上旬结束,也就是出现在“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内。梅雨期长约20一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间。据统计,这种正常梅雨,大约占总数的一半左右。

早梅雨:在气象上,通常把“芒种”以前(5月底6月初)开始的梅雨,统称为“早梅雨”。早梅雨开始之后,气温还比较低,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的农民,把这一段温度比较低的黄梅雨又称为“冷水黄梅”。早梅雨的出现机会,大致上是十年一遇。这种早梅雨往往呈现两种情形。一种是开始早,结束迟,甚至拖到7月下旬才结束,雨期长达四、五十天,个别年份长达两个月。像1954年阴雨6月初就开始了,直到8月初才“出梅”,时间达到两个月之久,造成长江流域全流域性洪水的现象。另一种是开始早,结束也早,到6月下旬,长江中下游地区就进入了盛夏,由于盛夏提前到来,常常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程度的伏旱。

迟梅雨:在气象上,通常把6月下旬以后开始的梅雨称为迟梅雨。迟梅雨的出现机会比早梅雨多。迟梅雨常常多雷阵雨天气,人们把这种黄梅雨又称为“阵头黄梅”。迟梅雨的持续时间一般不长,平均只有半个月左右。不过,这种梅雨的降雨量有时却相当集中。

“短梅”和“空梅”:有些年份梅雨非常不明显,它像来去匆匆的过客,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停留十来天以后,就急急忙忙地向北去了。而且这段时间里雨量也不大,难得有一、二次大雨。这种情况称为“短梅”。更有甚者,有些年份从初夏开始,长江流域一直没有出现连续的阴雨天气。多数日子是白天晴朗暖和,早晚非常凉爽,出现了“黄梅时节燥松松”的天气。这样的年份称为“空梅”。“短悔”和“空梅”的出现机会,平均为十年中1-2次。“短梅”和“空梅”的年份,常常有伏旱发生,有些年份还可以造成大旱。1958年梅雨期只有两三天,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旱年。

倒黄梅:有些年份,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梅天似乎已经过去,天气转晴,温度升高,出现盛夏的特征。可是,几天以后,又重新出现闷热潮湿的雷雨、阵雨天气,并且维持相当一段时期。这种情况就好象黄梅天在走回头路,重返长江中下游,所以称为“倒黄梅”。一般说来,“倒黄梅”维持的时间不长,短则一周左右,长则十天半月。

一般入梅到出梅多少天

梅雨季节要下多少天啊?

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它是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北移过程中在长江流域停滞的结果,梅雨结束,盛夏随之到来。这种季节的转变以及雨带随季节的移动,年年大致如此,已形成一定的气候规律性。但是,每年的梅雨并不完全一致,存在很大的年际变化。
  在气象上,把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称为"入梅"(或"立梅")和"出梅"(或"断梅")。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历时20多天。但是,对各具体年份来说,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早晚、梅雨的强弱等,存在着很大差异。因而使得有的年份梅雨明显,有的年份不明显,甚至产生空梅现象。如1954年梅雨季节异常持久,长达两个多月,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涝年;而1958年梅雨期只有两三天,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旱年。

一般入梅到出梅多少天

入梅和出梅的日子是怎样确定的?

历书上的入梅、出梅和气象学上确定的入梅、出梅日期含意是不一样的。

历书上的入梅日期总是定在芒种的第一个丙日;出梅是在小暑后的第一个未日。所以历书上的入梅总是在六月六日到十五日之间;出梅日期在七月八日至十九日之间,每年的梅期比较固定而且各地都一样。

气象学上的入梅、出梅和梅雨期的划定是根据大范围的天气环流形势背景;天气系统的地理分布特征、降水的地理分布位置以及气象要素的变化等条件来确定的。由于每年环流形势的演变不尽一致或相同,所以气象学上的入、出梅的日期和梅期存在着复杂的差异。当梅雨锋区及其雨带抵到或形成在长江中下游或江淮地区一带时称入梅;雨带停滞或徘徊时期称梅雨期;待雨带北抬并较稳定地抵到黄河流域时,江淮地区转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时,江淮地区梅雨结束,也就是出梅了。

入梅出梅是什么意思,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

就是指梅雨季节啊

入梅就是指进入梅雨季节

出梅就不解释了

梅雨,又称黄梅天,指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之间持续天阴有雨的自然气候现象。由于梅雨发生的时段,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中国人称这种气候现象为“梅雨”,这段时间也被称为“梅雨季节”。梅雨季节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 梅雨季节过后,华中、华南、台湾等地的天气开始由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导,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

梅雨季节一般在什么时候

入梅的标准其实比较复杂,但一般来说,在我国的长江中下游流域及以南地区有大片降雨区存在,南方北纬20度附近有副热带高压顶着不让雨区南下,造成降雨区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来回徘徊,出现长时期大强度的降雨。天气形势出现这样的特点,差不多可认定为“入梅”。
  从大气环流特点分析,通常6月份开始,太平洋上空的副热高压增强,到了6月中旬副热带高压稳定在华南上空,其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伸展到江南上空,此时北方冷空气的势力也不甘示弱,北方冷空气与南方的暖湿气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形成窄长的雨带,此时正值江南梅子成熟,民间把这一期间的连阴雨天气称之为“梅雨”,梅雨开始的一天即为“入梅”。一般在7月上中旬,随着副热带高压再次增强,梅雨带北移到淮河以北地区,即为“出梅”,“出梅”后盛夏开始,进入三伏天。由于大气环流的变化每年不尽相同,所以每年“入梅”和“出梅”也不一样。
  气象上的入梅,一般是将初夏季节连续出现6-7天以上阴雨天气、且日平均气温达到22度以上的第一天为入梅日,连阴雨结束之日称为出梅日。
  日历上的所谓“入梅”时间是相对固定的,是根据“干支记日法”来推算的,它是把“芒种”后的第一个“丙”日为“入梅”,“小暑”后第一个“未”日为“出梅”。“入梅”的时间总是分布在6月6日至6月15日之间,“出梅”的时间在7月8日至7月19日之间。
  因此,气象上的“入梅”和日历上“入梅”在时间分布上是不一致的,但在有的年份也可能碰巧在一起。

入梅时间

中国历书上向有霉雨始、终日的记载:开始之日称为“入霉”,结束之日称为“出霉”。芒种后第一个丙日入霉,小暑后第一个未日出霉。入霉总在6月6~15日之间,出霉总在7月8~19日之间。 希望对你有帮助!

什么时间出梅

小暑后逢第一个末日 ,即在7月8日至19日之间出梅。
有些年份出梅期会延迟,如1954年到8月2日才出梅,梅雨期持续达63天。
出梅又称为“断梅”,初夏长江中下游梅雨天气的终止日期,出梅后,南方的天气开始转暖,全国从此全面进入炎热的夏天。



扩展资料:

气象学上确定的入梅、出梅与历书上的不一样。
气象学上的入梅、出梅和梅雨期的划定是根据大范网的天气环流形势背景;天气系统的地理分布特征、降水的地理分布位置以及气象要素的变化等条件来确定的。
由于每年环流形势的演变不尽一致或相同,所以气象学上的人、出梅的日期和梅期存在着复杂的差异。当梅雨锋区及其雨带抵到或形成在长江中下游或江淮地区一带时称入梅;
雨带停滞或徘徊时期称梅雨期;待雨带北抬并较稳定地抵到黄河流域时,江淮地区转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时,江淮地区梅雨结束.也就是出梅了。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出梅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六月季夏 出梅入伏